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蒙古白絨山羊

鎖定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偶蹄目洞角科山羊屬哺乳動物。 [4]  體格較大,體質結實,結構勻稱;頭中等大小,公、母羊均有角,公羊角大,母羊角小;鼻樑微凹,眼大有神,耳大向兩側半下垂;體形近似方形,後軀略高;背腰平直,尻略斜;四肢粗壯結實;尾短而小,向上翹立。 [5]  全身被毛純白,外層為粗毛,內層為絨毛。 [6] 
內蒙古白絨山羊主要分佈在中國伊克昭盟的鄂拖克旗、杭錦旗的部分蘇木,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前旗和磴口縣,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額濟納旗的部分蘇木。 [6]  棲息於海拔1300-1500米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帶。 [7]  食物以粗飼料為主,如農作物秸稈。 [4]  繁殖率較低,多產單羔,羔羊發育快,成活率高。 [8]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適應性強、產肉多、絨毛增產潛力大的地方良種。已被引到中國其他適宜發展絨山羊的10多個省、區,適應性和雜交改良效果良好。 [8] 
中文學名
內蒙古白絨山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內蒙古白絨山羊產區分佈

內蒙古白絨山羊產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杭錦旗、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巴盟烏拉特中、後、前旗、磴口縣、阿盟阿左、右旗和額濟納旗等。1988年4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驗收命名為“內蒙古白絨山羊”新品種、數量約400萬隻。 [1] 

內蒙古白絨山羊品種特性

內蒙古白絨山羊是絨肉兼用型品種,其主要特點是羊絨細、纖維長、光澤好、強度大、白度高、絨毛手感柔軟;綜合品質優良,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成年公羊平均產絨量483.18克,絨厚度5.11釐米,母羊產絨量369.95克,絨厚度4.66釐米,抓絨後體重公羊37.5公斤,母羊27.21公斤,淨絨率62.8%,羊絨細度14.73微米,屠宰率46.2%,產羔率103—110%。 [1] 

內蒙古白絨山羊產絨性能

阿爾巴斯型白絨山羊特一級成年公羊(151只)平均產絨量483.18克,特一級成年母羊(5,056)平均產絨量369.45克,二狼山型白絨山羊成年公羊(732只)平均產絨量389.45克。內蒙古實施牲畜“種子工程”項目後,2000年對內蒙古白絨山羊進行了生產性能測試。阿左旗164只成年羊平均產絨量567.74克,最高個體產絨量950克,杭錦旗397號種公羊產絨量達到1600克,內蒙古白絨山羊場成年母羊產絨量了725.76克,13年內,內蒙古白絨山羊產絨量每年提高3.7%。 [1] 

內蒙古白絨山羊分佈情況

內蒙古白絨山羊主要集中在內蒙古西部的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這些盟市的 38個旗縣(區)均有分佈,但各旗縣(區)的分佈不平衡,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烏拉特中旗和杭錦旗 5個牧業旗的白絨山羊存欄數就佔中心產區白絨山羊總數的 53.93%。根據調查研究,白絨山羊年存欄數為 50萬隻以上的旗縣有阿拉善左旗、鄂托克旗、烏拉特中旗、杭錦旗、達拉特旗、烏拉特後旗、鄂托克前旗和伊金霍洛旗等旗,合計存欄佔中心產區絨山羊存欄總數的72.91% ,為內蒙古白絨山羊生產的集中旗縣。 [2] 

內蒙古白絨山羊飼養要點

配種時儘量安排母羊懷孕的後兩個月與產絨旺期的 8~12月份錯開,避免產絨與懷孕發生營養競爭。配種前 2周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受胎率。 從母羊懷孕後期開始直到羔羊滿 1週歲,做好羔羊的培育飼養,冬春羔爭取母羔當年利用。做好種羊的選留工作,非種用公羔 2~3周齡去勢,非種用羔羊和淘汰老母羊及時轉羣育肥。按照羊種、性別、年齡和飼養管理條件安排羊羣規模和內部結構,便於日常管理和羊羣有計劃週轉。一般情況下,羊羣中繁殖母羊佔 45%左右,育成羊佔 20%左右;年齡結構以 2~5歲為主體,佔 75%左右,6歲以上羊只保留特別優秀的個體,其餘的儘量淘汰。組羣規模舍飼為 50~100只/羣,放牧為 100~200只/羣。滿足不同羊只的各項營養需要,科學合理地配製日糧,充分挖掘羊的生產力。在絨毛生長最旺期的 8~10月份,日糧適宜的氮硫比為 7.11∶1,硫的適宜含量為0.225%。到11~12 月份,適宜的氮硫比變為7.80∶1,每天保持光照 8~10小時。為羊只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使其生產性能得到良好的發揮。採用放牧模式時要注意抓好夏秋膘,做好越冬管理工作。做好鑑定、選配、抓絨、修蹄、去勢、免疫和驅蟲等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各項記錄,做好疫病防治工作。合理安排生產和勞動的計劃、組織,完善各項指標,保證各個環節協調運轉。科學運用繁殖、育種、營養、飼料生產和環境控制等先進技術,提高養殖效益。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