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保岱

鎖定
保岱是位於河北省涿鹿縣桑乾河南的一座古城,距今有近5000年曆史。河北省涿鹿縣古城保岱的名稱至少有七個以上,按時間順序來排,三千二百年前上古舜帝在此建都時名寶帶。兩千二百年前西漢在此置縣時稱潘城。一千七百年前的北朝時仍名寶帶。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改為懷戎縣。一千三百年前唐初設北燕州,貞觀八年改媯州。九百年前的遼宋代仍稱寶帶。七百年前的元朝改為保岱。五百年前的明朝時又稱舜鄉堡及至清朝,現代名保岱。由寶帶演變到保岱,幾起幾落,數沉數浮,其間包涵了多少迴歸與迷離,多少敬畏與無知。
中文名
保岱
地理位置
河北省涿鹿縣桑乾
距    今
近5000年
類    型
歷史遺址

保岱保岱簡介

保岱學校禮堂 保岱學校禮堂
關於舜鄉堡的記載,清人楊桂森在他所修的《保安州志考辯》中記:“下洛城即保安州城,古潘縣為保安州西南之舜鄉堡,協陽關乃舜鄉堡南之下關。”已故的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所著的《黃帝史蹟涿鹿、阪泉、釜山考》一文中的第四節《潘城、媯州、釜山考》中曾兩次提到:“古潘縣為保安西南之舜鄉堡。”“保岱鄉即清之舜鄉堡。”
清朝時保岱名舜鄉堡,即保岱是虞舜帝的故鄉已確鑿無疑。
首先,一個地方名稱眾多,説明了什麼?只能説明所經時間漫長,闡釋歷史遺蹟悠久,也註解了這方老土的興衰成敗。保岱不是一個只有幾百年閲歷的淺顯的普通村莊,它擁有一層又一層厚重的文化積澱。它曾經是偉大的帝都,曾經是縣州所在地,也曾經被火燒水刮的殘損破敗。它是華夏民族發展史上的一頁五彩的典藏,不論地面上仍然屹立的幾段老城牆,還是土層裏埋着的碎石器與殘陶片,以及地表上的銀砂石,還是眾多的名字稱謂,都值得後人深刻研究,細細開掘。
其次,舜鄉堡是保岱眾多稱謂中的一個,也就是説明清兩朝時保岱並不叫保岱,而是稱舜鄉堡,即那時的人都知道這裏是虞舜帝的出生地。這是眾多稱謂中最動人心的一個稱謂,最能證實保岱曾是虞舜故鄉的一個稱謂。儘管到明清時,保岱古城已經淪落為一般村堡了,但是那時的人們都不敢忘記聖賢虞舜,以孝治天下的明君大舜。清朝的仁人楊桂森撥開重重的迷霧,清清楚楚地在地圖上標明舜鄉堡三個字,毫不疑惑地澄清了這個史實。標明那時的人們對堯舜的懷戀,對這方古土的敬重,對遠古聖賢的緬懷。雖然不是城而是堡,一個堡字,説明這裏曾經是森嚴壁壘的城堡。
關於舜鄉堡,數百年來的政治演變與權勢踐踏,戰火洗禮和兵燹掠戮,文化塗炭加建築拆遷,這裏的眾多廟殿都在民國時拆廟房蓋學堂的大變革中摧毀,碑碣統統壓在了公家蓋的房基下。文革期間再次砸碎了絕大部分的文化遺存,其它的標記早已找不到,只留下志書上這三個字。幸運的是北大王北辰教授來過,寫出了考證這方古土就是漢潘城、唐媯州、清舜鄉堡的珍貴文章。撥開了重重迷霧,確認了這方山水的歷史價值。當然,三個字足夠了,足夠充分證實保岱是舜的出生地與初都的記載是真實無誤的了,足夠説明一代又一代人對於這塊古土的敬畏。
保岱舜都古城牆 保岱舜都古城牆
從黃帝城到舜鄉堡再到奉聖州,涿鹿曾經是三皇五帝的發祥地,是上古聖人的誕生處。保岱也是一座與黃帝城同樣重要的上古的帝都古城。虞舜不是別人,正是軒轅黃帝的九世孫。虞舜號有虞氏,一説姓申屠,一説姓姚,一説姓媯,名重華,因為他有四個瞳仁。他本是寶帶鄉間一個普通平民,親生母親早亡,失明的父親是個糊塗人,續娶了個妻子是個妒婦,她又生了個兒子名象,三人一起排擠舜,一心要治他於死地,獨吞家產。因為十分孝順父母,大舜一而再地躲避災難,使三人的伎倆不能得逞。他的孝名天下皆知,被堯的四嶽推舉為堯的繼承人,先輔佐堯三十年,稱帝后在位五十年,老年時把帝位禪讓給治水的大禹。就是這位大禹把舜放逐到南方蒼梧山,開始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帝位,結束了偉大的禪讓制,掀開了罪惡的世襲制,把華夏民族帶進了宿命論的唯心主義泥淖。所以大禹除了治水之外,沒有其它功績留於後世。
自明清以後,保岱古城一直是人民公社和鄉政府所在地,有國辦糧庫、電影院、供銷社、商店、國辦中學、小學、國辦郵局、信用社,流水般的聚集與熙攘,流水般的繁華與興盛,流水般的消逝與飛散。
能證實舜鄉堡的就是那巍峨的,底闊兩丈頂寬一丈的黃土堆壘的老城牆了。在《保安州志》裏,多處提到保岱,甚至連黃帝城,阪泉都在保岱,涿鹿山也在保岱南。所以,舊時保岱的一座大照壁上就有“涿鹿高照”四個大字。
走近桑乾河 走近桑乾河
當地的老年人們都記得並向後人講述這裏從前是涿鹿城,有竹有鹿,舜帝騎着梅花鹿四處巡行,督促人們及時耕播、下種、收割。那時,腳下肥美的草甸水澤旁安閒地舞蹈着大羣的翠鳥鶴鳳,頭上景泰藍色的天空飄着棉白純淨的祥雲,河濱到處堆着燒好的各種形狀的陶器,河中游動着五色魚。那時的舜都古城是何等的如畫風光啊!這是他們從他的老輩人那裏聽來的故事,人人都説保岱從前是個出寶的地方,是個出聖人的地方,是個與唐堯虞舜有着密切關聯的地方,讓一輩輩人自豪地向外人誇耀。

