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前秦滅前燕之戰

鎖定
前秦滅前燕之戰指的是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十一月至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十一月,前秦名將王猛鄧羌郭慶梁成等人率軍攻佔前燕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縣)並滅亡前燕的戰役。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繼位,前燕內部矛盾加劇。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前燕吳王慕容垂投奔前秦。前秦國主苻堅趁機以前燕未割讓虎牢以西之地給前秦為由,派王猛率兵攻打前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正月逼降洛陽太守,留軍駐守並還師。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六月,苻堅命王猛率領步兵、騎兵六萬再次進攻前燕。王猛陣前誓師,與燕軍交戰,燕軍慘敗,太傅慕容評單騎逃歸鄴城。秦軍包圍鄴城。苻堅親率精兵十萬攻克鄴城,慕容暐出奔被前秦大將郭慶俘虜,前燕滅亡。
名    稱
前秦滅前燕之戰
發生時間
369年11月―370年11月
地    點
鄴城(今河北臨漳縣)
參戰方
前秦前燕
結    果
前燕幽帝慕容暐被俘,前燕滅亡
參戰方兵力
前秦約二十萬(含後勤部隊)
前燕約三十萬(含後勤部隊)
主要指揮官
苻堅,王猛,慕容評,慕容桓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背景

昇平四年(公元360年),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去世 [1]  ,其子慕容暐繼承帝位 [2]  ,當時前燕國內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逐漸加劇。
前秦、前燕對峙形勢圖 前秦、前燕對峙形勢圖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四月,東晉大司馬桓温率領步兵、騎兵共五萬大軍,從姑孰(今安徽當塗)出發,開始北伐前燕,北伐前期,攻勢順利,一路勢如破竹,同年七月,晉軍直取距前燕都城僅幾十裏的枋頭,威逼前燕都城,慕容暐大為恐慌,於是派出使者以割讓武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以西之地給前秦為代價,請求前秦派兵援救,前秦國主苻堅也打算與前燕聯合,於是派遣將領苟池鄧羌等率領步兵、騎兵兩萬援救前燕,前秦援軍尚未到達之前,桓温所率領的晉軍屯兵枋頭,遭遇燕軍的殊死抵抗,又因糧道斷絕,不得已而撤軍,撤軍途中先是被前燕吳王慕容垂和范陽王慕容德設伏打敗,又被趕來援救前燕的前秦將領苟池、鄧羌所敗。 [3]  戰爭結束後,前燕反悔食言,不割讓給前秦武牢以西之地。 [4]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過程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開始

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十一月,慕容垂在枋頭大敗桓温以後,威名大振,慕容評十分忌恨他,於是圖謀殺害慕容垂。慕容垂害怕禍及自己,與世子慕容全一起逃走投奔前秦。 [5]  而符堅早有吞併前燕的想法,於是留下慕容垂 [6]  ,並利用此機,以前燕未實現割讓虎牢以西之地給前秦為由,派輔國將軍王猛、建威將軍梁成、洛州刺史鄧羌率領步兵、騎兵三萬人攻打前燕。 [7]  十二月,秦軍進攻前燕洛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築鎮守的洛陽。 [8]  慕容暐派衞大將軍、樂安王慕容臧率領精兵十萬馳援,數日之內進至滎陽,王猛派梁成等率領精鋭士兵一萬人,輕裝兼程奔襲,在石門大敗慕容臧軍,殲滅一萬餘人。 [9-10]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正月,王猛給寫信給慕容築勸他投降,慕容築十分害怕,將洛陽獻出投降了前秦,王猛帶領着部隊列陣接受慕容築投降。前燕衞大將軍、樂安王慕容臧駐守新樂城,他在石門攻破了秦軍,抓獲了前秦將領楊猛。 [11] 
