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個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

鎖定
“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的重大理論觀點。 [1-2]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最新成果,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1]  [4] 
中文名
兩個結合
定    義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兩個結合發展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簡稱“兩個結合”)的要求,特別是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極大豐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是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貢獻。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多年來,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包括文化實際成功結合,解決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迎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在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刻,明確提出要堅持“兩個結合”,必將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3]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縱觀黨的百年曆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一再表明,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2]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闡明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內涵和重大意義,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正如馬克思主義是行動指南而並非教條一般,堅持兩個結合,實際上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隨着實踐發展而發展的理論特質,深刻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只有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的內在機理。 [2] 
兩個結合的論斷,以其深邃的理論思考和寬廣的歷史視野,大大推動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規律性認識,對於新時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具有重要意義。新的征程上,我們要立足新時代,貫徹新理念,謀求新作為,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在開放中繼續發展、迴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圓滿完成時代賦予的新使命。 [2]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兩個結合”深刻總結了中國共產黨100多年來推進理論創新的基本經驗,闡明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創新發展的內在機理。堅持“兩個結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下以堅定理想信念和高度歷史自覺開拓進取,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成功之道。 [5] 

兩個結合重大意義

兩個結合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立足百年華誕的重大時刻和兩個一百年曆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對中國共產黨不斷推動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科學總結,是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對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明確宣示。 [1]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

兩個結合產生影響

  • 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迫切需要
在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實現現代化,必須走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西方在近代工業文明基礎上自發走向現代化的路徑不同,是在中國近代以來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建立新中國的基礎上開始自覺行動的;是在世界冷戰大格局下,通過學習蘇聯又不斷地擺脱蘇聯模式來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的;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新的時代主題的大背景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包括文化實際相結合,通過改革開放,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通向現代化唯一正確道路的。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來展開的;是通過實施“三步走”的發展戰略,根據“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設計,朝着未來“兩個15年”的戰略安排不斷向前推進、走向燦爛明天的。這樣的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它和西方國家通過資本輸出、海外擴張來實現原始積累,通過殖民、剝削甚至侵略來攫取超額利潤,通過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來強加於人的這樣一條“西式”現代化道路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繼承與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適合中國國情,依靠獨立自主,堅持對外開放,保留自身的民族獨立性,不僅引導中國走上了現代化的正確道路,而且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寬廣途徑。時至今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要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就必然需要進一步做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大文章,進一步推動各國文明交流互鑑,使中華民族以更加文明的姿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並且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時為解決人類和平與發展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 
  • 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華文明的迫切需要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發展中華文明、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根基和不竭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新發展,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文明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早在2014年與文藝工作者座談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就指出,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抓好文化建設,增加社會的精神文化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號召全黨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既源於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又超越那個時代,既是那個時代精神的精華又是整個人類精神的精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創造的偉大文明,使中華文明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就必須通過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運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批判繼承,實現創新創造,進而實現自身現代化,趕上時代、引領時代。
中華文明綿延5000多年,發展到今天,如何更好適應人類現代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國際大舞台上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鑑,在世界範圍內彰顯其永久魅力,也需要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結合。中華民族有着深厚文化傳統,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對此,我們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實現中華文化新輝煌。 [3] 
  •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迫切需要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必須同各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成功解決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種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取得重大成果。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早在戰爭年代就搞清楚了這個道理。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鮮明地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於它是和各個國傢俱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繫的。”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如果“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頁)這裏的“民族形式”、“中國特點”,當然包括中國文化的形式和特點。毛澤東同志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實踐論》對馬克思主義的獨特貢獻,不僅在於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而且在於批判地繼承了中國文化講實際、重經驗的傳統,使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這一《實踐論》的副題,就已經充分反映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這種理論特徵。不僅如此,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羣眾路線、獨立自主,無不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淵源關係。它們的提出和凝練,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境界。“一帶一路”偉大構想、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無不閃耀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光輝。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深刻總結並充分運用黨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範。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武夷山市考察朱熹園時特別談到,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裏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在不斷回答和解決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中華文明問題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體現出自己的時代價值和世界價值 [3] 
  •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曆程,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理論上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再到自信的發展歷程。在建黨初期,大批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包括中國文化實際相結合,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1940年毛澤東同志寫作《新民主主義論》、提出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之後,開始自覺地進行着這種結合。特別是隨着新中國的成立,毛澤東同志預言隨着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要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的時候,這種自覺性就顯得更加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隨着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華文明不斷展示出獨特的魅力,彰顯出高超的智慧。習近平總書記倡導各國文明交流互鑑,努力實現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美好期待,充分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從理論自覺、文化自覺到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飛躍和昇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