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貴廷

鎖定
侯貴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1]  1983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87年獲學士學位,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兼職博士生導師;中國石油學會經濟專業委員會委員;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國際會員;國際Gondwana研究會國際會員。專長:構造物理學。包括:構造數值模擬、裂縫油氣田模擬、地震深部動力學。
中文名
侯貴廷
國    籍
中國
職    業
教師
性    別
職    稱
教授

侯貴廷研究領域

專業及研究領域:構造地質學、地球動力學、石油地質學。

侯貴廷學術兼職

國家863計劃專家庫專家
教育部海洋能源領域專家組成員
《地球科學前沿》 主編 [2] 
構造地質學頂級國際期刊 [3]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顧問編委 [2] 
地球科學前沿英文版 [4]  《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構造專欄副主編 [2]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編委 [2] 
《Tectonophysics》《Precambrian Research》《Journal of Geodynamics》《Gondwana Research》《Lithos》《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Terra Nova》《Geological Magzine》《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等國際期刊審稿人, 《中國科學》《地質學報》《岩石學報》《地球物理學報》等期刊的審稿人。

侯貴廷國際合作

中澳合作研究項目(The Map that changes the world)中國組組長
第七屆國際巖牆羣大會 巖牆羣及超大陸裂解機制組召集人
第七屆國際巖牆羣大會 魯西野外路線領隊(Leader)
中加超大陸和巖牆羣合作項目的中方負責人
中芬巖牆羣合作項目的中方負責人
中澳巖牆羣合作項目的中方負責人
中美合作研究美國中部地區地震深部動力學

侯貴廷研究方向

1、低滲透油氣藏的構造裂縫定量評價與預測;
包括:緻密砂岩、灰巖、白雲岩、火山岩等等低滲透岩石的構造裂縫發育的地質建模和定量預測。
2、大地構造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
3、地震深部動力學研究;
4、全球含油氣盆地資源評價。