梁成又在滎陽打敗慕容臧,斬首燕軍三千餘人,擒獲前燕將軍楊璩,慕容臧退軍新樂(今河南新鄉市)。 [12]  秦軍佔領洛陽、滎陽兩戰略要點後,王猛留下鄧羌鎮守金墉 [13]  (今河南洛陽東北,東晉洛陽故城西北隅),自己整頓軍隊,返回長安。 [14]  以示此次攻打前燕,僅在於奪取慕容暐之前答應的割讓之地。前燕左丞申紹,則看破其中奧妙,認為前秦不是為了奪取前燕割讓之地,而是想吞併前燕,建議慕容暐增加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等邊境各要點的兵力,加強戰備。慕容暐未予採納。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經過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四月,苻堅又派王猛統領鎮南將軍楊安、虎牙將軍張蠔鄧羌等十位將領,率領步兵、騎兵六萬人進攻前燕。 [15-16] 
六月十二日,苻堅在灞上為王猛送行,對王猛説把關東的重任委託給他,讓他應當先攻破壺關(今山西長治北),平定上黨(今山西黎城南),長驅直入奪取鄴城,這就是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苻堅要親自督帥數以萬計的兵眾,緊隨王猛星夜出發,車船運糧,水陸並進,讓王猛不必再有後顧之憂。 [17] 
七月,王猛親率主力軍隊攻打壺關,令楊安率一部兵力攻打晉陽,以掩護主力軍隊。 [18] 
八月,慕容暐命令太傅、上庸王慕容評統率宮廷內外的精兵三十萬人援救壺關、晉陽二城,另外派遣宜都王慕容桓率軍數萬人屯駐沙亭(今河北大名東)作為慕容評的後繼部隊。 [19]  慕容暐對前秦的進犯深為憂慮,詢問散騎侍郎李鳳、黃門侍郎梁琛和中書侍郎樂嵩,前秦的兵力有多少,前秦能與前燕交戰嗎?李鳳説前秦國小兵弱,不是前燕軍隊的對手;王猛是一般的人,無法與慕容評相比,不值得憂慮。梁琛、樂嵩對慕容暐説,勝敗在於謀略,不在兵力多少。前秦遠道而來進犯,怎麼肯不交戰呢!再説我們應當用謀略求勝,怎能希望他僅僅不交戰就行了呢!慕容暐聽後很不高興。不久,王猛攻克壺關,抓獲前燕上黨太守、南安王慕容越,所經過的郡縣,全都聞風歸附投降王猛。前燕人十分震驚。 [20] 
九月,楊安攻打晉陽,晉陽兵多糧足,久攻不下。王猛留下屯騎校尉苟萇戍守壺關,自己帶兵幫助楊安攻打晉陽。秦軍挖通地道,讓張蠔率領勇士數百人潛入城中,大聲呼喊着衝破關卡,迎接秦軍入城。九月初十日,王猛、楊安進入晉陽城,抓獲前燕幷州刺史、東海王慕容莊 [21]  慕容評懼怕王猛,不敢繼續前進,駐紮在潞川。 [22] 
十月初十日,王猛留下部將毛當戍守晉陽,自己進軍潞川,與慕容評相對峙。 [23]  慕容評認為秦軍深入,不利持久,企圖據河防守,堅壁不出,以疲憊秦軍。 [24]  王猛派遊擊將軍郭慶率領五千騎兵,趁夜順着小路迂迴至慕容評軍營的後面,焚燒了慕容評的輕重裝備,火光在鄴城中都能看到。 [25]  慕容暐派遣使者敦促慕容評與秦軍速戰。慕容評被迫出戰,其兵力雖佔絕對優勢,但由於慕容評為人貪婪卑鄙,官兵怨憤,軍心離散,戰鬥力不強。 [26] 
十月二十三日,王猛在渭源布開戰陣並鼓勵士兵們,士兵們全都踴躍爭先,破釜棄糧,高聲呼喊着競相前進。 [27]  王猛望見前燕的兵力眾多,對鄧羌説:“今天的戰事,非將軍不能攻破強大的敵人,成敗的關鍵,在此一舉,將軍為此盡力吧!”鄧羌説:“如果能委任我以司隸校尉的話,您不必為此擔心。”王猛説:“這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一定任命你為安定太守、萬户侯。”鄧羌不高興,退走了。不一會兒,雙方軍隊交戰,王猛召喚鄧羌,鄧羌沉默不答應。王猛馳馬跑到鄧羌身邊,答應了委任他為司隸校尉的要求,鄧羌於是就在軍帳中暢懷大飲,然後與張蠔、徐成等跨上戰馬,揮舞戰矛,奔向前燕軍陣。四番出入,旁若無人,殺傷數百人。到中午時分,前燕軍大敗,被俘獲斬首的有五萬多人,前秦軍乘勝追擊,前燕被斬殺和投降的又有十萬多人。慕容評隻身匹馬逃回鄴城。 [28]  這時,屯駐在沙亭的慕容桓,聽説慕容評失敗,便率軍撤至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 [29]  前秦的軍隊長驅東進,十月二十六日,包圍了鄴城。 [30] 
為保證必勝,苻堅令王猛圍而不攻,陣前休整,等候主力軍隊到達後合力攻城。同時苻堅令李威輔佐太子留守長安;令陽平公苻融鎮守洛陽,對東警戒,確保後方;自己率領十萬精鋭士兵奔赴鄴城。 [31]  到達後,苻堅在組織攻城的同時,命鄧羌率軍攻打信都(今河北冀縣) [32]  ,以牽制北部燕軍。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結果

