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優化開發區域

鎖定
國家優化開發區域是指具備以下條件的城市化地區:綜合實力較強,能夠體現國家競爭力;經濟規模較大,能支撐並帶動全國經濟發展;城鎮體系比較健全,有條件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特大城市羣;內在經濟聯繫緊密,區域一體化基礎較好;科學技術創新實力較強,能引領並帶動全國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 [1] 
中文名
優化開發區域
目    的
提升國家競爭力
開發原則
優化空間結構
優    化
城鎮佈局

優化開發區域功能定位

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區域,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全國重要的創新區域,我國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及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區,全國重要的人口和經濟密集區。
國家優化開發區域應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是:
——優化空間結構。減少工礦建設空間和農村生活空間,適當擴大服務業、交通、城市居住、公共設施空間,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控制城市蔓延擴張、工業遍地開花和開發區過度分散。
——優化城鎮佈局。進一步健全城鎮體系,促進城市集約緊湊發展,圍繞區域中心城市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分工,推進城市間的功能互補和經濟聯繫,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
——優化人口分佈。合理控制特大城市主城區的人口規模,增強周邊地區和其他城市吸納外來人口的能力,引導人口均衡、集聚分佈。
——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增強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發展都市型農業、節水農業和綠色有機農業;積極發展節能、節地、環保的先進製造業,大力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儘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海洋產業。
——優化發展方式。率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大力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壯大循環經濟規模,廣泛應用低碳技術,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能源和水資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標準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部實現垃圾無害化處理和污水達標排放。加強區域環境監管,建立健全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
——優化基礎設施佈局。優化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環保、防災等基礎設施的佈局和建設,提高基礎設施的區域一體化和同城化程度。
——優化生態系統格局。把恢復生態、保護環境作為必須實現的約束性目標。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淨化水系、提高水質,切實嚴格保護耕地以及水面、濕地、林地、草地和文化自然遺產,保護好城市之間的綠色開敞空間,改善人居環境。 [1] 