保岱文化與景點規劃

保岱 保岱
作為古舜都,保岱已有四、五千多年的歷史。做為漢潘縣,保岱也有兩千二百多年曆史。到唐設媯州也有一千多年。保岱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影響面大。是舜日堯年時代遺留下來的一片聖地,雖然歷經無數次朝代更替與政治變革,曾燦爛輝煌,也曾殘破沒落。但是至今仍然閃爍着炎黃堯舜的聖輝,他們在此治水、墾田、農耕,特別是大舜以“孝悌”治世的人性光澤,千秋輝耀,至今讓世人緬懷嚮往 [1] 

保岱歷史及名稱由來

(1)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在此治水,稱此地為翠媯州。《河圖挺輔佐》記載:“黃帝乃祓齋七日,至於翠媯州,大鯿魚折溜而至,乃天老迎之,五色具備。”
(2)堯舜時,這裏仍名翠媯州。《龍魚河圖》記載:“堯時與羣臣賢智到翠媯之淵,大龜負圖來出授,堯敕臣下寫取,寫畢,龜還在那裏。”
(3)西漢時,在此設縣,名潘。北齊至隋朝改懷戎縣。唐改媯州治。《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載:“漢初在此設縣治,名潘縣。東晉十六國時撤銷,改屬廣寧郡。建縣約五百年。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又置州志,稱媯州。”《涿鹿縣誌》涿鹿建制篇中記載:“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全國,這裏屬涿郡懷戎縣(縣治在保岱)。公元618年至907年,唐貞觀八年,懷戎縣改為媯州。”《陝西橋陵整修紀要》記載:“(涿鹿建制沿革)北燕時,屬燕州廣寧郡,州治在下洛縣。仍置涿鹿、潘縣。北魏末廢潘縣。北齊改懷戎縣(治在今保岱),同時廢廣寧、涿鹿縣。隋為懷戎縣。唐初屬河北道媯州懷戎縣。那時涿鹿縣被廢,一切由媯州懷戎縣管理,媯州治在保岱。截止唐穆宗長慶二年,保岱古城仍然是媯州治所在地。”《辭海》媯州條:“州名,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懷戎縣(今涿鹿西南,長安中移治清夷軍城,今懷來縣東南舊懷來)。轄境相當河北張家口市、宣化、懷來、涿鹿及北京市延慶縣地。”
(4)唐、宋朝時改保岱。《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一書中《唐代河北道南部媯州》與《宋遼時代西京道奉聖州》區域圖上的媯州遷移到舊懷來,媯州改稱寶帶。
(5)元朝時改保岱。《元朝時代中書道上都路奉聖州》區域圖上的寶帶改稱保岱。
(6)明朝時改稱舜鄉堡,清朝末年恢復保岱。《保安州考辯》記載:“下洛城乃清之保安州,古潘縣乃保安州西南之舜鄉堡,協陽關乃舜鄉堡南之下關。”原北大教授王北辰的《黃帝史蹟考》記載:“保岱公社即清之舜鄉堡,位於協陽關山谷的北口。”據本城老知識分子,年過古稀的張宇希先生介紹,古城中的古堡裏在明朝時名舜鄉堡,南北一條大街,東西六條小巷,註冊為舜鄉堡。堡門上有“舜鄉堡”三個大字。清朝後期把其餘四個自然村(拐角、後莊、壩口、南五村)統稱為保岱。岱,綠色。保岱二字,意思是即像泰山一樣長留、安定,又是樹木葱鬱的好地方。
綜合以上的歷史沿革,舜都保岱古城已有不止四千二百多年的歷史,而是在五千年前就有人居住的風水寶地,山青水秀,軒轅黃帝在此治水,神農炎帝在此墾田,天下第一大孝的虞舜出生在此,並住在媯水畔。堯舜時又在此建都。漢時置縣,唐時置州,明清時仍稱為舜鄉堡。是與黃帝城一樣,華夏民族最古老的都城之一。因為擁有炎黃二帝的大羣遺址,也有堯舜等上古聖人及賢明帝王的故鄉與都城,涿鹿才在宋、遼時改稱奉聖州。翻開西漢、西晉、北朝、隋朝地圖,在該城附近都標有舜廟。古城北三里處的歷山上還有堯廟、舜父瞽叟祠。保岱古城是一處氣象萬千的名勝之地,處處閃耀着三皇五帝的光澤,曾有一代代懂得華夏曆名的後人慕名前來膜拜,領略堯天舜地的聖人情懷,感受堯舜創建的太平盛世遺風。 [1] 

