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元前139年

鎖定
公元前139年,公曆平年,共365天,52周零2天;其中1月1日~11月11日為農曆辛丑年(牛年),11月12日~12月31日為農曆壬寅年(虎年),全年無農曆閏月建元二年。
中文名
公元前一三九年
外文名
One Thirty-nine BC
公    曆
公元前139年
世    紀
公元前2世紀
年    代
30年代
春    節
11月12日
天    數
平年,共365天
中    歷
黃帝紀年2559年
壬寅年時間
前139年11月12日~前138年11月01日
立    春
2月6日
生    肖
干    支
壬寅
農曆立春
單春
上一年
公元前140年
下一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39年所處朝代

西漢: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公元前139年漢武新政紀事

武帝於本年始,開始大刀闊斧地推行一系列新政。計其大者有:
(1)令列侯歸就國;
(2)除關傳,禁行舊制,各國交通可自由出入;
(3)仿周禮立漢制;
(4)貶謫諸竇宗室“毋(無)節行”者,削除其貴族屬籍。
《通鑑》記:“魏其、武安侯俱好儒術。令列侯就國,除關(除割據)。以禮為制,以興太平。舉謫諸竇宗室毋節行者,除其屬籍。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宗室,皆不願就國。以故,毀新政日至竇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綰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竇太后滋不悦。
10月,竇太皇太后數次折阻新政,御史大夫趙綰上書,請“諸政事毋奏東宮(東宮,即竇氏太皇太后所居地)。太皇太后聞之大怒,密訪綰、臧陰過以讓上。遂下獄,皆自殺。
繼之而廢王、趙輩關於立明堂等諸議。王臧乃武帝為太子時之師傅,帝竟不能保全之。王臧早年與趙綰同受《詩》學於魯申公申公亦得罪遭譴而免歸故里。
始置茂陵。《漢紀》:春二月丙戌朔,日有蝕之。三月己未,太常許昌為相。罷太尉官屬丞相。夏四月戊申,有星如日夜出。徙郡國豪傑於茂陵。河內郭解在徙中,衞將軍為言解家貧,不應徙。上曰:解布衣,極至使將軍知之,此不貧也。(按:此紀有誤)。時衞青未為將軍。《史記》記為解説項者乃王太后。遷徙郡國豪強事在元光元朔年間也。至此,武帝建元新政皆廢,此乃“壬寅”間一次政變也。事變後,武帝易服外出遊獵。不復問國之大政。

公元前139年漢武官事

《漢紀》:二年冬十月,丞相竇嬰、太尉田蚡皆免。御史大夫趙綰郎中令王臧下獄死。蚡、嬰、綰、臧皆用心,欲興太學,建立明堂以朝諸侯。
而嬰請無奏事太皇太后,又罷竇氏子弟無行者,絕屬籍。故毀謗日至。(何按,《史記》謂趙綰王臧。此謂嬰。)竇太后怒,皆抵之罪。明堂遂不立。《漢書·郊祀志》:“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向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殊就。
司馬氏世為史官,善占星風水之術,故以督造陵寢,掌風水也。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自述其學術由來雲:“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揚何,習道論於黃子。”司馬談先世是世家貴族出身,其意識形態亦偏向於道家。又,太史公亦掌天下財計,則相當於今之審計署長。財長事則丞相兼之。如淳引《漢儀注》:“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付上丞相。以吾丘壽王為太中大夫,主中秘。
竇太后不好儒術,使人陰伺趙綰等奸利事,按臧、綰。臧、綰自殺,諸所興皆廢。以太皇太后命,免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去官家居。太皇太后乃以石建郎中令石慶為內史。3月,以太常柏至許昌為丞相。(大尉一職空缺不置。兵權乃由竇太后自主之。)
武帝與大臣複議晁錯案,以為冤案,為之平反。(此乃武帝對諸侯勢力的反擊與摧抑。)
淮南王安來朝。安為人好書,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廿一篇,“外書”甚眾。初入朝,獻所作。其書稱“欲以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論,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

