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里河

(安徽潁上縣境湖泊(淮河水系))

鎖定
八里河,因原河流下游積水成湖,又稱八里湖,屬淮河流域潁河支流,位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南5公里。湖水面積最大達13.2平方公里。西納柳河和柳溝來水,原南經垂崗集入淮河,1960年代於湖東新闢渠道改入潁河,並建三道衝節制閘,設計最大流量2.04秒立方米。
八里河是潁上縣重要的灌溉水源、漁業生產基地,還是安徽省省級自然保護區,1990年代始由當地農民建成著名的八里河風景區,被稱為“天下第一農民公園”。 [1] 
中文名
八里河
別    稱
八里湖
地理位置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南5公里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潁河支流
湖區面積
13.2平方公里(水位19.5米)

八里河位置境域

八里湖(八湖河)位置及水系構成 八里湖(八湖河)位置及水系構成
八里河範圍及與潁河的位置關係 八里河範圍及與潁河的位置關係
八里河,《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稱八里湖,《阜陽市志》《潁上縣誌》皆稱八里河。《潁上縣誌》稱因湖北岸馬店村距縣城約8華里,故名八里河。
八里河位於淮河北岸、支流潁河西岸,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南5公里。湖區(幹流)本幹西自劉家廟,東至張布小窪,是一個盆形窪地。八里河屬天然小型湖泊,其面積,《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稱東西長12.5公里,南北寬2公里,最大寬度3公里;《潁上縣誌》稱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1~2.5公里。當水位18.0米時,湖水面積僅3000畝;水位19.5米時,湖水面積最大達13.2平方公里,水位在海拔20米時,水面27000畝。 [2-4] 
東北部湖區 東北部湖區
東北部湖區 東北部湖區
東北部湖區 東北部湖區
東部湖區南岸 東部湖區南岸
東西部湖區隔堤 東西部湖區隔堤
西部湖區北岸 西部湖區北岸
西部湖區南岸 西部湖區南岸

八里河水文特徵

八里河,總面積483平方公里,西納柳河和柳溝來水,原南經垂崗集入淮河,1960年代於湖東新闢渠道改入潁河,並建三道衝節制閘,設計最大流量2.04秒立方米,常年水位19.5米。 [2-3] 

八里河主要支流

八里河上游水系

八里河介於淮、潁之間,是潁河右岸較大水系,上游來水大,支流多,有五里湖大溝、黃溝、柳溝、第三湖、青年河等諸水注入八里河,下游原經胡趙郢南流至垂崗集西入淮後,挖引河東入潁河。其主要支流有: [5] 
北部支流五里湖(溝) 北部支流五里湖(溝)
五里湖大溝,系八里河主要支流之一,長14.9公里,流域面積137.8平方公里,1957年冬整修,現標準:溝底高21~19.8米,溝底寬15~20米,上口寬35~50米,正常水深2.7~2.9米,設計水位23.9~22.3米,已達5年一遇除澇標準。該溝東流南下至馬磚橋入八里河。
五里湖,距縣城約五華里,故名“五里湖”。據民國《潁上縣誌》稿載:從縣城向西南經三窪地,五里湖系第一窪地,名“第一湖”;經柳溝灣(從上灣橋至白圩孜)為“第二湖”;從劉大路至徐橋一段,依次稱為“第三湖”。五里湖上游承班村湖(俗名班草湖)及黃溝來水,自三岔溝起東南流,入八里河。1957年冬,開挖大溝,進行疏浚,全長14.9公里,流域面積137.8平方公里。現標準:溝底高19.8~21米,比降為七千分之一;溝底寬15~20米,上口寬35~50米;正常水深2.7~2.9米,設計水位22.3~23.9米,已達五年一遇除澇標準。 [5] 
黃溝,其下段長8.4公里,經疏浚,底高21~23.1米,溝底寬8~10米,溝上口寬28~31米,正常水深3米左右。納三十里鋪以南(化橋北)及其西、北水,過斜陳莊東流經三岔孜東南下五里湖大溝。
宋河,西自淮潁大溝耿莊橋東至西範崗子,全長10.85公里。1958年治理,現標準:溝底高24.4~21米,溝底寬7~20米,上口寬20~60米,正常水深3~2米。東流南下,經三岔孜進五里湖大溝。
柳溝下段,從安全寺起至馬磚橋止,與五里湖大溝同匯入八里河。長25.4公里,流域面積123.5平方公里。於1983年冬疏浚後,溝底高25~17.6米,溝底寬6~13米,溝上口寬26~50米,正常水深3.1~4米。設計水位:27.2~22.3米,已達5年一遇除澇標準。該溝馬莊(十字溝)以西,稱“黃溝”,在規劃治理中,把安全寺(即寒禪寺)以東至馬莊一段黃溝,統稱“柳溝下段”。
第三湖大溝,長16.7公里,經1988年冬疏浚後,現標準:溝底高18米,溝底寬15米,溝上口寬30~40米,正常水深1.5~2米,納靈台湖及其本幹窪地水東流至徐橋入八里河。除澇標準達5年一遇。 [3] 
八里河上游第三湖湖首靈台湖 八里河上游第三湖湖首靈台湖
第三湖,起自靈台湖,東流,至大尤湖入八里河,全長16.2公里,流域面積113平方公里。湖面寬約1~1.5公里。湖內土地,系黑灰色,宜麥宜豆和高粱,兩岸地為澄白土,宜種水稻,但常因八里河水位頂託,易澇,不保收。第三湖主要支流:左岸有三岔溝、十里長溝;右岸有洪新溝、老長溝、黃橋溝。還有積水兩平方公里以上的中溝31條,總長103.7公里。

