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伏羲台遺址

鎖定
伏羲台遺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樂市何家莊村東,吳家莊村北,遺址範圍以伏羲台為中心,東至同義莊以西,南至崗頭村以北,西至黃家莊以東,北至中同村以南。 [4] 
伏羲台遺址總面積1600萬平方米,為商、周、漢時期古遺址,又名野台、義台塢。 [4]  遺址上下三層用當地夾沙好土羅疊堆集而成,總高度9.206米。遺址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該中軸線上的所有建築均建在高5米的夯土台上,並在台上築台逐層增高,形成高低錯落重點突出的平面佈局,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六佐殿、龍師殿、寢宮。伏羲台遺址的發掘為研究伏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5] 
2013年5月,伏羲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伏羲台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石家莊市新樂市何家莊村東
所處時代
商、周、漢
佔地面積
16000 k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018-1-01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伏羲台遺址歷史沿革

帝嚳時期開始在伏羲台上祭祀人祖伏羲氏。 [2] 
唐高宗朝,新樂籍著作佐郎郎餘令歸裏省親,為新樂敬題《羲皇聖裏》。 [2]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伏羲台廟已有很大規模。台高約五丈,正殿五間,寢宮三間,山門三間,司香火大小十五間,台廟所佔香火地總約五十三畝。 [2] 
伏羲台遺址 伏羲台遺址
明萬曆年間,羲台城廢,留下遺址。台上保留羲皇古廟,台高一丈八尺,東西闊十五丈有餘,南北長二十五丈,上有羲皇古廟。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重修三司聖母殿使殿宇煥然一新。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動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竣工。歷時八年對伏羲台、廟進行了維修。 [2]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伏羲台廟宇。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前後共計重修、補修、大修六次之多。至清代中後期伏羲台廟產已達到二百多畝,廟宇一十五座,一百多間。 [2] 
1985年,新樂縣文物管理所成立,開始對伏羲台進行保護和管理。 [2] 
1985年,新樂市文物所在伏羲台西北1400米處的中同村進行了考古發掘,先後挖掘了三個墓葬,均為戰國初期墓葬。 [7] 
1994年,河北省文物局組織歷史、古建專家通過論證,批准復建了龍師殿、寢宮仿明制式的古代建築。 [6] 
1995年、2001年,新樂市文物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7] 

伏羲台遺址遺址特點

伏羲台遺址 伏羲台遺址
伏羲台遺址位於新樂市何家莊村東,吳家莊村北,地處東經114°43′40″,北緯38°23′30″,海拔103.5米~51.8米。遺址範圍以伏羲台為中心,東至同義莊以西,南至崗頭村以北,西至黃家莊以東,北至中同村以南。遺址總面積1600萬平方米。
伏羲台遺址上下三層用當地夾沙好土羅疊堆集而成,總高度9.206米。最底層的第一層台高2.898米,南北長102.58米,東西寬87.42米;第二層台高2.118米,南北長89.43米,東西寬64.6米;最上邊的第三層台高4.19米,南北長53.68米,東西最寬處23.8米,最窄處17.9米,呈不等邊八角形,名八卦台,又稱伏羲畫卦台。
伏羲台古遺址文物遺存豐厚,有新石器、商周、戰漢三種文化層次。1994年修復龍師殿、寢宮時在其基址之下,有三個廟殿基礎遺存,經考證分別為漢代、唐代、明代。
20世紀50年代初期,伏羲台遺址周圍還存有人工夯土城牆,高4米,上寬3米,下寬8米,城牆長1200米。城牆南邊有影壁高4米,上厚1.5米,下厚4米,長15米。伏羲台遺址北側還留有夯土層遺蹟。
伏羲台遺址台基周圍及周邊地帶1米多淺表地層有商周、戰國、漢代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粗細繩紋、雲紋、回紋等紋式瓦當等建築構件和早期陶製生活器具殘片,以及元明清時期的瓷器生活器具殘片。 [4]  [5] 

