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音山

鎖定
六音山位於中國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石門鎮境內,往昔為永平府著名景點之一。
六音山地區自古人傑地靈,自然環境得天獨厚,西依灤河,北依燕山,南望平原,東臨碣石,形成了獨特的河山海交融的生態小氣候區,距離秦皇島市區、唐山、天津以及首都北京均在200公里。
中文名
六音山
地理位置
河北省盧龍縣石門鎮北
長    度
1.5公里左右
高    度
292.6米

六音山地理環境

六音山位於今河北省盧龍縣石門鎮北,在縣城南約十五公里處。山勢南北走向,長可達1.5公里左右。最高處海拔可達292.6米。六音山由城子山、牛耳山、書院山三山組成。其中城子山、牛耳山南北成長方馬蹄形,峯巒疊翠。書院山在城子、牛耳二山之懷抱,山勢較為平緩,但土質豐厚,遍山樹木葱蘢,奇花異草,爭芳鬥研,六音山現存清朝乾隆二十年所立碑文《書院山雲居寺重修佛堂碑記》。
民國二十年前,六音山上松樹等各種樹木蒼翠繁茂,由於當時石門一帶地方治安混亂,遭到大量砍伐。解放以後,當地人民大量栽植樹木,景觀恢復十分幽美,松濤陣陣鳥語花香,悠悠然再入仙境。

六音山名稱由來

六音山解放前原屬昌黎縣轄境,據舊《昌黎縣誌》載:“六音山:縣西五十里,唱家石門東山,西為靖安堡山,東為蛤泊堡,因山中有云居寺、皈聖寺、香蓮寺、白衣庵、胡家庵、藥王廟祠,故名。”據鄉老們説,因山上六處廟宇內均有廟鍾,每逢節日眾人來上香時,各廟敲起廟鍾,鐘聲四起,遠震四方,故此山稱六音山。或曰:並非廟鍾能發出六鐘聲音,説六音者,極言其聲音來自各方,並取其六數,亦順應民俗,應六六大順之意耳!另一説從山之高處往下看,六音山山形分佈頗似人之五官,而人之五官佛語謂之六音,故名。

六音山主要山峯

  • 城子山
城子山位於六音山之東部,因其早年山頂曾建有石壘的古城而得名。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稀尚可見石城遺址,於今已是蕩然無存了。據説石城原是用石塊幹壘而成,不施任何泥漿。城址南寬北窄,原有西、北、南三門,解放初期北門已平,南門尚存石基。傳説明末吳三桂曾在此駐軍,用此石城做過羊圈,所以民間俗稱其為“羊圈”。此山山勢險峻,其東南陡峭異常,由山頂到地面約有百丈,山上怪石嶙峋,荊棘遍野,無路可尋。北面由南向北坡度逐漸低緩。山之東南面居中有一山洞曰“朝陽洞”,又名“老虎洞”,洞口呈三角形,上窄下寬,入洞口內地面約有40平方米左右,頂高約5米。洞內可容五、六十人席地而坐。此洞西約9米處另有一小洞口,洞內可容七、八人。洞口東約20米處原有一突出巨石,臨風矗立。石上刻有“遇景隨緣”“青龍高萬丈”幾個大字,喻意此山山勢之高大和鐫刻人的胸懷情趣。由洞南去,下坡處原有“石佛寺”,(即藥王廟)一座,廟中殿內原有用青石雕的三皇及中國古代十大名醫神像(三皇:伏羲神農女媧;十大名醫:扁鵲華佗張仲景皇甫謐葛洪孫思邈錢乙朱震亨李時珍葉天士)。
城子山山坡上山林資源豐富,油松、柞樹遍植東、北、南三面。北有長山,綿亙伸向卧牛山。長山山麓都是蘋果樹,歷年產量可觀;北坡山腳處原有一用山石壘的石塔,高約兩丈有奇,塔基中空,有門。每逢夏季,來此乘涼者不乏其人。民間傳説當年朱洪武小時在此放牛,每遇雨天便來此塔內避雨。或屬荒誕不經之詞,無案可稽,戲説而已。此塔“文革”時被毀。
此山山勢險要,從前曾是軍事爭戰要地。
  • 牛耳山
牛耳山因其山形似牛耳,故名。位於六音山之西,頂峯曰“牤牛頂”,頂上地勢平坦,土質肥厚,系村中之松林苗圃。其東、南、北三面山勢陡峭,東面有一小道可達山頂。山之西,山坳處原有白衣庵、皈聖寺、胡家庵等三處寺院。民國年間,每年農曆四月十八有廟會,香火頗盛,商賈及小販叫賣者八方來集,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華景象。解放前,廟已全部拆毀,於今痕跡全無,難以查考。沿山路北走可到毛石門村。東面山腰處有一山洞曰“黑老婆洞”,洞深約幾千米,洞內寬窄不一,寬處可達幾十米,窄處僅可容一人爬過。舊社會,曾是土匪窩藏之處。北面另有一黃老婆洞,因洞不大,鮮為人知。牛耳山之北山林木繁茂,資源豐厚,南山多榨木林。
  • 書院山
書院山在城子、牛耳二山之懷。舊《昌黎縣誌》載:“縣西四十五里,兩岡合抱,環列石屏,屏下朝陽洞覆石如廈,一小井深不滿尺,嵌石屏,冬夏不竭。井西大石壁立,鐫‘夷齊讀書處’五字,苔痕剝蝕,摩挲可辨。”