八里河下游河道

八里河引河,1957年開挖。從八里河到大龍頭,流經城郊、王崗兩區,長1.5公里,入潁河。排澇效益3萬多畝。 [5] 

八里河水系變遷

八里河,上游人工河西自潤河區劉家廟起,北納黃溝、班村湖、五里湖、梁家窪、馬長官湖等來水;西北納柳溝來水;西納靈台湖、尤家湖等來水。東南流4公里許至垂崗集西經閘口入淮。 [5] 
八里河1957年為有利於防洪、排水,在胡趙郢(柳溝口)堵壩,連接淮左半(崗)王(崗)段沿崗堤,為此八里河水即由張布小窪向東入潁河。八里河改道後,1957年冬批准在河口(老龍頭)興建八里河閘,並開挖新引河,使八里河水經新引河由八里河閘入潁河。八里河閘引河工程,1957年9月開工,1958年2月竣工,開挖治理標準:河底高18.00米,底寬10~15米,河上口寬40米,完成土方21.5萬立方米(包括閘基挖方)。 [3] 

八里河自然資源

八里湖屬平原湖泊,沿岸皆為農田,土質肥沃,湖水來源於降水,沒有工業及城市污水排入,水質肥沃而清晰,各種元素含量都很適合魚類生產,是安徽省放養較早的湖泊之一。湖水PH值7.5,溶解氧12.26毫克/升,耗氧量4.59毫克/升,總鹼度1.28毫克當量/升,總硬度7.29毫克當量/升,氯化物18.2毫克/升,氨氮0.02毫克/升,亞硝酸鹽0.001毫克/升,總鐵0.05毫克/升,硅酸鹽20毫克/升,磷酸鹽0.02毫克/升。湖中浮游植物171.13萬個/升,生物量3.14毫克/升,其優勢種羣為綠藻;浮游動物5856.67個/升,生物量4.379毫克/升,優勢種羣為枝角類、橈足類;底棲動物117.3個/平方米,生物量40.4克/平方米,以水蚯蚓,螺、蜆等佔優;高等水生維管束植物遍佈全湖,覆蓋度在70%以上;其中以菹草,馬來眼子菜佔優。 [2] 

八里河治理開發

八里河河道治理

八里河位於潁上城南4公里處,兩岸系高地。南岸坡陡流急,衝擊溝較多;北岸較平坦,其支流源短流緩。該河原經垂崗集西匯戴家湖入淮河。民國21年(1932年),為防禦淮河倒灌,於河口處建雙孔箱涵。1950年大水,斑草湖之黃溝口、陳溝口堵塞,黃溝及斑草湖之水改經五里湖入八里河。1954年後,對八里河及八里河的各個支流進行全面疏浚。1957年,淮河垂崗集大堤退建,河口之雙孔箱涵廢棄,從此,該河於三道衝入潁河。1963年底,該河的支流五里湖溝、黃溝、第三湖溝,以及與這些支流相通的近百條大、小溝渠疏浚完畢,提高了排水、蓄水和灌溉能力。 [6] 

