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允山玉井古窯址

鎖定
允山玉井古窯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允山鎮玉井村,是一處宋代的文化內涵豐富的宋代大型窯址。 [2] 
允山玉井古窯址位於一崗坡上,分佈範圍2平方千米。窯址規模較大,發現各種窯址羣40餘處,其中有10餘處大型窯羣和30餘處中小窯羣。每座大型窯羣由4~6個單窯在較緩的坡度上成龍形排列,因此亦稱“連窯”或“龍窯”,窯高從“龍頭”到“龍尾”約2~5米,整列窯羣長約20餘米。數座窯羣中央均有一口面積數千平方米的水塘,估計為當時製作陶坯挖土而成。窯址文化堆積厚度1.5~3米。從現場收集到的古陶殘片看,品種很多,有碗、碟、杯、盤、壺、壇、罐等。從現場蒐集的古陶瓷殘片看,品種有上千個,有碗、碟、杯、盤、釜、壺、壇、罐等。大部分的陶器都着上彩釉:紅黃綠藍、青赭紫橙,油光可鑑,玲瓏剔透;釉上再加飾以各種圖案和文字:花鳥蟲魚、福祿壽寶等,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出土的陶瓷成品和工藝品充分顯示,產品做工精細,燒製技術高超。允山玉井古窯址是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宋代窯址,是湖南瓷文化傳播到桂東北的中間環節。其出土的各類瓷器,明顯的具有瑤族文化特徵,又被譽為湖南少數民族第一窯,對於研究陶瓷史和瑤族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  [4] 
2013年5月,允山玉井古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允山玉井古窯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允山鎮玉井村
所處時代
宋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編    號
7-0379-1-379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允山玉井古窯址歷史沿革

允山玉井古窯址屬於宋代窯址,後續生產至少700年。 [5] 
2014年8月,為編制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允山玉井窯址考古工作規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業人員前往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踏查。 [3] 

允山玉井古窯址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大凼塘邊的窯堆 大凼塘邊的窯堆
允山玉井古窯址位於一片崗地之上,被當地村民稱為“十一都崗”,又有“盤山崗”之名。窯址周邊有崗腳底、花生洞、鯉魚山、杉木衝、馬山、錦塘六個自然村圍繞,窯場東面為花生洞,東南面有大坳山,東北面是奇石峻秀的蜜蜂山、鯉魚山;西面有馬山、牛頭山;西北為杉木衝,有一紅軍巖;西南為錦塘,有平山塘、獅子堆;北面有將軍山、插香山等。山體之中碳酸鹽岩溶洞較發育,紅軍巖內有上下有個相互聯通的溶洞,蜜蜂山內則有“日曬巖”(又稱“月善巖”)“鬼崽洞”“枯骨洞”等,其中“日曬巖”又與大坳山的“出水巖”相通。站在崗地南望是廣闊的山間盆地,瀟水由東向西穿流而過,河流兩岸為萬頃良田,是“十都”所在地,當地有“好米出十都”的民諺。 [3] 
窯址規模與格局
允山玉井古窯址窯業遺存分佈於東南至崗腳底、東北至蜜蜂山、西北至牛頭山、西南至平山塘、獅子堆,總面積約1平方千米,初步調查窯堆共20處,是一處規模龐大的大型制瓷窯場。窯址範圍內有五處面積大小不等的水塘,名為大凼塘、衝湖塘、林眼塘、軍塘、銀仔塘,為崗地中較為低窪的地帶,應是窯場的原料產地,在這些塘邊可見大量細沙和礫石,應為淘洗原料後的廢棄物,水塘之間有溝渠相連通,水源引自西北向都龐嶺瀟水上源的大古源。窯堆都分佈於這五處水塘周圍。窯堆分佈可依這五處水塘分為五片區,大凼塘片有Y1、Y2、Y3、Y5、Y6、Y7、Y8、Y10等8處,龍眼塘片有Y9、Y12等2處,銀柱塘片有Y11、Y14、Y15、Y16、Y17、Y18等6處;軍塘片有Y13、Y19等2處,衝湖塘片有Y4、Y20等2處。從踏查情況看,各窯堆產品類型都較多樣,但以某一類為主或以某一類產品質量較為突出,如大毯塘片區窯堆以燒碗盤類為主,而軍塘片區的盞類製作精良。水塘周邊及窯堆之間通常有較寬敞的平地,散落有磚瓦、石砌基礎等建築遺存,應為作坊遺蹟,各片區作坊之間有小徑和馬道相連。 [3-4] 
建築遺蹟
馬道西側的祖廟殘基 馬道西側的祖廟殘基
馬道崗馬道西側現有一建築基址,殘存礫石建築基礎及平地,村民稱為祖廟,可能是該窯場的祭祀信仰中心。另在窯址東北蜜蜂山內的日曬巖、鬼崽洞內也有鬼崽,其中一尊石像的身上刻有“大明成化年間”的銘文,洞內還發現大量不同時期的陶瓷器具殘片,以碗盞為主,其中有較多為宋元時期產品,與窯址產品相同,應為盛放獻供、祭祀用品的器具。 [3] 
印花模製作
印花模製作印花模製作種類繁多,佈局嚴謹,採用陰文單線深刻,壁為繞壁刻花,底有印圈,印圈內刻花或素裝,壁和底紋樣普遍不一致。為提高製作環節的速度和效率,模印過程中力度出現不均勻,比較隨意,致使印花紋樣浮雕式線條深淺不一,再經上釉燒製出窯後,部分印花線條往往模糊不清。印花主要裝飾在碗、盤、碟、盞等器的內底、內壁之上,內底往往有大小不一的圓形印圈,花紋佈局對稱和諧,一般為等分或三分、四分、六分或八分格。印花題材有植物、動物及文字或是這題材的組合,以植物花卉為主,常見動物為魚為主,文字以吉祥字詞為主,常見植物有蓮花、菊花、水草、西瓜等,又以折枝、纏枝或出水荷花多見,動物以游魚為主,有少量蜻蜓、蝴蝶、蝦、鯢魚、花鳥等,文字有“福”“寶”“用”“金玉滿堂”“福山壽海”等。依據不同器物內底形制製作不同形狀的印花模,有大平底、小平底、圜底、尖圜底之分,花紋在器內的分佈面積也大小不一。具體器類裝飾中,表現不一,組合使用,碗盤類內底較平坦者多印出水蓮花、“金玉滿堂”等,內壁底輔以單層蓮瓣或重回紋做邊紋,花紋分佈面積大,內圜底碗心印圈內多印朵菊、蓮蓬或素裝,內壁印花於下半部或近底部,多為蓮魚紋,少見滿壁印花;碗盤內還常見內底印單字或朵花等簡單花紋,如“福”“寶”“用”、野菊等;盞則以內壁印開光吉祥字詞等,內底配以各式小朵菊;碟盤內底多印雙魚。刻劃技法主要見於壺瓶類,多刻花草、弦紋,部分碗外壁剜刻菊瓣等。 [3] 
彩飾技法
彩繪梅花紋碟 彩繪梅花紋碟
彩飾技法使用相對較少,以褐彩較多,多用褐彩繪草葉、梅花點、文字或條帶紋等,其中彩繪梅花紋較為獨特。該窯有少量類似衡山窯的粉底彩釉繪花器和黑釉白彩。 [3] 
釉裝飾
 玳瑁斑紋盞
 玳瑁斑紋盞(2張)
釉裝飾除有青、褐(醬)、黑、綠、乳白等多種單色釉外,還善於多種色釉搭配使用,比如內白外褐、內青外褐等,還多用不同色釉作口沿包邊裝飾,如在乳白或青釉碗盞口沿施一圈醬釉仿“包銅口”,或在青、醬釉器口沿施一圈乳白釉仿“包銀口”效果。此外還在施底釉未乾的器物上用不同色釉在局部作多層次施加或灑、塗、澆、點、滴等手法等多種手法,入窯後因流淌、互相滲透而燒成窯變花釉,呈現出精美不同花紋,如玳瑁斑、虎皮紋、三彩紋等。 [3] 
窯具與裝燒方法
匣缽 匣缽
各窯堆所見窯具較一致,裝飾方法無顯著區別,地表最為多見的是支釘等裝燒工具,其次為匣缽、支柱、墊圈、墊條,常見用殘破窯磚做支柱並多次重複使用的現象,此外還有軸頂帽等制瓷工具。支釘主要是器坯之間的間隔具。匣缽主要用於套裝印花類等較為精緻的器坯。支柱主要為抬升窯位而墊於器坯之下的支燒具。墊圈、墊條多隨手捏製,大小與器底、支柱頂面相近,用於間隔器坯與支柱、器坯和匣缽。較精的印花產品多用匣缽、墊圈、支釘這一組合窯具裝燒,素釉產品多使用支柱、支釘疊裝裸燒,不用匣缽。 [3] 

