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侯岐曾

鎖定
侯岐曾(1594~1646),字雍瞻,號廣維,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閔行區)人,祖籍蘇州府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幼年穎異,好學不倦,11歲為縣學生員。文章氣誼,與兄齊名。兄侯峒曾死,奉母居鄉。
永曆二年(1647年),友人陳子龍聯合魯王朱以海抗清的計劃敗露,遭到清廷的通緝,倉皇投靠岐曾。岐曾先後將其藏匿在僕人劉馴、女婿顧天逵家中,並謀劃助其逃往浙江。不幸蹤跡被官府察覺,與陳子龍一同被逮捕,遇難於松江。私諡“文節”。
侯岐曾半身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
本    名
侯岐曾
雍瞻
所處時代
明末南明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
出生日期
1594年
逝世日期
1646年
主要作品
《雍瞻詩文書稿》《疁城救時急務》《侯岐曾日記》等
主要成就
聯合魯王朱以海抗清

侯岐曾人物生平

侯岐曾出身名門

出自紫堤東族侯氏,為當地望族,族人曾出資修建關帝廟、上谷東族宗祠等。先祖姓楊,原籍山西上谷,歷代做官。北宋靖康之難時隨康王南渡,曾居臨安(今杭州)、烏泥徑、真如,後定居紫堤村(今上海諸翟鎮)。明代初傳代至楊文昌,因中表兄弟侯守常無子女,曾撫外甥徐端為子,一傳而絕,故楊文昌將其子楊彥昇再過繼給侯守常為嗣,改姓後即侯彥昇。
侯岐曾的曾祖侯堯封(字欽之,號復吾)為侯彥昇的玄孫,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進士(二甲第七十四名),曾擔任監察御史。

侯岐曾勤奮好學

侯岐曾,字雍瞻,號廣維,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閔行區)人,祖籍蘇州府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11歲為縣學生員,常夜讀不輟。兄峒曾叮囑他不宜過於刻苦,岐曾回答:“弟即使閲讀不已,恐怕總追不上你。”峒曾説;“我不過年齡長你三歲罷了。”岐曾道:“人生能活多少歲,哪裏差得起二三年時間的學習呢!”進入太學後,才學口增,聲名日盛,與兄一起執掌文壇,成為數十年中江南名教的宗主。

侯岐曾起義事泄

侯岐曾石刻像 侯岐曾石刻像
弘光元年(1645年),峒曾在嘉定殉難,清軍濫行屠殺,岐曾不甘束手就縛,亟圖繼起,奉母避亂紫堤村。隆武二年(1646年),松江府城被清兵攻下後,上海縣學生員謝允文秘密往來於浙江舟山與松江間,聯繫江南反清力量與舟山南明監國魯王(朱以海)。歧曾託謝將陳子龍書信,送達在舟山的明將黃斌卿處,顧鹹正夏完淳等人給魯王及隆武帝(朱聿鍵)的表疏,也由謝轉致。途中,謝在漴闕(在今奉賢縣)因酒醉泄露,被清柘林遊擊陳可擒捕,並連同所有書疏解送提督吳勝兆處。吳與黃斌卿有聯繫,準備起事,只將謝監禁府獄以掩飾耳目。後吳起事失敗,書表奏疏都被清總兵土國寶搜出,顧、夏兩人因此被拘,陳子龍逃匿歧曾處。風聲日緊,子龍、岐曾又分頭逃至顧鹹正子天逵處和廠頭恭壽莊。清吏自嘉定直至紫堤,追蹤陳子龍,因家奴告密,陳被捕投水而亡。岐曾也被拘。
侯岐曾蘇州石刻像刻於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繼堯繪,石藴玉正書贊,譚松坡鐫,為《滄浪亭五百名賢像》之一。

侯岐曾英勇就義

押至清軍中審訊,不肯下跪,向南箕踞坐地。第三天,土國寶委人送酒肉説;“湖(陳子龍泖潮起事)海(張煌言海外來攻)兩方都沒有你名姓,等你通了家信,可不問死罪。”岐曾道:“我已沒有家,還通什麼信!”第二天,又被帶去見土,岐曾用吳語斥詈土,被殺害於松江西門“雲間第一橋”。庭訊時,岐曾家僕劉馴爭説:“藏匿陳黃門(子龍官兵科給事中,故稱)的是我,幹主人什麼事!”結果也慷慨就義,夏完淳顧鹹正同時被殺。

侯岐曾身後贈恤

私諡“文節”。

侯岐曾主要成就

與陳子龍等密謀起義,事泄被執不屈而死。

侯岐曾親屬成員

侯岐曾高祖

侯廷用,字汝舟。行事謹慎,孝事父母,樂善尚義,有古君子之風。晚年自號白村老人,優遊林泉,與當世名士長洲文徵明、嘉定王翹皆有往來,二人均有詩相贈。又習養生術,與夫人朱氏白頭偕老,並享高壽。