優化開發區域區域範圍

1.環渤海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交匯處,包括京津冀、遼中南和山東半島地區(30)。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户,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三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一)京津冀地區。
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三北”地區的重要樞紐和出海通道,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
——強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國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設世界城市,發展首都經濟,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強化創新功能,加快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園區的建設,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
——提升天津的國際港口城市、生態城市和北方經濟中心功能,重點開發天津濱海新區,構築高水平的產業結構,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户、先進製造業和技術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增強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能力。
——優化提升京津主軸的發展水平,增強廊坊、武清等京津周邊地區承接京津主城區部分功能轉移的能力,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基地。
——培育形成河北沿海發展帶,使之成為區域新的增長點。推進曹妃甸新區、滄州渤海新區和北戴河新區建設,增強唐山、黃驊、秦皇島的港口功能,帶動臨港產業和臨港城區發展。
——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推進農產品加工業,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
——統籌區域水源保護和風沙源治理,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並實施嚴格保護,加強入海河流小流域綜合整治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推進防護林體系建設,構建由太行山、燕山、濱海濕地、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等生態廊道組成的網狀生態格局。
(二)遼中南地區。
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北翼,包括遼寧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户和陸海交通走廊,全國先進裝備製造業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輻射帶動東北地區發展的龍頭。
——發展遼寧沿海經濟帶,統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臨港產業,強化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功能,建設成為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平台,我國沿海地區新的經濟增長極。
——增強瀋陽經濟區整體競爭力,促進區域一體化。加強城市間分工協作和功能互補,促進產業轉型和空間重組,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強化瀋陽、大連中心城市功能,加強綜合服務功能和輻射帶動能力,增強節點城市綜合實力。瀋陽建設成為東北亞商貿物流服務中心,大連建設成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
——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定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出口基地地位,重視海洋漁業經濟,推進循環農業發展。
——加強東部山地水源涵養區和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快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及礦山生態修復,加強遼河流域和近海海域污染防治,構建由長白山餘脈、遼河、鴨綠江、濱海濕地和沿海防護林構成的生態廊道。
(三)山東半島地區。
該區域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南翼,包括山東省膠東半島和黃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區。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黃河中下游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户和陸海交通走廊,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全國重要的藍色經濟區。
——強化青島航運中心功能,積極發展海洋經濟、旅遊經濟、港口經濟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和國際化程度,建設區域性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城市。
——提升膠東半島沿海發展帶整體水平,加強煙台、威海等城市的產業配套能力及其功能互補,與青島共同建設自主創新能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帶。
——建設黃河三角洲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建設全國重要的循環經濟示範區,增強東營、濱州等城市的綜合實力和輻射能力,建設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點。
——發展外向型農業,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在地下水漏斗區和海水入侵區劃定地下水禁採區和限採區並實施嚴格保護,推進低山丘陵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加強黃河三角洲水資源集約利用,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海岸帶保護,維護生態系統多樣性,構建以山東半島中部生態脊為中心,向南北兩翼延展的片狀生態網絡和沿海生態廊道。 [1] 
2.長江三角洲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沿長江通道橫軸的交匯處,包括上海市和江蘇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區(31)。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門户,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世界級大城市羣,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長江流域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優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大都市,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強化創新能力和現代服務功能,率先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增強輻射帶動長江三角洲其他地區、長江流域和全國發展的能力。
——提升南京、杭州的長江三角洲兩翼中心城市功能。增強南京金融、科教、商貿物流和旅遊功能,發揮南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承東啓西樞紐城市作用,建設全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區域性的金融和教育文化中心。增強杭州科技、文化、商貿和旅遊功能,建設國際休閒旅遊城市,全國重要的文化創意中心、科技創新基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
——優化提升滬寧(上海、南京)、滬杭(上海、杭州)發展帶的整體水平,建設滬寧高新技術產業帶。培育形成沿江、沿海、杭湖寧(杭州、湖州、南京)、杭紹甬舟(杭州、紹興、寧波、舟山)發展帶,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港口和產業的分工協作,控制城鎮蔓延擴張。調整太湖周邊地區產業佈局,建設技術研發和旅遊休閒基地。
——強化寧波、蘇州、無錫綜合服務和輻射帶動能力。寧波建設成為長江三角洲南翼的經濟中心和國際港口城市,蘇州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和旅遊勝地,無錫建設成為先進製造業基地、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服務外包和創意設計基地。
——增強常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湖州、嘉興、紹興、台州、舟山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強城市功能互補,提高整體競爭力。
——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農業、都市農業和外向型農業,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等服務體系,建設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基地。
——加強沿江、太湖、杭州灣等地區污染治理,嚴格控制長江口、杭州灣陸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區污染物入湖,加強海洋、河口和山體生態修復,構建以長江、錢塘江、太湖、京杭大運河、宜溧山區、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態廊道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1] 
3.珠江三角洲地區
該區域位於全國“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海通道縱軸和京哈京廣通道縱軸的南端,包括廣東省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32)。
該區域的功能定位是:通過粵港澳的經濟融合和經濟一體化發展,共同構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門户,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區域,全國科技創新與技術研發基地,全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輻射帶動華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發展的龍頭,我國人口集聚最多、創新能力最強、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大區域之一。
——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以廣州、佛山同城化為示範,積極推動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的建設,構建珠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格局。促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帶動環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
——增強與香港、澳門的優勢對接與功能互補,推進與港澳地區的經濟一體化,發展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現代服務業,建設與港澳地區錯位發展的國際航運、物流、貿易、會展、旅遊和創新中心。
——增強廣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文化引領和綜合服務功能,強化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户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設國際大都市。
——增強深圳科技研發和高端服務功能,繼續發揮經濟特區的示範帶動作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和國際化城市。
——優化提升珠江口東岸地區的發展水平,打造科技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提高製造業水平,增強交通樞紐功能。
——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區的發展能力,提高產業層次,建設科技創新基地和先進製造業基地。增強珠海綜合服務功能,培育成為珠江口西岸的中心城市。
——增強東莞、中山、佛山、江門、惠州等節點城市的集聚能力,壯大規模,實現各城市分工協作、共同發展,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強農業國際合作,拓展外向型農業廣度和深度。
——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嚴格控制珠江口圍墾和山體開發,保護河口和海岸濕地,提高水質,構建以粵北山地丘陵、近海島嶼濕地和珠江水系為主體的生態格局。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