允山玉井古窯址文物遺存

器類與形制
採集的碗類標本
採集的碗類標本(5張)
允山玉井古窯址採集的文物絕大部分為圓器,少量為琢器,器類有碗、盞、碟、杯、盅、盤、盆、缽、壺、瓶、爐、盂、硯滴、碾槽、器蓋、壇、罐等。採用輪制拉坯,一次性製作完成或分段拼接。圓器製作細膩講究,唇部以尖圓唇和方唇為主,尖圓唇的唇面平整圓滑,方唇平直。口部有折沿、侈口、撇口、敞口、直口、斂口、束口、花口等不同形態。侈口器內底多為平底,部分為坦底、圜底、尖圜底,腹壁則主要為弧腹和斜弧腹,少量圓弧腹和斜直腹,外腹壁採用旋削修壁,多殘留旋削痕,內壁則平滑。底足則以圈足為主,少量餅足與卧足,圈足系挖足而成,挖足則隨意,足外牆近直,內牆多內斜,足內底多數不規整,有挖足殘留痕跡,足口多為平口,足牆較寬,高低不一,呈玉環狀,與外腹壁相接處多有切削痕。具體器類中,碗內底主要以平底為主,少量圜底和坦底,盞主要以圜底和尖圜底為主,少量平底,碟和盤則以平底和坦底為主;碗、碟、盞、盤絕大多數為玉環狀圈足,部分挖足較淺,內底中心留有小圓餅突起,形成成環日狀足,碟盅類器餅足器比例高。 [3-4] 

允山玉井古窯址研究價值

允山玉井古窯址出土的文物 允山玉井古窯址出土的文物
允山玉井古窯址是一處文化性質單純、文化內涵豐富的宋代窯址,是湖南瓷文化傳播到桂東北的中間環節。其出土的各類瓷器,明顯的具有瑤族文化特徵,又被譽為湖南少數民族第一窯,對於研究陶瓷史和瑤族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允山玉井古窯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允山玉井古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允山玉井古窯址旅遊信息

允山玉井古窯址地理位置

允山玉井古窯址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允山鎮玉井村。

允山玉井古窯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允山玉井古窯址,路程約10.8千米,用時約2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