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生礦牀

鎖定
endogenic mineral deposit
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牀。內生礦牀既可由岩漿作用形成,也可由氣化熱液作用形成。除了與火山、熱泉等有關的內生礦牀產於地殼表層外,其他的都產在地下一定深度,是在較高温度和較大壓力條件下形成的。內生礦牀的控制成礦因素包括區域地質構造背景、成礦物質來源、岩漿岩類型、氣化熱液的性質與成因、控礦構造類型、温度、壓力、深度和圍巖性質等。內生礦牀的種類多,分佈廣,經濟價值大。
中文名
內生礦牀
外文名
endogenic mineral deposit
簡    介
內生成礦作用形成的礦牀
控制成礦因素
成礦物質來源
作    用
岩漿作用氣化熱液作用
礦牀類型
內生礦牀主要包括三大類:
岩漿礦牀
由岩漿中存在的礦質經結晶分異或熔離作用富集而成,這類礦牀大多產在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岩石中,主要礦產有鉻、鉑、鈦、鐵、銅、鎳及金剛石等。
由富含揮發組分和稀有金屬的岩漿經過結晶分異作用、交代作用而使礦質富集形成。這類礦牀主要產在花崗岩類岩石中,礦產有鋰、鈹、鈮、鉭、長石、雲母、水晶、稀土元素等。
含礦的熱氣、熱液在岩石中運動時,以充填作用、交代作用等方式沉澱出礦質並富集而成。按來源不同,氣化熱液有岩漿水、變質水、大氣降水(滲入地下)等多種類型。成礦的地層、岩石和構造條件也複雜多樣。因此,這類礦牀分佈很廣,礦種也很多,主要有鎢、錫、鉬、金、銀、銅、鉛、鋅、鐵、汞、銻、砷、鈾、稀土元素、螢石、重晶石、水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