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凌霄城

(興文縣與長寧縣境內的一處古蹟)

鎖定
凌霄城又名拱極城,是宋時抗元名城,位於興文縣西南與長寧縣交界處,屬僰王山鎮。
凌霄城位於興文縣凌霄山頂,距興文縣城西北20公里,海拔約1001米。形勢險要,宋時為雲南昭通、鎮雄等地進入川南之要衝,明代時,與都寨同為九絲城之膀翼,故曾為軍事上的扼守要地。 [2] 
中文名
凌霄城
地理位置
興文縣西南與長寧縣交界處
所處時代
宋朝
別    名
拱極城
海    拔
1080 m
凌霄城,海拔1080米,孤峯崛起,三面峭壁,僅一路(斷頸巖)可通,山頂平坦,佔地60多畝。距離興文縣縣城38公里。
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餘玠被任命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重慶知府,他到任後,改變防禦策略,在四川全境修築了以83座山城為中心的防禦體系,並將四川境內的府州之治所全部遷往山城,凌霄城就是其中之一。
1279年崖山海戰,南宋丞相陸秀夫揹負幼帝,率數十萬軍民投海自盡,南宋滅亡。在這前後,各地山城孤立無援紛紛投降,就連“上帝折鞭處”、令蒙古大汗蒙哥死於箭下的釣魚城也在得到蒙古軍隊不殺城中一人的承諾後放棄抵抗。然而在四川,南宋最後一支軍隊——長寧軍,卻還在堅守着漢人最後一座城池——凌霄城。
在國家已亡,皇室血脈已斷,無任何援軍之後,凌霄城又堅守了九年,總共堅持了整整31年才被蒙古攻陷,成為堅守時間最久的抗蒙山城之一。1288年,元朝廷招降凌霄城失敗,失去耐心,在歸順蒙軍的當地僰人配合下,集結30萬大軍攻打凌霄城。凌霄城在最後的激戰中被攻破,守城軍民全部戰死殉國,無人偷生,成為南宋抗蒙的絕響和最後的骨氣,蒙古大軍攻佔凌霄城後,將其賞給了僰人。
公元1468年(明成化四年),僰人和明朝朝廷矛盾尖鋭,朝廷大軍對僰人進行征剿,兵臨僰人盤踞的凌霄城,從四十八道拐發起攻擊。數次進攻失敗後,最後明軍通過組織敢死隊,化裝成一隊服飾、髮型、面色乃至口音與僰人相似、準備逃難入城的僰人難民,為逼真,隊伍中還雜夾婦孺、翁媪,從而騙過城門的僰人守軍,終於殊死攻入城內。
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明朝廷第十二次對僰人進剿,派出數十萬大軍,對佔據凌霄城、九絲城等城寨的僰人進行空前規模的征剿,史稱“敍南平蠻”,凌霄城再次被攻破,明軍隨後又攻佔了九絲城,並對躲進山林的僰人進行全面清剿,至此“都蠻盡滅”(《萬曆實錄》),擁有2500年曆史的僰人從此消失在歷史中。
1930年2月1日,共產黨人王澤嘉、袁敦厚領導的川南革命軍獨立團180多人,持槍140餘支,以1個團3個營的隊伍,進駐凌霄城,囤積糧草,利用其易守難攻的險峻地形,開闢根據地,擴大武裝鬥爭。3月初,南六縣清鄉司令陳子方急令餘伯珊率一個小分隊赴凌霄山下堵守,同時,密報四川省政府:“川南邊區共匪叛亂”,請示派兵圍剿。4月初,省政府指令宜賓護商隊派出兩個配有迫擊炮的正規營,由劉文輝的師參謀長兼宜賓縣縣長沈眉蓀率領,會同珙縣、長寧、江安、興文、筠連、敍永、古宋等縣民團及附近各鄉鎮民團數千人集結凌霄山下,圍剿工農革命軍。川南工農革命軍據險阻敵,擊退數次進攻,激戰至同年6月,在失去外援,糧彈耗盡的情況下,只好浴血突圍,僅少數隊員突圍成功。
公路可達凌霄城側1公里處,上面無人居住,但種有糧、樹、竹、藥材,現存柵門、戰壕等遺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