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朱閣

鎖定
《兩朱閣》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先説明了兩朱閣的來歷,敍述兩位公主死後,她們的住宅改為佛寺,給尼姑居住供養;接着寫佛寺華麗寂靜,敕建佛寺的空房閒地很多,而與佛寺比鄰的百姓卻無房居住;最後説公主亡故,住宅改為佛寺,這樣下去,恐怕天下到處都會變成佛寺。詩中運用對比手法,指出佛寺寖多的嚴重後果。
作品名稱
兩朱閣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中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古詩

兩朱閣作品原文

兩朱閣
兩朱閣,南北相對起。
借問何人家?貞元雙帝子
帝子吹簫雙得仙,五雲飄搖飛上天
第宅亭台不將去,化為佛寺在人間。
妝閣伎樓何寂靜,柳似舞腰池似鏡。
花落黃昏悄悄時,不聞歌吹聞鍾罄
寺門敕榜金字書,尼院佛庭寬有餘。
青苔明月多閒地,比屋齊人無處居
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併平人幾家地?
仙去雙雙作梵宮,漸恐人間盡為寺。 [1] 

兩朱閣註釋譯文

兩朱閣詞句註釋

⑴朱閣:紅樓,富貴人家女子的住處。
⑵貞元雙帝子:指唐德宗的兩個女兒,貞穆公主和莊穆公主。貞元,唐德宗李適的年號(785—805)。帝子,男女通用,王子和公主都可以稱為帝子。
⑶帝子吹簫:指傳説中善吹簫的蕭史與秦弄玉成仙飛昇的神話故事。元黃溍《開元宮》詩:“曾聞帝子乘鸞去,疑有仙人化鶴歸。”
⑷五雲:五色彩雲。
⑸不將去:不帶走。
⑹妝閣伎樓:梳妝歌舞的樓閣。伎,古代歌舞的女子。
⑺悄悄:寂靜。
⑻歌吹:古代的一種樂器合奏。罄:佛寺中缽形的銅樂器。
⑼寺門敕榜:寺門的匾額上標明奉敕建造。敕,皇帝的詔令。榜,木牌,匾額。
⑽比屋:房子挨着房子。齊人:即齊民,平民。唐人避李世民的諱,凡是用到世字,都缺一筆,寫作丗,凡是民字都改用人字。
⑾昨:往日。平陽:平陽公主,漢武帝的姐姐,以豪侈著名。這裏借指唐德宗的女兒。置:置辦,這裏指營造住宅。
⑿梵宮:梵寺,佛寺。 [2] 

兩朱閣白話譯文

有兩座紅色的樓閣,一南一北,對稱地高高聳起。
要問這是哪一家的住宅,它原屬於貞元年間的兩位公主。
公主吹着洞簫,雙雙成為神仙,乘着五色彩雲,飄搖地飛上了天。
她倆的住宅花園沒有帶走,把它改作佛寺,留在人間。
往日梳妝歌舞的樓閣多麼寂靜,只有楊柳還像舞腰,池水還像明鏡。
到黃昏寂靜時花瓣悄落,聽不到奏樂的聲音,只聽到鍾磐。
寺門的匾額上有“敕建”的金書大字,寺內的庭院寬敞,地方盡有多餘。
明月照着青苔,那是閒置的土地,老百姓卻屋挨着屋,無地安居。
想當年為公主營建住宅時,併吞了多少老百姓的房基。
她倆升往仙界,住宅就改為梵宮,只怕這人間逐漸地遍是佛寺。 [2] 

兩朱閣創作背景

這是《新樂府五十首》的第二十四首。此詩題注曰:“刺佛寺寖多也。”中唐時期統治階級為了鞏固統治,控制人民思想,大力修建佛寺,導致人民無處可居。白居易《策林·議釋教》雲:“僧徒月益,僧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耗人利於金寶之飾;移君親於師資之際,曠夫婦於戒律之間。古人云:一夫不田,有受其餒者;一婦不織,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臣竊思之:晉宋齊梁以來,天下凋弊,未必不由此矣。”這首詩就是針對當時社會佛寺林立、大量佔用土地和勞力、勞民傷財的現象而創作的。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雲:“樂天此篇所言德宗女兩公主薨後,其第改為佛寺事。……《唐會要》一九‘公主廟門’雲:‘貞元十五年七月十五日追冊故唐安公主為韓國貞穆公主,故義章公主為鄭國莊穆公主。後詔令所司,擇地置廟。祔祭之日,宮給牲牢禮物,太常博士一人贊相。四時仲月則子孫自備其禮。’” [3] 

兩朱閣作品鑑賞

兩朱閣整體賞析

這首詩以一個三言句、一個五言句開始。第一句就是題目。第三、四句均為五言句,以下七言到底,共十六句。這就是序文所謂“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題目下面有一句“刺佛寺浸多也”,是摹仿《詩經》的小序,説明這首詩的主題思想,也就是詩的末句所諷諭的意義。
全詩開頭四句,差不多是序言,還不是詩的本體,故不用七言句。首句“兩朱閣”即詩的題名。看見長安大道邊,有兩座紅樓相對着,就要問:這是誰的家?有人回答説:這是貞元皇帝的兩位公主的住宅。這兩句是問答句,上句問,下句答。唐詩中常見這種句法。用“借問”這個語詞的,尤其明顯。“借問酒家何處有”,是問句。“牧童遙指杏花村”是詩人用敍述式作的答語。《新樂府》第三十一首《繚綾》有句雲:“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這是雙問雙答式的句法。這些豪華美麗的繚綾是誰織造的?又是誰用來做衣裳穿著的?這是上句雙問。是越溪上貧女所織造,是供皇宮裏的妃嬪穿着的。這是下句雙答。
説明了兩座紅樓的來歷之後,用四句七言來敍述兩位公主死後,她們的住宅改為佛寺,給尼姑居住供養。詩人不直説公主死去,而用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吹簫騎鳳,得道成仙的故事來作比喻。以下四句寫公主住宅改為佛寺後的寂靜情況。接下去寫這兩所掛着“敕建”金字匾額的佛寺,空房閒地多得很,而佛寺鄰居的老百姓卻苦於沒有住處。“比屋齊人無處居”是關鍵性的句子,相當於七言絕句的第三句,是轉句,由此句轉到主題思想。接下去説,記得當年公主建造住宅的時候,強佔了好幾家平民的土地,現在公主亡故,住宅改為佛寺,這樣下去,恐怕天下到處都會變成佛寺了。最後一句“漸恐人間盡為寺”,照應小序“刺佛寺浸多也”。
詩人用對比的手法敍述,一方是平民百姓無處居住;一方是尼院佛庭寬綽有餘、明月照射的長滿青苔的空地。如此明顯的對比將詩人反對大肆修建佛寺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 

兩朱閣名家點評

陝西理工大學文學院院長付興林《論白居易的禮樂文教觀》:《新樂府》中有一題旨為“刺佛寺寖多也”的《兩朱閣》詩,其中有云:“憶昨平陽宅初置,吞併平人幾家地?仙去雙雙作梵宮,漸恐人間盡為寺!”詩對德宗兩公主薨後其第改為佛寺事進行了諷刺。 [5] 

兩朱閣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唐憲宗時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唐穆宗時任杭州刺史,唐敬宗時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和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47
  • 2.    吳大奎 馬秀娟.元稹白居易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48-151
  • 3.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069
  • 4.    施蟄存.唐詩百話(中).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4:182-189
  • 5.    付興林.論白居易的禮樂文教觀——以《策林》為中心.名作欣賞,2008(20)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