保岱文化遺址

舜都古城內外及方圓幾十裏炎黃堯舜遺址遺蹟眾多,是難得的帝舜故鄉及堯舜古都,三皇五帝出入的聖地家園。上古時,舜都城北還沒有窯子頭村,據《保安州志》記載:“隋初懷戎縣武官唐千在此告老,依山鑿洞,砌石為家,取名窯子頭。”所以,窯子頭村建於隋朝。之前的歷山、釜山上夏朝建的堯、舜廟,瞽叟祠以及漢唐以來修的鴻蒙寺都屬於古舜都所有。(當地也有傳説,説舜的母親握登姓姚,生在姚墟,窯子頭就是姚墟或姚墟的一部分。所以,也有人認為舜的出生地是窯子頭。在四傾梁的四百畝地側有一條溝名姚家溝,傳説也是舜的母親據登的家鄉。) [2] 
堯舜留下的來的眾多遺址有:
(1)歷山。又名烈山、厲山。是炎黃二帝焚林墾田處,大舜耕田處,在釜山西,龍門山四頃梁一帶。《史記》載:“舜,冀州人,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陶器不苦窳(坑窪)。一年成聚,三年成邑,三年成都。”《括地誌》記載:“舜耕歷山。”《魏土地記》記載:“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歷山,山上有舜廟。”
(2)釜山。釜山在歷山東,的窯子頭村西北。是黃帝合符處。《史記》記載:“軒轅之時,北逐葷粥(讀雨),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釜山在懷戎媯(讀歸)州北。”唐《括地誌》記載:“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山上有舜廟。”《後魏輿地圖風土記》記載:“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宣府通志》記載:“黃帝合符釜山。”《察哈爾通志》記載:“釜山在涿鹿縣西南,距城三十里。”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發在《北京文苑》上的《黃帝史蹟考》中説:“……從而也就可以肯定釜山應是保岱古城北幾里處的某山。揆之情理,所謂‘合符釜山’這一政治活動,即使是在山上舉行某種儀式,而其主要實質性活動也應在山下平地。可以推測,現保岱古城這片地方,乃遠古時黃帝與各部族(萬國諸侯)集會、活動的所在。”“又表明,釜山之下的一片地方,不但沃衍宜耕,且扼交通要路,因而開闢甚早,到了漢代乃於其地設置潘縣。”
(3)潘城。(堯舜時都城名,一説是漢縣城名)《水經注》記載:“漯水經潘縣故城,或雲舜所都也。”《魏土地記》記載:“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歷山,山上有舜廟。”《涿鹿縣誌·古城遺址》記:“古潘縣城,傳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時的都城,夏以後,潘城為冀州地域。”《黃帝與中華文明》記載:“古之堯舜都潘城,在前後漢置為潘縣治……取媯水之名為媯州,曰‘媯州’,領縣一,為懷戎。州、縣之治都在潘城。”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鍊鋼鐵時,在古城東南的土崖下挖出繪有花紋的古房牆,埋在地下三米處。
(4)潘泉。(媯水之源頭,舜時飲用與澆灌水泉),又名龍湫、龍潭。《魏土地記》記載:“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協陽關,關道西通代郡。其水東北流,歷笄頭山。闞駰曰:‘笄頭山在潘城南,’即是山也。又北逕潘縣故城,左會潘泉故瀆,瀆舊上承潘泉於潘城中。或雲:‘舜所都也。’”“媯州有媯水,水出於城中。”《保安州志》記:“龍湫,即潘泉……在保岱堡,為州八景之一。”“保寧山塔不可毀,保岱龍潭不可開。”傳説黃帝時,媯州有九個大海眼往出冒水,洪水氾濫。黃帝帶人到此治水,他們用大石頭鑿出九個大石盤蓋住了海眼,水治住了。然而,第二年天大旱,此地又寸草不生了,黃帝立即叫人在大石盤上鑿開一個海眼,即盤泉、潘泉的由來。
(5)媯水。(舜都時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古城的一條河)《山海經》記載:“媯。水名,舜之居住地……舜為庶人,堯妻子二女,居於媯汭(媯水邊彎曲的地方,讀瑞)”《史記》記:“舜居媯汭,內行彌謹。”“舜居媯水汭,城內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書·堯典》記:“舜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魏土地記》記:“媯州有媯水,水源於城中。”此河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水,後來成為一條主街,即保欒路村內段。
(6)舜井。《魏土地記》記載:“媯州有媯水,水源於城中,外城有舜井……”宣府《通志》記:“舜井在州東南七十里舜鄉堡。”傳説舜的後母是個沒有見識的妒婦,她為了給自己生的兒子象霸佔所有的財產,就一再慫恿舜父即糊塗的瞽叟陷害舜,讓舜下井去掏井,舜剛下去,他們就往井裏填土,企圖制舜於死地。而大智的舜早就做好了準備,他在井壁旁挖好了一個逃生口,逃了出去。古城中有古井多口,因為早已不用,被覆蓋廢棄。
(7)舜鄉堡。(虞舜的出生地,即堡裏)宣府《通志》記:“舜井在州東南七十里舜鄉堡。”《延慶縣歷代建制沿革》記:“媯為舜墟,傳説潘縣曾是舜都,珠寶地帶,名曰寶帶,後演變成保岱。”
(8)堯廟、舜廟。《魏書·世祖紀》記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天興三年五月已巳幸漯南宮,遂如廣寧,遣使者以太牢祠歷山帝堯、帝舜廟。”“拓跋燾於神(此字鹿字下面加個加字)元年(公元428年)八月,東幸廣寧,臨觀温泉,以太牢祀帝堯、帝舜廟。《魏書·禮志》記載:“拓跋睿於和平元年正月,東巡歷山、橋山、祭黃帝、堯、舜廟。”《遼史·聖宗紀》記:“統和十三年(公元995年)八月壬辰,詔修山澤祠宇,先哲廟貌,以時祭之。奉聖州永興橋山黃帝廟、歷山堯廟、舜廟並得修繕。”《涿鹿縣誌》記:“夏,建舜廟於歷山。”
(9)瞽叟祠。(舜父廟)《後魏輿地圖風土記》記:“潘城西北三里有歷山,形似覆釜,故以名之。其下有舜廟,瞽叟祠存焉。”
(10)二妃壇。(二妃,即堯二女,舜二妃)祭祀處。《史記》記:“舜都居媯水汭,城內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
(11)舜宅。(虞舜居住處)《史記》記:“舜都居媯水汭,城內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
(12)漢潘縣城。唐媯州城。(古舜都西南)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黃帝史蹟考》中記載:“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乃唐之媯州,漢之潘縣,而其東城乃明清之舜鄉堡城,保岱堡城。”
(13)清神台(舜帝祭天地山川的大石桌)從西漢到遼宋朝時的區域圖上看,潘縣北都標有清神台。到元朝時清神台改成辛莊子村。《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辛莊,秦代建村,因此地原有祭祀堯、舜的神台,建村後名‘清神台’,神台後被兵賁所毀,改名辛莊子。”據辛莊村老年人講,此神台為一丈多長的大石桌,在舊小學院中,神台有護法神,很靈驗,後來被居民蓋房埋沒。
(14)蚩尤墓。《涿鹿縣地名資料彙編》記:“傳説今潘縣古城西側那個黃土丘為蚩尤墓。”當地人傳説蚩尤被黃帝斬殺在歷山下,就埋在這裏。所以窯子頭村原名要斯頭,要子頭。蚩尤墓原來有四個高大的封土冢,稱東四疙瘩,只剩下一個。
(15)鴻蒙寺。《軒轅黃帝在涿鹿》記載:“釜山,又名歷山,位今涿鹿縣保岱鄉保岱村(古潘縣遺址)西北三里,窯子頭村背倚處,因山中諸峯狀似覆釜而得名。斯山上早年建有舜廟(廢墟中磚瓦紋飾為秦漢以前建築)。歷朝帝王將相多往祭祀,尤以北魏拓跋氏諸帝為頻。唐時擴建改設‘天齊’、‘玉皇’、‘太極’等廟殿,總稱鴻蒙寺,僧眾數百。香火鼎盛。明初毀於災火(潘城同期被山洪沖毀)。該遺址周遭10餘畝,人稱‘轉香壺’,其上瓦礫成堆,廟跡可辯,龍雕石塊俯拾可見(先為合釜地,後為舜廟遺址)。其上有一塊寬長米餘的石板和一塊邊長1·8米的正方形大石(柱礎)。”鴻蒙寺有幾個版本的傳説故事,印證“前晌火燒鴻蒙寺,後晌水刮保岱城”的古話。
(16)丹墀地。《軒轅黃帝在涿鹿》記:“‘轉香壺’下有一片叫做‘丹墀地’的平地,傳為當年舉行合符儀式時萬國諸侯朝拜黃帝之所。”
(17)舜道。上世紀六十年代,保欒路稱舜道。
(18)銀砂石。又名硫球石,古人煉銀剩下的礦渣。保岱古城道路上、田地裏到處皆有,尤其以西邊為多。上世紀七十年代有人曾開着大汽車來收走許多,俯拾皆是。因為挖銀煉銀,保岱古城出了三百六十家財主,他們為富不仁,造下滔天大罪,被玉皇大帝派人一把天火燒了鴻蒙寺,一場大水颳了保岱城。古城留有多個版本的火燒水刮傳説。傳説就因為被天遣,保岱古城被廢棄,唐朝移媯州到懷來(清朝夷軍城)。
(19)鎮潭寺。(西城牆下)原北大教授王北辰在他的《黃帝史蹟考》中記載:“又據《保安州志》載,清代舜鄉堡(保岱堡)有鎮潭寺,其下有泉,保寧塔下也有四口暗井,泉與井通。雖然寺、塔、井早已不存,但這些記載表明古城內過去的泉水量比現在豐富的多,其穿城而過的小河正相當於潘泉故瀆。”
(20)舜池。(魚池)《保安州志》載:“舜池在州南七十里。”

