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光善寺塔

鎖定
光善寺塔,亦稱文峯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金鄉鎮城中心府前街星湖公園內,初建於唐貞觀四年(630年),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1999年又有修復。 [1] 
光善寺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高49米,石台底座,頂為鐵質葫蘆型,每層檐下施五踩出雙翹磚砌斗栱,東西南北各砌一拱形門。修繕光善寺塔時出土22件(套)銀質文物屬唐代,均為國家一級文物,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山東地區佛教的發展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1]  [4-5] 
1985年4月,光善寺塔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光善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中文名
光善寺塔
外文名
Light good Temple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金鄉鎮城中心府前街星湖公園內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45-3-44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光善寺塔歷史沿革

光善寺塔初建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其形制與唐代塔相差甚遠。另據記載此塔在元代有過大修,疑為在元代拆除重建。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修光善寺。
民國三年(1914年),修復光善寺塔。
1999年,又有修復光善寺塔。
1938年5月,被日本侵略軍大炮轟去一層半,剩七層半。
1999年,光善寺進行大修,修復原貌。 [1-2] 
2012年11月26日,光善寺塔22件唐代珍貴出土文物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布。 [4] 
光善寺塔

光善寺塔建築格局

光善寺塔為八角九層樓閣式磚石結構,塔高49米。石台底座,頂為鐵質葫蘆型。每層檐下施五踩出雙翹磚砌斗栱,東西南北各砌一拱形門,第一層檐上施平座,北門盤旋而上,可攀頂層。第三層南門佛龕刻有三個石佛造像。第五層塔內東西牆壁各嵌一長方形石刻,石刻分上下兩層,共六組,下層中間一佛端坐石台之上,兩旁各立一佛,中佛左右分別為三佛趺坐一石几之上,石几下各卧一獸,上層左右各一瓦樓房,內側坐一佛,侍立一佛,共13佛。 [1] 

光善寺塔文物遺存

光善寺塔第一層東南角下鑲有一石刻,記載民國年間城紳募修磚塔的經過。光善寺塔第五層內石刻浮雕佛像,兩旁題有58字(字跡不清),石高58釐米,寬77釐米。 [2] 
光善寺塔修繕時出土22件(套)銀質文物屬唐代,經故宮博物院與山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初步鑑定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六角形四級佛塔1座、舍利棺1座(分四部分),大唐貞觀《大般涅經》冊1函,封底上有“大唐貞觀”陰刻年款,藏經幢1件,荷葉蓋三足蓮形鹽器1件、茶碾1套、方體籮子1套、覆蓮託盞1件、鳳首執壺1件、梅花形杯4個、梅形盤1個、帶蓋八稜罐2個、十曲蓮形碗1個、九曲蓮形碗1個、蓮形杯2件、提樑蓋罐1個。 [4] 

光善寺塔文物價值

光善寺塔出土的文物等級高、數量大、保存好,尤其珍貴的是印有大唐貞觀年款的《大般涅盤經》在國內外未見有相關報道。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金鄉縣佛教文化的興盛,顯示了金鄉縣在唐代已是山東乃至全國佛教文化最為繁榮的地區之一,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山東地區佛教的發展史,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 [4-5]  光善寺塔經歷代維修,仍保留有唐代的風格,為研究唐代樓閣式建築技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1] 

光善寺塔保護措施

1985年4月,光善寺塔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光善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保”的名單中,此塔的建造年代被記錄為明代。 [3] 

光善寺塔旅遊信息

位置
光善寺塔位於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金鄉鎮城中心府前街星湖公園內。
  • 交通
金鄉縣內乘坐公交車101路、103路、105路、107路、108路、202路、203路、205路、206路、207路、208路、301路、303路、305路、306路、307路、501路、502路、503路,誠信廣場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