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冠頌第三十三

鎖定
冠頌第三十三見《孔子家語》一書,見於第三十三篇。《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後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為安國以後人所寫,故稱之為《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於《家語》的《奏言》。
作品名稱
冠頌第三十三
創作年代
春秋戰國
作品出處
《孔子家語》

冠頌第三十三作品原文

邾隱公①既即位,將冠②,使大夫因孟懿子問禮於孔子③。
子曰:“其禮如世子④之冠,冠於阼⑤者,以著代⑥也。醮⑦於客位,加其有成⑧。三加彌尊⑨,導喻其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雖天子之元子⑩,猶士也,其禮無變。天下無生而貴者,故也行冠事必於祖廟,以裸享之禮以將之,以金石之樂節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 [1] 

冠頌第三十三作品譯文

邾隱公即位後,將要舉行冠禮,派大夫通過孟懿子向孔子詢問舉行冠禮的有關禮儀。
孔子説:“這個禮儀應該和世子的冠禮相同。世子加冠時要站在大堂前東面的台階上,以表示他要代父成為家長。然後站在客位向位卑者敬酒。每戴一次冠敬一次酒,表示加禮於有成的人。三次加冠,一次比一次尊貴,教導他要有志向。加冠以後,人們用字來稱呼他,這是尊重他的名。即使是天子的長子,與一般平民百姓也沒有什麼兩樣,他們的冠禮儀式是相同的。天下沒有生下來就高貴的,故而冠禮一定要在祖廟裏舉行,用裸享的禮節來進行,用鐘磬之樂加以節制,這樣可以使加冠者感到自己的卑微而更加尊敬自己的祖先,以表示自己不敢擅越祖先的禮制。”

冠頌第三十三作品註釋

邾隱公:春秋時邾國國君,生平不詳。
②冠:古代的一種禮儀,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③因:依靠,通過。孟懿子魯國貴族,姓仲,名何忌,孔子弟子。
④世子:太子,帝王的嫡長子。
⑤阼(zuò):大堂前東面的台階。古代接待賓客,主人走東面的台階,客人走西面的台階。舊注:“阼,主人之階。”
⑥以著代:表明代表父親。舊注:“以明其代父。”
⑦醮:舉行冠禮時的一個儀節,即尊者對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後飲盡,不需回敬。
⑧加其有成:加禮於有成之人。
⑨三加:三次加冠。始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冠,再次加爵弁冠。彌:更加。
⑩元子:長子。
裸(luǒ)享:灌以鬱金香合黍釀造的香酒敬獻給神。裸:灌。 [2] 

冠頌第三十三作品評析

冠禮是成人之禮的起始,因此古代非常重視冠禮。孔子回答邾隱公問冠禮之事時,就講了冠禮的重要性和主要儀節。被加冠者站在阼階即大堂東階的主位上,表明他將以繼承人的身份代替父親為一家之主。經過加緇布冠、皮弁、爵弁三次加冠,是鼓勵他有所成就。加冠後給他起了字,人們就用字來稱呼他,表示尊重他的名。加冠禮必須在祖廟裏舉行,向祖宗獻酒並奏樂,表示自謙自卑而尊敬祖宗。從此以後他就可以以成人的身份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了。

冠頌第三十三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