保岱其它遺址

(1)古碑。現立在村南龍王廟院,不知什麼原因,上面文字全部被劃掉。另兩塊壓在舊小學大禮堂門檻下,磨得光潔滑溜,角上依稀還有幾個字。(原鎮潭寺內的大石碑。)
(2)百年曆史的高小學堂。1913年,桑乾河南42個村共同興建,在拐角龍王廟舊址上,拆了鎮潭寺改建,據説還有一些石碑壓在房下面。
(3)明清舊建築。幾所大院。拐角陳家大院、張玉川大院,朱漢州大院,郝禮大院,朱明州大院,後莊李大公大院,趙家大院,堡裏王尚山大院,董家大院,張家大院等。
(4)半個世紀的國辦中學。
(5)泰山廟、周武廟、城隍廟、護都廟等眾多廟宇遺址。
(6)人民公社址。(原古城東花園)
(7)漢代石猴,曾被水刮到董家房,丁桂全書記找回。
(8)小學門口的上馬石,已埋在土中。
(9)古堡地道。陳家大園暗道。(糧庫下面)

保岱虞舜樂曲與歌詞

《思親操》
涉彼歷山兮崔嵬,
有鳥翔兮高飛;
思父母兮歷耕,
日與月兮往如馳。
父母遠兮吾將安歸?
《卿雲》
卿雲爛兮,
糾漫漫兮;
日月光華,
旦復旦兮。
《南風》
南風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風之時兮,
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從舜帝做的歌曲,讀出他的善良與帝王胸襟。讓人讀之下淚。以上歌曲可以書寫在牆壁上,廣泛宣傳