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十一月初六日,慕容桓由內黃率領五千鮮卑人逃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十一月初七日,前燕散騎侍郎徐蔚率領五百多扶餘、高句麗及上黨的人質,趁夜打開鄴城北門讓前秦的軍隊進入 [33]  ,前慕容暐與上庸王慕容評、樂安王慕容臧、定襄王慕容淵、左衞將軍孟高、殿中將軍艾朗等逃奔龍城。十一月初十日,秦王苻堅進入鄴城王宮。 [34] 
慕容暐逃出鄴城的時候,尚有一千多騎兵侍衞,等到出城以後,他們全都逃散,只有十多個騎兵跟隨。苻堅讓遊擊將軍郭慶追擊他們。 [35]  郭慶在高陽追上他們,郭慶的部將巨武擒獲慕容暐,將慕容暐押送到苻堅那裏。 [36] 
郭慶率軍繼續前進,抵達龍城,慕容評逃往高句麗,高句麗拘捕了慕容評,把他送到前秦。慕容桓殺掉了鎮東將軍、勃海王慕容亮,吞併了他的兵眾,逃奔遼東。遼東太守韓稠,此前早已投降前秦,慕容桓來到後,沒能進入城內。於是攻打韓稠,但沒有攻克。郭慶派將軍朱嶷攻打慕容桓,慕容桓丟下兵眾隻身逃跑,朱嶷擒獲並斬殺了他。 [37] 
前燕各州州牧、太守以及六夷首領全都向前秦投降,前燕政權自此滅亡,前秦共得到前燕一百五十七郡,二百四十六萬户,九百九十九萬人。 [38]  苻堅把慕容暐和前燕的后妃、王公、百官以及鮮卑四萬餘户遷到長安。 [39] 
前秦在滅亡前燕的一年後,前涼向前秦稱稱臣。太元元年(376年),前秦又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消滅前涼,前涼國主張天錫投降。前秦除邊塞的遊牧部落以外,基本上統一了北方。 [39]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評價

此戰,作為後方君主的苻堅在戰略上掌握戰機,能在前燕朝政敗壞,內部矛盾加劇,且又連年與東晉作戰、軍隊戰鬥力大為下降之時發動進攻;在戰爭指導上,能先爭取前進基地,再由捷徑進軍,攻其無備,直搗腹心,同時給予對手下將軍充分信任,這是獲勝的基本原因。而作為前方作戰指導的王猛,在作戰指導上,採取政治攻心與武力打擊相結合,以及地道攻城、迂迴夜襲等戰法,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40] 

前秦滅前燕之戰戰爭影響

前秦滅前燕之戰是發生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爭,此戰是氐族所建的前秦帝國統一北方的前哨戰。前秦於此戰後消滅了與其長期東西對峙的主要對手前燕,奪取了自西至太行山,東至大海,南及淮河流域,北抵遼東半島的廣大地域,極大地增強了前秦帝國的政治、軍事實力,消除了前燕對於前秦帝國的長期牽制,使得前秦帝國能夠騰出手來,逐一剪除北方地區的其他割據政權,為北方地區的再度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前秦帝國通過此戰,在消滅前燕以後,與東晉王朝開始正面對峙,威脅東晉王朝的國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與東晉王朝在其北部漫長的邊境線上發生多次小規模戰爭,為發生於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大規模的秦晉淝水之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一百十·載記第十》:昇平四年,俊死,時年四十二,在位十一年。
  • 2.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慕容暐,字景茂,俊第三子也。初封中山王,尋立為太子。及俊死,羣臣欲立慕容恪,恪辭曰:“國有儲君,非吾節也。”於是立暐。
  • 3.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太和四年,晉大司馬桓温伐慕容暐,次於枋頭。暐眾屢敗,遣使乞師于堅,請割武牢以西之地。堅亦欲與暐連橫,乃遣其將苟池等率步騎二萬救暐。王師尋敗,引歸,池乃還。
  • 4.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王師既旋,慕容暐悔割武牢之地,遣使謂堅曰:“頃者割地,行人失辭。有國有家,分災救患,理之常也。”
  • 5.    《晉書·卷一百二十三·載記第二十三》:及敗桓温於枋頭,威名大振。慕容評深忌惡之,乃謀誅垂。垂懼禍及己,與世子全奔於苻堅。