伏羲台遺址建築佈局

綜述
伏羲台遺址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分佈在一條中軸線上。該中軸線上的所有建築均建在高5米的夯土台上,並在台上築台逐層增高,形成高低錯落重點突出的平面佈局,從南至北依次為山門、六佐殿、龍師殿、寢宮。六佐殿為元代建築,龍師殿和寢宮只留有基址,為1994年復原建築,東西配房、廂房等建築已毀。中軸線東西兩側建有華胥廟(俗稱老孃殿)、雷公廟、東西朝房和鐘鼓二亭。廟後還存有浴兒池、刺孩草、金水河等遺址。 [5] 
六佐殿
六佐殿 六佐殿
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始建於商周,元大德五年曾進行大規模維修,現存樑架大部分是元代或元代以前的遺物。六佐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懸山青布瓦頂建築,通面闊12.84米,通進深8.76米,通高6.5米,樑架結構為兩柱七檁七架樑,各脊飾構件齊全。六佐殿樑架大木為自然材,不加斧鑿,保持了元代以前的制式和風格。牆身下鹼淌白絲縫,五花山牆,施圓形木窗,前後置板門,六佐殿四根金檐柱用當地黃山之石,斧鑿為粗麪不等邊八角形狀。 [3]  [5] 
龍師殿
龍獅殿 龍獅殿
龍師殿,1994年復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四周有八角迴廊,重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建築,通面闊18.45米,通進深15.5米,通高13米。第一層平面呈不等邊八角形,對應於伏羲氏發明的先天八卦。殿身柱頂石式樣有三種:一是前檐明間兩塊為蓮瓣式,正面蓮瓣下刻有圓獅子滾繡球;次間兩塊柱頂石為小花瓣式樣;其餘牆體內不露明的柱頂石均為素平石。樑架結構為七架樑前後雙步梁,下檐廊步呈八卦形,用單步梁和雙步梁直接插入殿身柱內。一層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承託不等邊八角形殿頂;上檐施單翹雙昂七踩斗栱,承託殿頂,斗栱的分佈:明、次間均用四攢平身科斗栱,一層廊步用三攢平身科斗栱,山面前後兩間各用三攢平身科斗栱。收山一檁徑多即400毫米,正脊中間置寶頂,各脊均有雕飾花樣和吻獸。殿身前明、次間及後檐明間為四扇五抹隔扇,心屜為斜方格,中檻以上施斜方格橫坡窗及走馬板。油飾彩畫仿明小點金作法,檐椽頭部及天花彩繪太極和先天八卦圖形,以與建築的性質相諧調。 [3]  [5] 
寢宮
寢宮 寢宮
寢宮,1994年復建,與龍師殿高台相連,寢宮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建築,通面闊12.98米,通進深8.18米,通高7.76米。樑架結構為兩柱七檁七架樑。檐下施單昂三踩斗栱,斗栱佈置:前後檐明間用四攢平身科斗栱,次間用三攢平身科斗栱;兩山面前後間均用兩攢平身科斗栱。前檐明間施六扇五抹格扇,兩次間為四扇檻窗,心屜為斜方格,後檐及兩山牆用大青磚做絲縫下鹼,牆上身外飾紅麻刀灰,油飾、彩畫格調與龍師殿相同。 [3]  [5] 
華胥廟
華胥廟 華胥廟
華胥廟,於2003年進行復建,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通面闊13米,通進深6.9米,通高7.55米,歇山青布瓦頂建築,前檐明間施五抹隔扇,東西兩次間施檻窗。華胥廟台基用九級台階提高了整體高度,與第三層台上的寢宮和待復建的東西朝房呈高低錯落有序。 [3]  [5] 
其它建築
伏羲台遺址北側240米處的葫蘆頭、浴兒池、剌孩草和人工灌渠金水河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在葫蘆頭上有明代碑刻一通,原有浴池亭一座。復建了鐘鼓亭,興建了山門、頌羲堂、辦公用房等仿古建築。 [2]  [5] 