八里河涵閘建設

八里河防洪排水閘,八里河承受483平方公里的來水,有五里湖大溝、黃溝、柳溝、第三湖溝、青年河等。原由垂崗集西頭入淮。1957年為有利於防洪、排水,在胡趙郢西堵壩,改由張布小窪向東入潁。八里河閘引河工程於1957年9月動工,次年2月竣工。開挖河底高程18米,底寬10~15米,上口寬40米。完成土方21.5萬立方米(包括閘基)。八里河閘共3孔,孔高5米;閘底高18米,頂高23米,閘長36米。閘上水位25.26米,閘下水位26.9,正常蓄水位19.5米。控制面積483.1平方公里,過閘流量185立方米/秒。 [3] 

八里河堤壩建設

八里河堵壩 八里河堵壩
八里河堵壩 八里河堵壩
八里河堵壩 八里河堵壩
1957年,八里河改道下潁河後,自趙郢子向西至潘張莊築堵壩一道,長1.3公里,壩頂高28.2米,寬10米,塊石護坡1300米,砌石17838立方米。此壩系淮左沿崗堤主要組成部分。 [3] 

八里河排灌工程

八里河電力灌溉站,建於1956年春末,安設75馬力鍋馱機6台,1964年改用“東方紅”柴油機。1974年又改設電動機5台/295千瓦,1985年底,實裝電動機3台/90千瓦。灌溉農田3.16萬畝。 [3] 

八里河漁業生產

八里湖區漁業 八里湖區漁業
八里河,湖底平坦,水質清新,無工業污染,水草叢生,餌料豐富,盛產各種經濟魚類,是一個良好的天然養殖水面。在1972年以前,為天然開放湖泊,據舊志載:八里河內“富魚產,麻辮魚、鯽魚為著,間有蝦及銀魚,兩岸以漁為生者,達百餘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八里河屬自然增殖,自由捕撈狀態,魚產量較低。民國後期,八里河漁業生產已陷入“一蹶不振”的境地。1957年,由國家投資建國營八里河水產養殖場。1962年,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下馬,只保留一個魚苗場。1972年,成立漁業公社,由於經營管理不善,加之圍湖造田,水面縮小。1984年,產成魚37萬公斤,近兩年年產成魚50萬公斤,精養魚塘出現了畝成魚500公斤的豐產塘。成為省、地二級重要商品魚基地。1983年6月,成立國營八里河聯營漁場,與八里河區政企合一,行政隸屬縣委、縣政府領導,與農牧漁業局保持業務關係。漁場下設3個鄉、16個行政村和1個漁民村。 [2]  [4-5] 
河蟹養殖:河蟹苗產於上海崇明縣海水和淡水交界處。1981年,採購蟹苗76.5公斤投放八里河,1982年,產成蟹4.5噸,出口1.7噸。 [4] 

八里河農業圍墾

八里河兩岸土質瘠薄,透水性差,建國前,平均畝產僅百斤左右。建國後,實行一麥一稻的耕作制度,平均畝產均在500公斤以上,豐產田塊達750~900公斤。為風物佳勝的魚米之鄉。1976年對湖灘低窪地開始圍墾,面積1萬畝(沖天圩4500畝,勝天圩3000畝,戰天圩200畝,張灣圩500畝)。 [4-5] 

八里河旅遊開發

八里河景區 八里河景區
1992年始,潁上縣八里河鎮農民開始進行景區建設,歷經3年半時間,建成三大主園區“世界風光”“錦繡中華”“碧波遊覽區”,並於1996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八里河風景區也因此享有“天下第一農民公園”的美譽。 [1] 

八里河生態保護

八里河,2001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設為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 [7]  是以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越冬水禽為主,兼具開展科學研究、自然保護教育、生態旅遊和經營利用於一體的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1)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2)國際公約全球受脅和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禽;(3)自然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4)自然、人文景觀。保護區境內濕地生態環境保存完好,珍稀瀕危水禽種類、數量豐富,為遷徙和越冬水禽提供重要的越冬地和歇息地,並具有良好的自然屬性和適宜的面積,該保護區屬濕地生態系統類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理座標範圍:東徑116º6′~116º31′、北緯32º25′~32º35′之間,地跨潁上縣六個鄉鎮,即八里河鎮、王崗鎮、半崗鎮、垂崗鄉、關屯鄉、賽澗鄉。安徽潁上八里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八里河為中心,形成“一河一灣三湖”的結構,即八里河、柳溝灣、戴家湖、邱家湖、唐垛湖。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