保岱古老傳説

《黃帝制衣》
軒轅與嫘祖自小兒就相好,經常在一起玩耍。十五六歲的時候,還一起上山打柴禾,摘野果。可是後來,有好長時間二人沒有見面。原來那時候人們還沒有發明衣服,只是冬天裹獸皮,夏天圍點樹葉遮羞。儘管這樣,仍然免不了袒胸露體。大家對此習以為常,也不多麼在乎。可是嫘祖與眾不同,她覺得二十來歲大姑娘遮羞不嚴,被人看見怪難為情。為此她就處處迴避着軒轅。時間短了還好説,時間一長,心裏怪想的,她就來到軒轅住的窯洞裏去找他。
嫘祖來到窯洞門口,向裏一望,見軒轅蹲在幾張獸皮旁冥想,想一會兒還在獸皮上比劃比劃,就連嫘祖走到他跟前時,他都沒有發現。嫘祖指着地上的獸皮問軒轅:“你這是幹啥哩?”
軒轅聞聲停住了手,望了望嫘祖,興奮的敍述起來。他説他要為人們裁製“衣服”。並向嫘祖指出哪個是“襖”,哪個是“褲”,哪是大襟兒,哪是袖筒兒,然後再連綴起來,這樣就不露肉了。
嫘祖聽着又激動,又欽佩。也就動手幫助軒轅,用石刀一起裁出襖和褲來。然後再用一種結實的藤草連綴起來。人類第一件簡單的襖和褲就這樣做成了。嫘祖穿在身上很高興。軒轅打量了一番也很高興,倆人互相望着望着都笑了。
嫘祖雖然欽佩軒轅為民製衣,但那畢竟是粗笨的皮衣啊!冬天天氣寒冷穿上還好,可是夏天就讓人熱得喘不過氣來。因此,她很想為人們再製件夏季衣服。但到哪兒去找那又薄又軟又輕的材料呢?她想啊想啊,想了幾天幾夜,也沒想出那種需要的東西。
一天,她上竹鹿山去採野花,在回家的路上,她爬了兩座山,
繞了三條溝,來到一處山灣灣,只見這裏白花花長滿着一種結有一小球兒的植物,她覺得新奇,就順手揪下一團來,摸一摸細軟軟,喧呼呼,拉一拉還能拉出一縷縷白絲線兒來,捻一捻就捻成了一條線。她高興極了,想用它代替那種細藤縫綴衣服。她倒掉了籃子裏的黃花,揪了一堆白球兒裝回家中。
後來,她又同軒轅一起發明了中國最早的石紡輪和木梭織布機,紡線織布製出了又柔軟又輕便的衣服。
講述人:劉文治,男72歲。保岱鄉保岱村農民。1986年9月蒐集於保岱。 [3] 
記錄整理:顧勝勇。
黃帝治水
上古時期,涿鹿這地方到處是水。桑乾河、洋河在這裏彙集,官廳山峽又險擋住了流水去路,低窪地方是大湖,平川地方是水澤,只有丘陵和山地才能住人。潘泉地方(今保岱)雖然地勢不低,可有九個大海眼直通海底,常年咕嘟嘟地往外冒水,弄得人們也是土地瀝澇無法耕種,道路泥濘難行走,男女老少都發愁。
軒轅黃帝被人們推舉為首領後,對消除水患非常着急。他一次次地到潘泉邊來察看。心想,大江大河難以堵塞,那海眼只要用大石盤壓在上面,水就不會再往外流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嫘祖説了,嫘祖認為行。他和當地百姓商議,大夥兒也都説行。於是軒轅黃帝就命人到山上開採巨石,鑿了九個方圓九丈九尺、厚九尺九寸的大石盤,穩穩當當在壓在九個大海眼上,果然,海水一點也不再往外冒了。慢慢地,地上的水澤也幹了,露出了不少耕地,路也好走了,村落也建在這平坦的地方,這使黃帝非常高興。他覺得人力也是能夠治服自然的,天下是能夠治好的。
可是過了兩年,天不下雨,地裏寸草不收。人沒得吃,馬沒得喂,遭了饑荒。黃帝一看這個情況,後悔不該把九個海眼全堵住,應當留下一個。便又命令石匠將其中一個堵海眼的大石盤,在中間鑿開一個眼兒,接着他又讓人們開了渠溝,將水引到田裏澆莊稼。這樣,地也能種了,水患也除了。這個鑿開的海眼,就是後來保岱村中的“潘泉”。人們為了紀念黃帝治水的功德,就在這裏蓋了一座廟,叫:“鎮潭寺”。 [2] 
講述人:董紀昌,男,81歲,保岱鄉方家溝村農民。1986年9月蒐集於方家溝
記錄整理:楊雲
筆架和筆架山的傳説
相傳上古時期,沒有文字,也沒有紙墨筆硯,人們傳言記事咋辦呢?就砍了竹子,用刀刮出白茬兒,在那上面用刀子劃上各種圖形——山就刻個山的樣兒,水就刻個水的樣兒。可是刻的樣兒一個一個樣,極不統一。軒轅黃帝平定天下後開創文化,首先就讓倉頡專管這項工作,造出了一套統一的“象形文字”。
有了字兒,用刀往竹板上刻還是挺費事。有一回,軒轅黃帝到窯子頭察看民情,見到燒陶的工匠們用一根細竹子闢開頭,夾了兔毛的刷子一樣的東西,蘸了泥水水往要燒的盆盆罐罐上塗釉子,就思謀用這種東西往竹片了寫字,不是比刀子刻字更省事多了?後來,他就叫人們這麼做,並在長時間的寫字過程中,發現黑顏色寫到白竹片上最清楚最醒目,漸漸使用起了松煙,這樣就有了最初的筆墨。人們説筆是秦始皇時候的大將蒙恬造的,其實他只是在原始筆的基礎上,來了一番精緻的改造罷了。