公元前139年後宮紀事

衞子夫為夫人。《漢書·外戚傳》:建元二年上巳節,武帝拂霸上,過平陽公主。(主乃武帝姊,平陽侯曹壽妻。壽,曹參曾孫也。)主引見所侍美人,皆不悦。既飲,謳者進,帝獨悦子夫。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還出歡甚,賜平陽公主千金。主因奏子夫入宮。
子夫上車,主撫其背曰:“行矣!強飯勉之。即貴,願無相忘!”入宮歲餘,以陳後妒,為宮婢,不復見幸。後武帝擇宮人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見,涕泣請出。上憐之,復幸。遂有身,尊寵。召見其兄衞長君、弟青侍中。子夫生三女,元朔元年生男據,遂立為皇后。以衞子夫同母弟衞青為“建章監”。(官名,武職。即皇宮侍衞隊長。)旋遷太中大夫、典護軍。
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宮幸上。陳皇后,長公主女,無子,妒。長公主乃使人捕青,青時給事建章宮,未知名。長公主執辦青,欲殺之。其友騎郎公孫敖與壯士往篡取之,以故得不死。
建元新政僅行一年而失敗。當時諸竇氏外戚及諸劉氏宗室貴族暗中向太皇太后提出了更換皇帝的要求。武帝之所以得到保全,主要靠竇氏長公主之迴護。據《通鑑》記:“帝之為太子,公主有力焉。及即位,妃為皇后。竇太主恃功,求請無厭,上患之。皇后驕妒,擅寵而無子,與醫錢凡九千萬,欲以求子,然卒無之,後寵漸衰。?
母王太后謂帝曰:“汝新即位,大臣未服。先為明堂,太皇太后已怒。今又忤長公主,必重得罪。婦人性易悦耳,宜深慎之。”上乃於長公主、皇后稍加恩禮。以王太后之尊而必須面誡武帝,警示其不可忤竇氏而致“獲重罪”。於此言可見當日武帝面臨竇太后之下,所處局面之危迫也。

公元前139年外戚紀事

田蚡以侯家居,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受寵信。數言事,多效。4月,初置茂陵邑,徙郡國豪強於茂陵。( 徙豪強,沒其田產,以其所佔田非命(名)田也。所以田產得充為公田,後用以賜封軍功得爵者。“命,謂爵命也。命家,謂受爵命一爵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優之也。”“一爵曰公士者,步卒之有爵為公士者”。公士乃武帝時二十等爵之第一級,是免徭役成為自由民之條件。)
《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武斷於鄉曲。物盛而衰,固其變也。任司馬談為太史丞,督建茂陵。太史令隸屬太常(司徒)。
本年田蚡淮南王劉安暗中策劃政變事,未果。“劉安入朝,武安侯田蚡迎之霸上。謂安曰:‘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以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旦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劉安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陰結賓客,付循百姓,謀為叛逆事。”當時武帝方18歲,何言“晏駕?”晏駕者,欲廢之也。則當時太皇太后及朝野諸王皆有廢立之勢志明矣。田蚡乃劉徹至親,亦感帝位之不安,急欲投靠新主。劉安善黃老術,迎合竇太皇太后之心。故田蚡阿附於淮南王,欲求長自保也。由此可見當時淮南王劉安之位尊勢大以及劉徹地位之危。

公元前139年外交紀事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西漢張騫(卒於公元前114年)兩次出使西域,到了中亞和西亞許多國家,並聽説有一個叫“條支”的國家,在西邊更遠的地方。

公元前139年生卒紀事

王臧
王臧西漢蘭陵山東蒼山西南)人。初從申公學《詩》。景帝時,曾為太子少傅。建元元年(前140),任郎中令,推崇儒術,貶斥黃老,與趙綰建議立明堂、封禪等事。次年,觸怒竇太后,下獄。

公元前139年通鑑記載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二年(壬寅,公元前一三九年)
春,二月,赦。
行三銖錢。
夏,六月,丞相衞綰免。丙寅,以魏其侯竇嬰為丞相,武安侯田蚡為太尉。上雅向儒術,嬰、蚡俱好儒,推轂代趙綰為御史大夫,蘭陵王臧為郎中令。綰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且薦其師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駟馬以迎申公。既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年八十餘。對曰:“為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巡狩改歷、服色事。
是歲,內史寧成抵罪髡鉗。
冬,十月,淮南王安來朝。上以安屬為諸父而材高,甚尊重之,每宴見談語,昏暮然後罷。
安雅善武安侯田蚡,其入朝,武安侯迎之霸上,與語曰:“上無太子,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宮車一日晏駕,非王尚誰立者!”安大喜,厚遺金錢財物。
太皇竇太后好黃、老言,不悦儒術。趙綰請毋奏事東宮。竇太后大怒曰:“此欲復為新垣平邪!”陰求得趙綰王臧奸利事,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諸所興為皆廢。下綰、臧吏,皆自殺。丞相嬰、太尉蚡免,申公亦以疾免歸。
初,景帝以太子太傅石奮及四子皆二千石,乃集其門,號奮為“萬石君”。萬石君無文學,而恭謹無與比。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責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其執喪,哀慼甚悼。子孫遵教,皆以孝謹聞乎郡國。及趙綰王臧以文學獲罪,竇太后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其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建在上側,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極切,至廷見,如不能言者;上以是親之。慶嘗為太僕,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馬畢,舉手曰:“六馬。”慶於諸子中最為簡易矣。
竇嬰田蚡既免,以侯家居。蚡雖不任職,以王太后故親倖,數言事多效。士吏趨勢利者,皆去嬰而歸蚡,日益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