六音山主要景點

  • 雲居寺
書院山相傳為商末古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齊讀書之處。山上原有釋迦牟尼廟一座,曰“雲居寺”。因每逢陰雨天氣,山中時有白雲繚繞,寺附近風雲變化無常,景象萬千,故名“雲居寺”,亦為六音山奇景之一。其始建年代不詳。民國初年山門齊整,正殿雖破舊而形勢極其端肅,僅屋頂有露天處,屋內佛像並未損壞。原有山門一間,沿階進入山門有左配房一間,右廊房三間。廟內原有正殿五間,系木架結構,歇山房頂。殿內有我佛金身,侍童奉立左右。東西兩廂有十八羅漢泥塑坐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宛如真佛來至人間。正殿兩側左、右各有配房三間,左邊配房內供奉伯夷、叔齊二賢聖像,像高約七、八十公分。右面配房為禪堂,也是當年僧人的住處。院內左面有碑,高可及丈,碑文為《書院山雲居寺重修佛堂碑記》,系清乾隆二十年所立(碑文另附);廟內原有大鐘一口,高可五、六尺,鐘上鑄有銘文:“隆慶年制”(明穆宗元年,公元1561年),寺內原有僧人住持,於清乾隆晚年因爭廟產與村中發生矛盾,後僧人被攆走,廟產歸村人管理。廟牆西北角有大塊明石,刻有“夷齊讀書處”五個擘窠大字,字大約60公分見方,字體為工整楷書,近似北魏摩崖石刻。大字下面原來似乎有些小字,疑是當年刻者、書者署名及款識,均已泯沒不清,無從查考。
雲居寺後有古井一眼,井深可五、六米,井筒肚大口小,用雜石砌成,狀如甕缶。四周有滴泉,水從井幫潺潺流下,井底有一小井,深不及二尺。井周邊流水注入小井,再由小井滲滿大井。井邊山泉冬夏常滴,且水質甘甜可口,沁人心脾,可謂古之甘泉,彌足珍貴。經76年唐山大地震後,井幫不少石塊落入井中,掩塞了小井,但原來位置尚依稀可辨。相傳此井為古代伯夷、叔齊二賢洗硯之處。
朝陽洞口原有石碑一座,76年大地震被震毀,撲倒於地,斷為三截,碑上字跡雖有部分破損,但大部尚可辨認。碑文系明萬曆二十五年所鐫。文中大意説有一雲遊人看到此地勝景,若長年在此修養定可延年益壽,遂到處募化銀兩,以備修建廟宇。文中確有“朝陽洞”之稱。上方石壁上所刻“青龍高萬丈”,何年何月出自何人之手,均無記載,似與此碑時間相去不會太遠。
雲居寺佛殿前原有五間亭榭,坐北朝南,北面窗少,南面全是門窗。相傳清末有常莊子舉人常書雲曾在此立館教書,傳説每每夜深人靜,仍可聞其讀書之聲,爽爽朗朗,如吟若詠,遠及山谷。曾有樵夫晚歸,偶過常之居室附近,見一羣兔、狐之類圍在窗外,似在諦聽常某讀書,一時傳為怪異,亦屬美談佳話。古有“野狐聽禪”之説,此事譽之為“野禽聽誦”,亦恐當之無愧。後常某出任他鄉為官,書館旋即停辦。此處遂成騷人墨客遊覽休憩之所。寺之西南山麓遍植松樹,足有千棵,每遇清風徐來,便可聽到松濤如吟,悠悠然宛入仙境。
民國二十年前後,地方治安混亂,山林屢遭破壞,大片砍伐,幾乎成為荒坡。解放後,大量植樹,現已是滿山綠樹成蔭,景觀甚是幽美。
  • 香蓮寺
香蓮寺在雲居寺之北坡,坡由南向北延伸約四華里之遙,該寺也稱後寺(雲居寺稱前寺)原有五間佛堂,房前也曾有一眼大井,久已坍毀。解放初期,廟之遺址尚依稀可見,於今已是片瓦不存了。寺之西坡松林滿山,系李莊坨村之林場,解放後栽了大量果樹,果品產量十分可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