有了筆和墨,傳言記事方便極了。但是,蘸了墨的筆往哪裏一擱,哪裏就染得一片黑塌糊塗,看着很膩歪。有一天,黃帝和倉頡出城散步,偶爾抬頭朝西一望,瞅見一座山,三峯並立,中間的一個挺高,兩邊的兩個山峯稍微矮一點,三個山峯中間兩個山凹兒,心裏猛一動,他想:要是做這麼個東西擱筆,把筆頭架起來,既不挨桌案,又不朝兩邊滾動,不是挺好麼?倉頡見軒轅兩眼盯着這座山在沉思,就問他想啥心事哩?軒轅就把他的想法説了。倉頡很是贊同,並告訴軒轅説,他統一“山”字的寫法,就是按照這座山的形狀搞出來的。軒轅聽了很高興,他立即用泥捏了這麼個筆架的東西,後來又叫工匠製成木的、陶的,起名叫“筆架”。並由此稱涿鹿城西那座三峯並秀的山為“筆架山”。
講述人:趙義貴,男,55歲,保岱鄉保岱村農民。1986年9月蒐集於保岱。
記錄整理:楊雲、孫向東、顧勝勇
摘自1987年版的《軒轅黃帝故鄉的傳説》一書。 [3] 
舜都古城保岱藴藏寶物多
河北涿鹿保岱古城在上古炎黃堯舜時名翠媯州,漢時名潘城,在唐代曾名寶帶,元朝改保岱 [4] 
寶帶的意思就是珠寶地帶。《延慶縣歷代建制沿革》記:“唐貞觀八年改北燕州為媯州,媯為舜墟,傳説潘縣曾是舜都,珠寶地帶,名曰寶帶。後演變為保岱。”保岱在一千多年前曾名寶帶,就是因為那時挖出銀礦,家家煉銀,户户發財,人們有了錢開始為富不仁,被水刮火燒成為廢墟的。
保岱有寶,這是真的。我小時候就聽老人們講:“保岱有寶,三口金鍋露着沿,三把金钁露着鋬(讀判,提樑)。”故事傳了幾百年,金鍋、金钁始終沒有露面。然而,卻經常有人從地下土中或城牆下刨得金銀,挖出文物,雖不夠價值連城,卻每每引起一番震動。
古城內隨時有金銀出現
保岱後莊村有個叫劉志遠的農民,為人忠厚老誠,勤奮勞作,每天早起拾糞,飯後下地,由於不好吃懶做,家裏的日子過得很殷實。“四清”那年,突然給他戴上了富農帽子,不少人為之愕然。後來大家才知道,有一年冬天他在“鎮潭寺”附近拾糞時拾到一個寶物,他悄悄地揣在懷裏,回家後連至親的妻子也沒有告訴,就託詞去了宣化,用寶物換了現金。具體換了多少錢?這是個什麼寶物?是金餅還是銀錠,他始終沒有對人講過。“四清”時才查出他用這筆錢在涿鹿縣城南關、土關門內路西買下三處店院,三十多間店房。買下這麼半道街的店鋪,絕不是一塊白銀可以辦得到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在古城留下了一個不解的迷。此後,古城人更加確認保岱有寶不是妄言。雖然金鍋、金钁只是有點誇張的傳説,寶物確是有的。並不斷被人撿到。
一九六二年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也從古城東牆外果園內刨出一個五十兩的銀元寶。那天早上我和王尚斌到隊房找活,隊長祁生貴説:“有兩俱牲口在東園耕地,準備種豆,地下面有樹根,耕不動時你倆刨一下。”我倆就帶了钁頭、筐來到果園。我跟了王佃富大叔,耕了一會大叔喊:“有一個‘攔路虎’,快來刨一下。”我刨着刨着突然聽到噹的一聲,刨出一個包裹嚴密的硬東西。打開一看是一個大元寶,上面鑄有“光緒通寶”四個字。大叔説:“這是一個五十兩的馬蹄銀。”我把它剛放到筐裏,王尚斌三哥就過來了,他拿起元寶説:“光緒時期的元寶多是假的,我認得一個銀匠,讓他給鑑定一下,看是不是真的。”説完拿上元寶走了。他剛走,兩個趕牲口的,一個看園的三人一齊過來責問我:“你刨出的元寶,為什麼讓他拿走,快去要回來,山坡跑鹿,見者有股,不能讓他獨佔。”我一聽這麼多人爭這個元寶,王尚斌拿走了,就等他處理吧,因此始終沒有去追討。後來,有人把此事反映到公社,當時公社潘書記訊問元寶去處,王尚斌説:“銀匠鑑定是假的,我把他扔到枯井裏了。”此事無人認真追究,只是成為新聞紛傳一時,慢慢地也就銷聲匿跡了。 [5] 
一九八零年秋天,保岱河溝村的王尚來蓋新房,碼好地基後,僱人從堡子裏東南牆角取土墊地基。王奎吉正刨着“譁”的一聲刨出一罐銀元,有的順着土坡往下滾,人們都跑上前去撿銀元,王奎吉對着那罐銀元撲上前去,摟在懷中,送回了家。散落土坡下的,被他人撿到,有的一兩塊,有的三四塊。王奎吉高興地對人説:“幫工有了意外收穫,這蓋房的工,我要幫到底。”