  • 6.    《晉書·卷一百二十三·載記第二十三》:自恪卒後,堅密有圖暐之謀,憚垂威名而未發。及聞其至,堅大悦,郊迎執手,禮之甚重。
  • 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初,燕人許割虎牢以西賂秦;晉兵既退,燕人悔之,謂秦人曰:“行人失辭。有國有家者,分災救患,理之常也。”秦王堅大怒,遣輔國將軍王猛、建威將軍梁成、洛州刺史鄧羌帥步騎三萬伐燕。
  • 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二月,進攻洛陽。
  • 9.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攻暐洛州刺史慕容築於洛陽。暐遣其將慕容臧率精卒十萬,將解築圍。猛使梁成等以精鋭萬人卷甲赴之,大破臧於滎陽。
  • 10.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俄而堅遣其將王猛率眾伐暐,攻慕容築於金墉。暐遣慕容臧率眾救之。臧次滎陽,猛部將梁成、洛州刺史鄧羌與臧戰於石門,臧師敗績,死者萬餘,遂相持於石門。
  • 11.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秦王猛遺燕荊州刺史武威王築書曰:“國家今已塞成皋之險,杜盟津之路,大駕虎旅百萬,自軹關取鄴都,金墉窮戍,外無救援,城下之師,將軍所監,豈三百弊卒所能支也!”築懼,以洛陽降;猛陳師受之。燕衞大將軍樂安王臧城新樂,破秦兵於石門,執秦將楊猛。
  • 12.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梁成又敗慕容臧,斬首三千餘級,獲其將軍楊璩,臧遂城新樂而還。
  • 13.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樂安王臧進屯滎陽,王猛遣建威將軍梁成、洛州刺史鄧羌擊走之;留羌鎮金墉,以輔國司馬桓寅為弘農太守,代羌戍陝城而還。
  • 14.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築懼而請降,猛陳師以受之,留鄧羌鎮金墉,猛振旅而歸。
  • 1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秦王堅復遣王猛督鎮南將軍楊安等十將步騎六萬以伐燕。
  • 16.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太和五年,又遣猛率楊安、張蠔、鄧羌等十將率步騎六萬伐暐。
  • 1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六月,乙卯,秦王堅送王猛於灞上,曰:“今委卿以關東之任,當先破壺關,平上黨,長驅取鄴,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吾當親督萬眾,繼卿星發,舟車糧運,水陸俱進,卿勿以為後慮也。”
  • 1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秦王猛攻壺關,楊安攻晉陽。
  • 19.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先是,慕容桓以眾萬餘屯於沙亭,為評等後繼。
  • 20.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八月,燕主暐命太傅上庸王評將中外精兵三十萬以拒秦。暐以秦寇為憂,召散騎侍郎李鳳、黃門侍郎梁琛、中書侍郎樂嵩問曰:“秦兵眾寡何如?今大軍既出,秦能戰乎?”鳳曰:“秦國小兵弱,非王師之敵;景略常才,又非太傅之比,不足憂也。”琛、嵩曰:“勝敗在謀,不在眾寡。秦遠來為寇,安肯不戰!且吾當用謀以求勝,豈可冀其不戰而已乎!”暐不悦。王猛克壺關,執上黨太守南安王越,所過郡縣,皆望風降附,燕人大震。
  • 21.    《晉書·卷一百十三·載記第十三》:猛留屯騎校尉苟萇戍壺關。會楊安攻晉陽,為地道,遣張蠔率壯士數百人入其城中,大呼斬關,猛、安遂入晉陽,執暐幷州刺史慕容莊。
  • 2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秦楊安攻晉陽,晉陽兵多糧足,久之未下。王猛留屯騎校尉苟長戍壺關,引兵助安攻晉陽,為地道,使虎牙將軍張蠔帥壯士數百潛入城中,大呼斬關,納秦兵。辛巳,猛、安入晉陽,執燕幷州刺史東海王莊,太傅評畏猛不敢進,屯於潞川。
