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像兒童一樣繪畫

鎖定
《像兒童一樣繪畫》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美術報》 [1]  ,並被人民網 [2]  、中國社會科學網 [3]  等諸多媒體轉載,影響頗大。
作品名稱
像兒童一樣繪畫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美術報 [1] 

像兒童一樣繪畫作品原文

剛滿5歲的小外甥拿來他的塗鴉之作讓我看。看後頗為驚喜,能明顯感覺到身體的某根神經被深深觸動:每件作品都那麼富有想象力,充滿童真童趣。雖然有些地方還顯得十分稚嫩,甚至不太合乎所謂的法度,但卻是他發自心靈的真誠表達,而真誠又恰恰是當今畫壇所最為欠缺的品質。
於是這讓我更加堅定地認為,像兒童一樣繪畫,是多麼必要,甚至是獲取藝術真諦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法門。毫不客氣地講,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大多已變得圓滑世故,看待眼前的世界也已不再單純清澈。作為技藝相對成熟的畫家,對待藝術,也早已形成自己固有的、刻板的認識,在實際創作中,往往會帶有個人習氣,雖然很多時候並不承認,甚至還會將其看作是所謂的“個性”“風格”。
當下有些畫家太過注重所謂的技術手段、技法技巧之類的東西,而在感情的真實性,以及藝術修養、人格操守等的培養和樹立上則較為欠缺,以致於真性情、真風骨的藝術作品出現太少。
的確,單就繪畫創作而言,當下炫技、製作之風盛行,也存在輕文重墨,甚至文墨分離的現象。太多畫家不再重視文化、人格等的修養,沒有了所謂“陶寫性情”的率真暢達,更多的則是試圖通過繪畫來追名逐利。繪畫對於他們來講不過是一種工具、手段或娛樂消遣的方式罷了。他們的注意力、關注點沒在藝術本身上,沒在如何真正提升自身修養上,試想這樣的一種狀態,怎麼可能畫出好的作品來呢?
沒正兒八經學過幾天畫,就敢對外宣稱自己是畫家,僥倖參加個展覽、獲得個獎項,就敢對外標榜自己是名家,便開始大肆吹噓炒作自己,而其作品則是一種或幾種早已畫得熟透,乃至油膩了的題材,無非稍微變化點外在形式、構圖罷了。
此外,從近些年全國美展的作品也能看得出來,多工筆,少寫意,多設計製作、刻意雕琢,而欠缺一種本真的表達。換句話講,我們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情感不夠真誠,那麼所完成的作品,自然也就難以感人,甚至連自己也打動不了。筆者就曾私底下問過一個名氣和市場都經營得還算不錯的畫家,問他每天面對自己不斷“重複生產”的作品究竟是個什麼感覺。他的回答倒也算誠實,他説實不相瞞,我已經沒什麼感覺了,不過也沒有辦法,這些年已形成自己所謂的風格面貌,也很不容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維持目前的這種狀態和局面,很難能真正靜下心來,好像現實也不允許我有一些新的想法與嘗試。其實他所説的,並非其一個人的“遭遇”,據悉當下有相當一部分畫家均是如此:面對自己的作品,是一種近乎麻木無感的狀態,對待創作,也早已失去獨立思考、探索創新的能力。
然而越是這種情況,我們就越應該像兒童那樣去畫畫,努力做到內心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種繪畫的本真,以及生命自我的虔誠。這才是一個藝術家所本該應有的狀態,也將對領悟和掌握藝術要義,有着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對純正當下畫壇虛假、油滑、追名逐利的不良風氣也會起到積極之意義。
在我們熟悉的藝術家中,像畢加索,就曾追求過像孩子一樣畫畫,甚至成為其一生最重要的藝術信條。另外,像我國畫家關良,其始終擁有一顆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也無不充滿靈性與個性,並開啓了“水墨戲畫”的先河。再比如書法大家謝無量先生,一生也都像孩子一樣在寫字,他的書法結體自然、不受約束,行筆流暢,天趣盎然。
最終我們會發現,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很多時候越是自然的、樸質的、本真的表達,越是高級的,也越具有穿透力與感染力,甚至越容易跨越種族、跨越國界,從而被國際所廣泛接受和認可。 [1] 

像兒童一樣繪畫作者介紹

王進玉,知名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