據説那次刨出的銀元共兩罐,多達350塊,賣了幾萬塊錢。這裏原是張家花園,花園原有地道聯結幾處院,不用出街可以進出各房間,並在城牆上挖有儲藏洞。人們在此園址上種菜,曾挖出三個金元寶。還挖出過一個陶罐,罐內有三支手槍,上百發子彈。
地下經常有文物出土
一九八一年,保岱村喬慎老師在壩口村西古城西牆邊取土,在距地面約一米半的土層中刨出兩具屍骨,其中一具頭骨下枕着一塊長方形巨磚,此磚一面平滑,一面豎道紋,當為漢磚。光面用毛筆對該人死因有簡要的記述,文字大部分被血漿淹蓋,但有“小荊州人,發配燕州……”字跡清晰可辯。據史笈記載,北齊時保岱為燕州治所,高開道曾在此稱燕王。因而這塊漢磚就是一個有史學價值的文物。
同年,也是在古城西牆外,壩口村民金明刨出一個文物,根據這一物件形體,人們紛傳金明刨出了金餅。後來縣文管所所長趕來與典笈圖案查對,為唐代銅鏡。雖然從金餅變為黃銅,在人們心頭的重量輕了,而文物的史學價值不菲。
一九八二年保岱建磚場,選址正在古舜都內城的中部,取土製磚時發現距地面一米左右,下面正是一個古人生活的文化層,內有漢磚、漢瓦、夾砂紅陶、灰陶、陶罐、陶紡輪、雜骨,還有很厚的灰土層,因此土製磚不宜,又向東挖開一個寬兩米左右的通道,改從舜道路北側的土崖取土製磚。我從通道一側發現一個淺紅色的陶罐,用钁頭從外圍小心奕奕地挖,因為工具不當,還是把這個陶罐破成三瓣。這一通道尚在。一四年春我和馮晴、老費、渠敖在縣文聯陳建明先生陪同下,又到殘存的老城牆下考查,路過這個通道,又眾崖壁上取出夾砂紅陶、灰陶片、漢磚等裝了一提袋。所取的陶片與黃帝城文物陳列室陶片比照,具有仰韶、龍山文化陶片的特徵。
平地上四處滾着寶物
保岱 保岱
保岱舜都在古城西北,古時曾是銀礦冶煉場,礦渣人稱“硫球石”,拿在手上其重如鐵。西至水溝村東沙坡,北到窯子頭村砂坡,遍佈這樣的黑棒形石頭。五八年麥田公社時,曾在保岱建土高爐羣,全民參戰日夜冶煉。那時的《麥田詩海》曾有羣眾描寫夜戰鍊鐵的情景:“高爐紅光衝鬥牛,鍊鐵羣眾興意濃,雞叫三遍天欲曙,鐵水牽出太陽紅。”參戰人多,規模盛大,勁頭十足,僅僅五十多年時光,當時的鐵渣沒有留下一點痕跡。而冶銀已過去上千年,留下的銀砂石竟是那麼多,七十年代有人開着大汽車收走許多,仍然俯拾皆是。可見冶銀的規模之大,歷經時間之長。由此見證,古城不僅農業發達,也是一個早期就繁榮的工業城市。民間流傳古城有三百六十家員外,幾乎家家發財致富,這雖然不是準確數字,也説明這裏由於工農業發展早,居民致富的人多。
改革開放後,有人看着這麼多黑棒棒石頭,重似鋼鐵,懷疑它內中一定含着什麼有用的東西,於是送到宣鋼化驗,發現這礦渣仍然是寶貝,由於當時冶煉枝術原始,提取的金屬只是一小部分,絕大多部分尚留碴石當中,很值得再次冶煉。於是宣鋼收購了這些黑石頭。開始人們把車開到碴石集中的地方,用鍁直接往車上裝,碴石較少的地方人們徒手撿,一些動手早的人又發了一筆小財。
保岱古城還發現過有許多類似的有價值的寶物。由於沒有文物常識,常以為是破銅爛鐵、石頭瓦塊扔掉了。有一年我從古崖頭挖回一個古陶罐,拿到家裏,家裏人不看好它,用它餵雞,被雞踩了個稀巴爛。我的外孫對此深感遺憾地説:“沒文化真可怕!”
同村的作家青楊先生曾從她老家灰坑的石頭牆上找到一枚新石器時代的黑色完整石斧,長約三寸多,與黃帝城發現的屬同一時期。她知道是老輩人從地裏撿回塞進了牆裏。她見那石斧露出的部分渾圓,懷疑不是普通石頭,用力拔出來,果然是一枚石器。聽説村民家還收藏有一柄軒轅黃帝時期前的最高禮器石鉞。
……
保岱,古舜都,這座五帝時期的古城廢墟,曾出土過多少文物?民間流落着多少寶藏?一次次闡釋着這片古土擁有的悠久歷史與厚重文化。不知那裏的地上地下還有多少珍貴的寶物深深地藴藏着,有多少謎待解。 [4] 
(作者:張宇希 2014年4月)
保岱城與鴻蒙寺
“前晌火燒鴻蒙寺,後晌水刮保岱城”的傳説在涿鹿人人皆知 [6] 
古舜都今保岱座落在桑乾河南,張蔚公路西4裏處,距離涿鹿縣城24裏。古舜都保岱古城至今有4200年曆史,即是古堯、舜的都城遺址,又是漢潘縣城、唐媯州城古址,明清時曾名舜鄉堡,傳為虞舜的故鄉。
保岱城往西北三里,沿着窯子頭村石砌老街蜿蜒再向北向西攀登就上了歷山。歷山是一個個倒扣的鍋釜似的孤山組成的,鴻蒙寺的廟宇羣就建在這一個個孤山上。確切地説,鴻蒙寺在歷山上有三處廟宇羣。如今早已成為廢墟。這兩處古人文建築,在漢朝時都屬於潘縣管轄。此兩處遺址,傳説是被火燒水刮後毀壞的,即當地廣泛流傳的“前晌火燒鴻蒙寺,後晌水刮保岱城”的傳奇故事的原址。 [6] 