伏羲台遺址文物遺存

出土文物
伏羲台遺址共出土文物54件青銅器,4件陶器。其中:1980年挖掘時出土文物30件均為青銅器,現存河北省博物館。1985年出土文物28件。青銅器24件,陶器4件。其中青銅器中一級文物2件,鑲紅銅鳥獸紋壺2個,口12.8釐米,高40釐米,底15釐米。二級文物3件,竊曲紋銅甗1件,口36.3釐米,高44.5釐米,底36.5釐米。錯金雲紋帶鈎1件長6.3釐米。錯金雲紋圓首劍1件,通長35.9釐米,刃長21.8釐米,寬3釐米。三級文物11件,素面高把銅豆、素面平底匜、扁莖劍、帶柄雙翼鏃、三穿戈等。 [4]  [7]  [5] 
1995年、2001年,出土新石器時期石器5件:石刀1件,柳葉形,通體磨光,兩側出刃,稍彎曲;石錛1件,石質粗糙,通體磨光,長方形,刃平,稍傾斜;石輪1件,通體磨光,直徑5.2釐米,厚0.8釐米;石鏟1件,通體磨光,長16.7釐米,寬7.7釐米,厚1.9釐米。骨器1件,長方形,長18釐米,寬2.3釐米,厚0.2釐米。這6件石器、骨器都具有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特徵。陶器可分辨器形殘片73件,不能分辨器形的有500多件,大多是商周、戰國、漢代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粗、細繩紋筒瓦、板瓦、方磚、大磚等建築構件和殘片,以及商周、戰國、漢代的早期灰陶、夾沙灰陶、紅陶,粗、細繩紋、輪紋的罐、鬲、豆、甕、盆、滲水井管等器具及殘片。元明清時期的瓷器可分辨器形殘片10件,有白瓷、褐色瓷、青瓷及黑釉瓷的盤、碗、酒盅、罐等。出土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瓦當、脊飾構件及梯形磚、方磚反映了伏羲台古建築各個時代的特徵,證實了伏羲台的發展演變過程。 [4]  [7]  [5] 
石碑
伏羲台遺址保存了九通明清時期重修伏羲台廟碑,這些碑刻分佈在二層台上六佐殿北側,八卦台南十八級台階兩側。一通明代重修伏羲台浴池亭記碑,存放在葫蘆頭上。二通清代新樂八景碑,存放在六佐殿內。
石碑 石碑
《伏羲浴兒池重建新亭記》碑,明天啓五年(1625年)。白色大理石,通高170釐米,寬73釐米。長方形碑身,抹角碑首,束腰碑座,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載了明代天啓五年重修浴池亭之情景和浴兒池、剌孩草所在之地是伏羲、女媧生人之處,及三月十八日伏羲誕辰廟會祭祖,觀看浴池流紅,草映赤光。
《伏羲台廟碑》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白色大理石,通高326釐米,寬90釐米。二龍戲珠碑首,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保存完好。碑文“所謂伏羲台廟者,厥台高約丈五,週一百九十五丈,厥廟殿五間,寢殿三間,司香火者,大小一十五間,厥庭厥階,厥墀幾物,台廟所佔香火地總約五十三畝,不知肇之。”描述了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維修伏羲台的簡要情況和伏羲台部分建制及人文之祖的豐功偉績。
《重修三司聖母殿宇記》碑,明萬曆十一年(1585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05釐米,寬84釐米。方首抹角長方形碑身,束腰碑座,保存完好,碑文記錄了伏羲台是太昊伏羲氏之遺蹟,並着重描述始於萬曆九年(1583年),成於萬曆十一年(1585年)維修伏羲台配廟三司聖母殿之情形和對三司聖母的描述。
《重修新樂縣伏羲廟記》碑,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32釐米,寬92釐米。長方形碑身,束腰碑座,碑首已丟失,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三月十八日帝(伏羲氏)誕辰,四方民眾以香火至者踵接肩摩。自萬曆十三年(1585年)開始維修到萬曆十九年(1591年)、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的兩次維修,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立石。
《新樂縣重修伏羲廟碑》,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95釐米,寬87釐米。二龍戲珠深浮雕圓碑首,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保存完好。碑文記錄清代“有牧人亭午而憊,寢於台之側,夢廟之神告曰:惟上帝鑑爾侯之誠,為爾等請命,今歲不遺水患冰雹來爾土,爾等有秋,其鼎新我廟宇,醒而告於眾。是歲秋果大熟。眾於是始有修廟之舉。”
《新樂古蹟八景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二通。青色大理石,長165釐米,寬40釐米。長方形,由新樂知縣魯起撰書並刻制,保存完好。碑文記載了新樂八景:羲台曉日,羲台芳草,浴河流紅,中同湧泉,方池瑞蓮,沙河晚渡,長亭煙柳,壁裏書院。
《建立重修伏羲廟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30釐米,寬80釐米。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碑首已丟失,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有道人饒清景和功德主劉長籌資維修伏羲台的情形。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伏羲台碑。白色大理石,通高210釐米,寬86釐米。長方形碑身,龜趺碑座,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修葺伏羲後宮及娘娘殿等七殿的情況。
《重修伏羲廟記》碑,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青色大理石,通高217釐米,寬64釐米。長方形碑身,方形抹角碑首,束腰碑座,保存完好。碑文記錄了人文之祖伏羲氏改穴居野處,茹毛飲血,知母而不知有父,察五行之性,明陰陽之理,制嫁娶,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從而走向人類文明,材鳩工次弟從以事,前後越六寒暑,而工始告竣。在伏羲台諸多古碑刻中,唯有此碑篆額用詞“俎豆不祧”簡而明瞭的説明伏羲氏是帝王家中祖先的神主。中華民族的人文之祖,應世代祭祀。
《重修伏羲台碑記》,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白色大理石,通高270釐米。寬64釐米。二龍戲珠碑首,長方形碑身,束腰蓮花碑座,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歲次辛丑荷月立碑進行小修伏羲廟之情形。
《重修伏羲台碑記》,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白色大理石,通高159釐米,寬68釐米。長方形碑身,束腰碑座,碑首丟失,保存狀況一般。碑文記錄了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開始維修伏羲台人祖廟之情形,並着重描述“羲皇值洪荒之未闢際混沌之初啓,天造草昧,人禽無幾,攸分彝倫於焉未敍,而茹毛飲血服皮衣羽。伏羲仰觀俯察,泄陰陽之秘奧,配干支,作甲子,制嫁娶,正姓氏,開天明道,繼天立極,歲之有春,萬古文明始基於此。”“伏羲氏生於成紀,長於新市,茲固生人之處焉。故浴河有流紅之瑞,兒池記芳草之祥,載在史志,故為立廟以祀之,報功德也。”
伏羲台現存碑刻,有寸楷小字,行草,隸篆等。 [2] 
匾額及楹聯
橫匾 橫匾
龍師殿明間一層檐下的《亙古一人》黑底貼金橫匾,由中國書法家學會會長啓功先生所書。 [2] 
龍師殿前檐柱楹聯“一皇始祖萬年仰,八卦神圖千古迷”,由河北省書法學會副會長陶然撰並書。明間前金柱楹聯“八卦初排闡天地無窮奧理,六爻互動啓稚耆永敏靈機”由美國夏威夷大學羅錦堂教授撰,安國市齊書琴書寫。 [2] 
山門前門楹聯“華裔思源漂洋過海朝羲聖,國人念祖越嶺翻山拜媧皇”,由河北省楹聯學會會長張月中撰,河北省書法家學會會長陶佛錫書寫。 [2] 