  • 23.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月,辛亥,猛留將軍武都毛當戍晉陽,進兵潞川,與慕容評相持。
  • 24.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猛與評等相持。評以猛懸軍遠入,利在速戰,議以持久制之。
  • 2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乃遣遊擊將軍郭慶帥騎五千,夜從間道出評營後,燒評輜重,火見鄴中。
  • 26.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評性貪鄙,鄣固山泉,賣樵鬻水,積錢絹如丘陵,三軍莫有鬥志。暐遣其侍中蘭伊讓評曰:“王,高祖之子也,宜以宗廟社稷為憂,奈何不務撫養勳勞,專以聚斂為心乎!府藏之珍貨,朕豈與王愛之!若寇軍冒進,王持錢帛安所置也!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錢帛可散之三軍,以平寇凱旋為先也。”
  • 2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甲子,猛陳於渭源而誓之曰:“王景略受國厚恩,任兼內外,今與諸君深入賊地,當竭力致死,有進無退,共立大功,以報國家;受爵明君之朝,稱觴父母之室,不亦美乎!”眾皆踴躍,破釜棄糧,大呼競進。
  • 2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猛望燕兵之眾,謂鄧羌曰:“今日之事,非將軍不能破敵,成敗之機,在茲一舉,將軍勉之!”羌曰:“若能以司隸見與者,公勿以為憂。”猛曰:“此非吾所及也,必以安定太守、萬户侯相處。”羌不悦而退。俄而兵交,猛召羌,羌寢不應。猛馳就許之,羌乃大飲帳中,與張蠔、徐成等跨馬運矛,馳赴燕陳,出入數四,旁若無人,所殺傷數百。及日中,燕兵大敗,俘斬五萬餘人,乘勝追擊,所殺及降者又十萬餘人。評單騎還鄴。
  • 29.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先是,慕容桓以眾萬餘屯於沙亭,為評等後繼。聞評敗,引屯內黃。
  •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秦兵長驅而東,丁卯,圍鄴。
  •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十一月,秦王堅留李威輔太子守長安,陽平公融鎮洛陽,自帥精鋭十萬赴鄴………
  •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堅使鄧羌攻信都。
  • 33.    《晉書·卷一百十一·載記第十一》:桓率鮮卑五千退保和龍。散騎侍郎徐蔚等率扶余、高句麗及上黨質子五百餘人,夜開城門以納堅軍。
  • 34.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丁丑,桓帥鮮卑五千奔龍城。戊寅,燕散騎侍郎餘蔚帥扶餘、高句麗及上黨質子五百餘人,夜,開鄴北門納秦兵,燕主暐與上庸王評、樂安王臧、定襄王淵、左衞將軍孟高、殿中將軍艾朗等奔龍城。辛巳,秦王堅入鄴宮。
  • 35.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燕主暐之出鄴也,衞士猶千餘騎,既出城,皆散,惟十餘騎從行;秦王堅使遊擊將軍郭慶追之。
  • 36.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郭慶追及於高陽,部將巨武將縛之,暐曰:“汝何小人,敢縛天子!”武曰:“我受詔追賊,何謂天子!”執以詣秦王堅………
  • 37.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郭慶進至龍城,太傅評奔高句麗,高句麗執評,送於秦。宜都王桓殺鎮東將軍勃海王亮,並其眾,奔遼東。遼東太守韓稠,先已降秦,桓至,不得入,攻之,不克。郭慶遣將軍朱嶷擊之,桓棄眾單走,嶷獲而殺之。
  • 38.    《資治通鑑·卷一百二》:諸州牧守及六夷渠帥盡降於秦,凡得郡百五十七,户二百四十六萬,口九百九十九萬。
  • 39.    符堅和王猛滅前燕:五胡亂華時代北方短暫的統一(4)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4-02-05]
  • 40.    符堅  .北方教育[引用日期2014-02-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