保岱抗日戰爭中

解放了的保岱川
張守平
保岱鎮位於涿鹿縣城的西南,距城二十五華里,四周羣山環繞,中間是一個小平原,南北寬十餘里,與涿鹿川相街接,就稱為保岱川。川裏出產豐富,以高梁,小米為大宗,事變前曾大量進往平津,制粉、醋、酒等業很發達。在文化教育事業上,保嶽鎮有高小一所,其周圍村莊如窖子頭、上葫蘆、孫家溝等地小學,設備都很完善。據傳説昔日黃帝與蚩尤會戰於涿鹿之野即在保嶽附近,曾是軍事上必爭之地,現在汽路直通涿鹿城及桃花堡等地,為敵人第一線上的重要支點,經常有敵偽兩小隊駐守。
自從敵佔領保岱後,保岱的同胞即遭受着幾十多種苛雜的勒索與偽軍偽人員的敲詐,受着打罵隨時有被加上為"八路"的帽子犧牲性命的危險。人民戰戰兢兢地過着日子,什麼話也不敢説,小孩出門的時候,家長都要百般囑咐:"千萬不要亂説話呀"!現在,人民的生活是大大的下降了,從前小康之家到如今喝糊糊都感到困難了,因此,他們羨慕着解放區人民的生活,渴望着八路軍去解放他們。
五月十二號,我們的攻勢開始了。解放了岔道和石門子兩據點,駐守偽軍帶槍投降,倒×咀的敵人也嚇跑了,緊接着,保岱敵人感到異常的恐慌,雖然有從城內調來的增援岔道的一百多騎兵,不能前進被迫住在那裏,但這些被擊退的騎兵是嘗過八路軍的鐵拳的。只有不斷地向城內打電話,説"八路軍大大的有"。但城內的回答則是"死守保岱,援兵的沒有"。十九號晚上敵人向各村要大車,民夫,就準備撤退。我××支隊即連夜趕到保岱以東五里地的董莊子設伏,準備殲滅撤退的敵人,後敵人發覺未成,我大隊即轉到保岔以北嚴密監視敵人,二十號晚,各種風言更歷害了,説"八路軍今晚幾千人要攻城了",敵人一夜未敢睡覺。二十一號早上,敵向我主力發動佯攻,等我主力猛虎似的撲下去時,敵人卻偷偷地狼狽地奪路逃竄了。至此,桑乾河以南的涿鹿川,除距城三里地的高堡外,便全部解放了。
八路軍進入保岱以後,保岱川成百成千的羣眾自動的聚攏起來,幫助我軍拆炮樓,平堡牆,搗毀敵人的大鄉公所,老鄉恨透了偽警察所,一定要刨偽警察所的房子,經我工作人員耐心解釋後,仍不願罷休。二十二號的下午,在保岱鎮召開了盛大的慶祝大會,現在,我部隊正協同地方黨政民工作人員,建立抗日政權及羣眾組織,建立抗日民主社會鐵序。羣眾們在熱烈的談論着八路軍,青年小夥子們三五成羣的到支隊部來要求參加八路軍。有一個老先生,清晨起來見到我們軍隊正在打掃清潔衞生就感慨的説:"天下那有這樣好的軍隊,真是見到青天啦!"一邊説着,一邊用手巾去擦那流下來的眼淚。
原載1945年6月23日《晉察冀日報》

保岱交通

從石家莊保定開車京昆高速——張涿高速,由涿鹿高速口出高速,到紅綠燈路口左轉,走涿鹿縣城東南環城路,上桑乾河大橋,沿涿下公路=一直向南方,大約10公里,過了茶坊村,再往西2公里,就到了保岱。
開車走八達嶺高速,再走京張高速,雞鳴驛出高速,右轉,看到丁字路口左轉,走涿鹿方向,到了涿下公路走左向(右向下花園),一直向西南方,經過涿鹿縣城、桑乾河大橋,繼續往南,大約10公里,過了茶坊村,再往西2公里,就到了保岱。
從北京到涿鹿縣城,在德勝門有直達的880,票價是35元,要有公交卡是23元,最早的是早上7點,晚上最晚的是下午5點,每小時一趟,節假日滿了就走。也可以去北京站或者北京西站坐火車到下花園下車,普快是11元,空調車最貴的也就22。下次在坐公交車5塊。不過沒有880方便。
從涿鹿縣城坐公交車,可以直達保岱古城。
從河北省會石家莊開車去涿鹿縣保岱古城,走高速有2條路可走 京港澳、張石(京昆部分路段)高速。
從京港澳走六環,上京藏,過八達嶺,轉京新高速,轉張涿高速,從涿鹿出口下,直接進入涿鹿縣城東關。
另一條,從省會中華北大街直接上張石(京昆)高速,過保定,到蔚縣,西合營下高速,走涿鹿到下花園 省道,進入涿鹿縣到張家堡一帶的,在單家堡下高速方便,在縣城附近 [7]  的,在涿鹿高速口下。
還有第三條去涿鹿的線路,2015年,張涿高速(張家口—涿州)將通車,就是從涿州經過趙家蓬山區,直達礬山、黃帝城、涿鹿縣成、單家堡,連接京新高速的。
第四條去涿鹿縣的,走109國道,從北京自阜城門向西,途經石景山區、門頭溝區。在門頭溝區途經軍莊、下葦店、雁翅、齋堂、清水,在小龍門林場以西進入河北省涿鹿縣,絕大部分屬於山區公路。經過涿鹿礬山、岔道、蔚縣、陽原縣,進入山西大同、內蒙。
第五條去涿鹿縣的,走110國道,起點為北京德勝門—昌平—延慶縣 —懷來縣沙城—下花園 —涿鹿縣。
第六條去涿鹿縣的,走京張高速,從北京延慶縣康莊轉新修的康祁線快速路(預計年底全線通車,康莊——蔚縣祁家皂),到達礬山、卧佛寺、大堡一帶。
第七條去涿鹿縣的,從沙城下高速,沿沙東公路,過暖泉、夾河,進入涿鹿縣桑乾河南的温泉屯鄉、紅彤營、百姓營、九堡、五堡一帶。
第八條去涿鹿縣的,從沙城到懷來縣大黃莊,過洋河漫水橋,到達東小莊鎮的保莊、雙樹、大西莊、郭莊,桑乾河北岸一帶。
第九條去涿鹿縣的,上京張高速,從懷來縣雞鳴驛口下,走雞鳴驛——張家堡的縣市道路,進入涿下公路,到達涿鹿境內。
京石~六環~G7~G6~土木立交再上G7~涿鹿 桑乾河以南還是走京昆蔚縣西合營109合適。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