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中藻

鎖定
劉中藻(1605年~1649年) ,字薦叔,號泂山,明末抗清大臣。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劉中藻生於福安市蘇陽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其自幼勤奮好學,後考中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他的詩文雋永動人,著有《泂山集》、《泂山九潭志》和《葛衣集》。魯監國四年(1649年),死守家鄉福安,兵敗自殺殉國。 [3-4] 
全    名
劉中藻
薦叔
泂山
所處時代
明末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福安市蘇陽村
出生日期
1605年
逝世日期
1649年
主要成就
抗清殉國
主要作品
《泂山集》、《泂山九潭志》和《葛衣集》
最高官職
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劉中藻人物生平

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中舉,授閩清教諭。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授行人。曾奉旨出山海關慰勞守邊三軍。回京覆命恰逢李自成破北京,中藻被執。李軍知藻才略,脅其歸降,不降。
弘光元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建立隆武政權。經朝中大臣舉薦,隆武帝召見劉中藻,聽完他井井有條的復明大計,隆武帝撥500兩白銀,讓他招兵買馬,出關拒敵。當時跋扈的朝中大臣鄭芝龍心有異志,後來劉中藻得罪他,最終被罷職。後隆武帝敗歿於汀州,劉中藻組織義軍萬餘人(多為畲族子弟兵),以族孤軍轉戰閩浙兩省之間,其部驍勇善戰,讓清廷膽寒。 [3-4] 
隆武二年(1646年),劉中藻跋涉浙南山區,聚部卒萬餘人,攻克浙江慶元、泰順和福建壽寧、福安、寧德、古田、羅源等七縣的大部分地區。至此,劉中藻被封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魯王至閩,中藻迎奉。劉中藻打起“抗清復明”的旗號,聚集明軍數萬人。當時,浦源屬劉中藻轄區。錫繁公之父方三公毀家紓難,資助錢糧給明軍。 [3-4] 
魯監國二年(1647年)十月十二日,劉中藻率部圍攻福寧州城(今霞浦縣松城)。因福寧州城城池堅固,久攻不下。劉中藻就發動士兵砍伐龍首山上的松木製造炮筒,內裝火藥,不斷拋擊城內。
魯監國三年(1648年)四月初六,攻克州城,殺死清廷首任福寧州知州宋若蘇。在此期間,清軍為爭奪福寧州城多次反攻,均為劉中藻所部所敗,清軍先後傷亡四五千人。劉中藻所部還收復了長樂縣城,當年冬,他攻打福安縣城,清廷首任福安知縣郭芝秀在巡城中被劉中藻所部流彈擊中身亡。
魯監國四年(1649年)正月,劉中藻攻克福安縣城,清兵為之膽寒。之後,明軍兵敗退守福安城,清廷總督陳錦率兵十萬,圍困福安城達四個月。清兵前後來攻,環城十里掘壕樹柵圍之。中藻不得出戰,糧食消耗殆盡。 [3-4] 
魯監國四年(1649年)四月十二日,困守孤城、糧盡援絕的劉中藻料定迴天無力,懸掛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於中堂上,穿上明朝衣冠,叩頭哭訴:“臣力已經耗盡,這一塊殘破的疆土,眼看就要淪入清人之手,我只一死來報列帝在天之靈了。”在他決死時,為保存福安十萬百姓免遭殺戮,開列府庫錢糧數額清單,致信陳錦,表示決死,並請清軍不要屠殺無辜百姓。之後從容赴難,為文自祭,吞金自絕於福安龜山。部將董世南等同死者數百人。後人褒其“ 忠比文山”。 [3-4] 
據清朝版《福安縣誌》記載,劉中藻是吞金屑自殺。在劉氏族譜中有載,劉中藻兩次服毒,都沒有死,割開動脈敷服毒藥還是沒有死成。最後自縊身亡。在他死後,按照的遺願,家人把他的屍體扶於朝堂之上,死後的他看起來,面色如生,致使清兵入城之後,以為這是他的計謀而一直不敢上前去。
劉中藻墓位於福安市賽岐鎮蘇陽村北,建造於清代。
1995年,經福建省委宣傳部等單位批准,劉中藻被定為福建省100名愛國曆史名人之一。在福州左海公園的“福建愛國碑林”中,留下了他的英名。 [3] 

劉中藻詩文節選

憶九潭 [3] 
念載肝脾泊到今,藤香肯不夢相尋。 [3] 
每於峯起雲煙迥,驚見濤飛鐘鼓深。 [3] 
霜滿鼕鼕冰柱語,鳥啼片片雨花心。 [3] 
無端扭捏乾坤事,拾得月明松澗陰。 [3] 
龍池洞 [3] 
萬壑通幽處,懸巖鬥水開。 [3] 
斷雲隨鳥雲,飛瀑卷山來。 [3] 
難勸雷霆靜,惟聞風雨哀。 [3] 
遐心思穴石,滿種一峯梅。 [3] 
聞香居 [3] 
獨有傷秋客,難銷古月斜。 [3] 
憂天愁失路,假寐畏還家。 [3] 
誰繳報猿淚,橫生兩鬢華。 [3] 
河清若可俟,醉倒九潭霞。 [3] 

劉中藻人物評價

錢海嶽:(朱)繼祚,(劉)中藻長於撫綏,殘疆盡瘁,簣土塞河。興言及此,掇管浩嘆涕零 [1] 

劉中藻家庭成員

兒子:劉思沛,諸生。起兵事敗,被關押在蒲城的大牢裏,聽聞父親自盡,説道:“父死節,子可不繼先志乎!”亦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