侯岐曾曾祖

侯堯封(1515~1598.2.8),初名棟,字士隆,更名堯封,字欽之,號復吾,又號龍泉。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任刑部主事,改四川道御史,繼巡撫福建,終任福建代理布政使。在官場掙扎了二十多年,始終兩袖清風。以老告歸。

侯岐曾祖父

侯孔詔,字孟宣,號一貞。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歲貢。有孝行,多隱德。大文豪陳繼儒為立《卓行傳》。

侯岐曾父親

侯震暘(1576.12.27~1627),字得一,號在觀,又號啓東,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授行人,升吏科給事中,忤魏忠賢被謫削品秩二級,迴歸家鄉。在吏職八月,上奏章三十餘次,剛直之名,驚動四方。因忤魏忠賢罷歸。崇禎即位,追封為太常寺少卿

侯岐曾哥哥

侯峒曾(1591~1645.8.24),字豫瞻,號廣成,岐曾長兄。雅好詩文,能書法。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經元天啓五年(1625年)進士,授南京武選主事。為政有聲,剛正不阿。與徐石麒陳洪謐稱“南都三清”。官至順天府丞,未赴而京師亡。弘光元年閏六月十七日(1645年8月8日),剃髮令下,嘉定民眾起義抗清,其與黃淳耀被推為首領。堅守十餘日,至七月四日(8月24日)城破,與二子投葉池殉國。因清軍主帥李成棟之弟於戰鬥中被殺,清軍於城破後對嘉定城展開了第一次屠城。
侯岷曾(1591~1611),岐曾二兄。諸生。早卒。

侯岐曾妻子

李氏(?~1646),著名詩人、書畫家李流芳女。能書畫。岐曾就義,絕食死。

侯岐曾子女

侯玄汸(1714—1677),字彥直,一字記原,號秬園,岐曾長子。崇禎十五年(1642年)順天鄉試副榜,入清後放棄功名,不求仕進。博綜羣書,尤究心經術,講求實學,康熙《嘉定縣誌》的《水利志》部分即出自玄汸之手,詳備縝密,為後人所稱道。著述頗多,詩集有《潛確先生集》《明月詩筒》《客滬集》《槐榮堂次杜》、《秬園集》《西留詩草》,理學著作有《月蟬筆露》《學古十函》等。
侯玄洵,字文中,號確齋,岐曾次子。諸生。潛心理學,早卒。著有《病中記》,伯父峒曾為之作序,序曰:“其言皆鞭策身心、刻勵學問,而悲來悼往齊物逹生之旨什亦居一”。
侯玄涵(1620~1674),字中德,初名泓,字研德,號掌亭,岐曾三子。諸生。精詩文,究心性命之學。少與諸兄弟一同受經於黃淳耀,最為淳耀所引重。堂弟玄瀞因聯絡唐王朱聿鍵遭到官府通緝,玄涵挺身而出,代其服刑,後被釋放。著有《掌亭集略》《燕喜樓日記》《格致錄》《玉台金鏡錄》等,摯友汪琬稱讚他的詩文“絕塵而奔,有如海濤,澎湃揭天,復如雷霆,晦冥轟止,倏焉止霽,雲澄水寂”。
侯蓁宜,字儷南,岐曾女。遭家變適諸生龔元侃。家甚貧,閉門辟纑,有偕隱之志。長於詩詞,詩風清婉,著有《宜春閣草》。

侯岐曾家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侯璞
侯論
侯廷用
(贈湖廣按察司僉事,娶朱氏)
侯堯封
(隆慶五年1571進士,福建右參政)
侯孔詔
(萬曆二十九年1601歲貢,行人司行人,娶陳氏)
(萬曆三十八年1610進士,吏科給事中,娶龔氏)
侯峒曾(天啓五年1625進士,順天府丞)
侯玄演(娶姚希孟之女姚媯俞)
侯玄潔(諸生)
侯玄瀞(生員)
侯岷曾(庠生)

侯岐曾(殉國,配書畫家李流芳女兒李氏)
侯玄汸(1642年順天鄉試副榜)
侯玄洵(娶夏允彝長女夏淑吉)
侯玄涵(諸生)
侯蓁宜,嫁諸生龔元侃
侯萬里
(庠生)


侯萬鍾
(己酉經魁)


侯萬家
(庠生)


侯履暘


侯恆暘
(庠生)


侯岐曾個人作品

著有《雍瞻詩文書稿》《疁城救時急務》《侯岐曾日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