侯貴廷主要貢獻

學術貢獻
1. 2008年提出了18億年前的哥倫比亞超大陸新模式,被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收錄,相關成果被國際SCI引用超過200次,列知名國際期刊《Gondwana Research》近期高引用文章前十名。並提出了PLUG力學模型來回答大火成岩省與地幔柱的動力學關係,回答了超大陸裂解的大地構造動力學問題,已發表國際論文12篇以上,包括著名的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JGR)、Tectonophysic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Gondwana Research (GR)。
2. 最早提出渤海灣盆地中生代原型盆地及其形成機制,《渤海灣盆地形成機制》和《渤海灣盆地 中、新生代構造演化》兩篇文章得到廣泛引用,發表的有關渤海灣盆地的文章合計引用次數300次以上,下載次數3000次以上。精裝出版專著《渤海灣盆地地球動力學》(科學出版社,2014)。
3. 長期開展構造裂縫定量研究,提出從野外裂縫地質建模、巖性裂縫統計和三維模型裂縫定量預測的一整套技術,在我國多個油田的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出版專著《裂縫地質建模及力學機制》(科學出版社,2013)。
4.經過二十年系統研究華北基性巖牆羣,出版中國首部巖牆羣專著《華北基性巖牆羣》(科學出版社,2012)。
理論上,主要從事超大陸、巖牆羣研究、地震深部動力學研究;
應用上,擅長裂縫建模、裂縫三維定量預測。
發表論文情況 [2] 
在國內外期刊上發表論文120餘篇,代表作在JGR、GR、Tectonophysics, JSG等知名期刊,其中在Gondwana Research上發表的有關哥倫比亞超大陸的文章被2015年ESI國際學術評估機構評為高被引論文,該成果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博物館收錄並長期陳列,並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科普介紹。另外在科學出版社出版6部專著,例如:《華北基性巖牆羣》、《渤海灣盆地地球動力學》、《裂縫地質建模及力學機制》、《裂谷盆地動力學》等。
十篇代表作:
(1) Hou, Guiting, Kusky, T.M., Wang, CC, Wang, YX. 2010. Mechanics of the giant radiating Mackenzie dyke swarm: A paleostress field modeling.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115, 2402.
(2) 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supercontinent Columbia: insights from radiating mafic dyke swarms. Gondwana Research 14, 395-409.
(3) Hou, Guiting, Santosh,M., Qian,X.L., Lister,G., Li,J.H. 2008. Tectonic constraints on the 1.3 ~ 1.2 Ga final breakup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from a giant radiating dyke swarm. Gondwana Research 14, 561-566.
(4) Hou, Guiting, Li,J.H, Yang,M.H.,Yao,W.H., Wang,C.C.,Wang,Y.X.,2008. Geochem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mafic dyke swarms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Gondwana Research 13,103-116.
(5) Hou, Guiting, Wang, Chuancheng, Li, Jianghai, Qian, Xianglin. 2006. The Paleoproterozoic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1.8 Ga stressfiled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ectonophysics 422, 89-98.
(6) Ju, Wei, Hou, Guiting*, Zhang, B.,2014. Insights into the damage zones in fault-bend folds from geomechanicalmodels and field data. Tectonophysics 610,182–194.
(7) Li, Jie, Hou, Guiting*, 2019. Stress development in heterogeneous lithosphere: insights into earthquake initiation in the Tan-Lu Fault Zone. Tectonophysics, 750: 329-343.
(8) Zhang, Hao., Liu, Y., Yang, L.H., Hou, Guiting*, Shao, B., Xia, J.K., Zhong, Z.Q., 2021. Numerical modelling of porphyroclast rotation in the brittle-viscous transition zone.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48, 104357.
(9) Zhang, Hao, Hou, Guiting*, Zhang, Bo*, Tian, Wei, 2022. Kinematics, temperature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Qingyi ductile shear zone: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late Neoarchean microblock amalgamation in the 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61, 104645.
(10) Sun, Shuai, Hou, Guiting*, 2018. Fracture zones constrained by neutral surfaces in a fault-related fold: Insights from the Kelasu tectonic zone, Kuqa Depression.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104: 112-124.
學術成果
經過20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利用非線性數學和固體力學,模擬構造變形和地質演化過程的學術道路,發展成為大地構造地球動力學數值模擬的研究方向(Simulation of Tectonophysics)。重點研究重大大地構造地球動力學問題,如:巖牆羣(華北巖牆羣)和拉分盆地(渤海灣盆地)的力學成因機制,在國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研究方法包括非線性數學分形分析、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物理模擬、岩石力學、古地磁、磁組構分析和地質年代學等。
(1)代表性的重要成果:根據古構造應力場的數值模擬,提出了世界最大火成事件加拿大Mackenzie巖牆羣和印度德干高原大火成岩省巖牆羣的地球動力學成因機制,提出的Plug模型作為重要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地球物理期刊JGR。
(2)全面系統地研究了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基性巖牆羣,研究了巖牆羣的時空分佈,流動構造,古地磁學、岩石化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並結合構造應力場模擬,提出了華北克拉通前寒武紀基性巖牆羣形成的大地構造背景和侵位機制,給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前寒武紀構造應力場圖,成果發表在著名的期刊Tectonophysics。
(3)結合與世界其他克拉通巖牆羣的對比,提出了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的新模式,並反演出古元古代末全球哥倫比亞超大陸的新模式,該項成果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學院做了專題報告,並被評為2006年三項突破性研究成果“亮點”之一(Research Highlight 2006)。
(4)通過盆地分析和模擬,提出了渤海灣盆地為拉分盆地的模式,並提出渤海灣盆地的中生代原型盆地。
(5)經過20年的油田實際研究,提出一套可行的實用的油田構造裂縫研究方法,並在塔里木油田、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和吐哈油田的低滲透砂岩、碳酸鹽巖和火山岩的裂縫型油氣藏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該套裂縫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裂縫地質建模方法、岩心構造裂縫測量統計方法和裂縫的有限元數值模擬與預測方法,獲各油田的好評。
(6)把北美主要含油氣盆地的原型盆地放到北美古地理圖上,從盆地的各演化階段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性質和古地理環境論述了北美含油氣盆地的烴源巖、儲層和圈閉類型發育的規律,為北美油氣資源評價提出了清晰的研究思路、盆地演化規律和油氣地質特徵。成果將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構造物理模擬實驗室
擁有1名教授、1名博士後和12名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擁有三個工作室約50平方米,擁有IBM Thinkstation工作站和十台計算機及探測設備。擁有各種有限元數值模擬軟件、地震解釋和數學處理軟件。
長期從事裂縫地質建模、裂縫定量預測、大地構造動力學模擬和地震深部動力學研究。
研究項目
國家“863”項目負責人
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負責人
(華北巖牆羣侵位機制及超大陸對比研究領域);
中石油重大專項“全球構造與盆地研究”北大負責人
國家重大專項“全球被動裂谷盆地成盆機理”北大負責人
國家重大專項“疊合裂谷盆地機理和油氣特徵”北大負責人
國家重大專項“城市活動斷層探測技術”三級課題負責人
(呼和浩特城市活動斷層深部動力學);
中海油“北美石油地質特徵與油氣潛力分析”項目負責人
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負責人
(勝利油區非烴氣成藏機理和大地構造背景研究);
(渤海盆地形成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塔里木油田“柯坪碳酸鹽巖裂縫形成機制研究”項目負責人
塔里木油田“庫車東部侏羅系緻密砂岩裂縫形成機制與預測” 項目負責人
塔里木油田“震旦系-寒武系白雲岩儲層研究與預測” 子課題“白雲岩構造裂縫研究與預測” 負責人
遼河油田“歐利坨子火山岩構造裂縫定量預測” 項目負責人
遼河油田“於樓地區火山岩裂縫研究” 項目負責人
大慶油田“榆樹林油田斷裂形成機制及裂縫分佈研究” 項目負責人
石油重大專項“鄂爾多斯延長組裂縫發育特徵”北大負責人
另外,二十年來先後負責和參加了國家973、大慶油田、遼河油田、塔里木油田、長慶油田、長慶油田、吐哈油田和勝利油田火山岩油氣藏領域的研究。

侯貴廷主講課程

自然資源概論》(本科生綜合素質課)
《石油地質學》(研究生必修課)、《水文地質學》(研究生選修課)

侯貴廷獲獎記錄

2014年 全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三)
北京大學第七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2007)
北京大學龍軟獎教金 (2013)
北京大學寶潔教師獎(2008)
北京大學正大教師獎(2007)
哥倫比亞超大陸研究成果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學院評為突出“亮點”成果(Research Highlight 2006, ANU)
全國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2014,排名第三)
全國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2005,排名第三)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十佳教師”(2003)
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2000)
北京大學崗松獎(199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