伏羲台遺址歷史文化

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演八卦,察五行,配干支,作甲子,制嫁娶,播五穀,華夏文明擎於伏羲,經歷代考古及實物證明,已由傳説逐步變成了事實。 [2] 

伏羲台遺址研究價值

伏羲台遺址正殿形似八角,正對八方,連天花、椽頭都體現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六十四爻而派生出人世間的萬事萬物,在選址、建築和歷史文化上有研究價值。 [2]  [5] 
伏羲台遺址現存歷代碑刻十多通,有寸楷小字、有行書、行草、隸篆等,是書法珍品、石刻藝術。 [2]  [5] 
伏羲台遺址附近的何家莊、中同村、吳家莊村等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鏟、骨刀、骨鐮,商周和春秋時期的土灶、粗、細繩紋陶器,青銅器及漢代瓦當,這些文物代表着伏羲台各個時期的歷史象徵。 [2]  [5] 

伏羲台遺址保護措施

1993年,伏羲台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伏羲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伏羲台遺址旅遊信息

伏羲台遺址地理位置

伏羲台遺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新樂市何家莊村東。

伏羲台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樂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伏羲台遺址,路程約7千米,用時約19分鐘,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3-03-17]
  • 2.    郭羊成,馮墨垚.燕趙書法古今觀[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8:260.
  • 3.    梁勇,張獻中.石家莊建築精覽[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186.
  • 4.    石家莊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石家莊年鑑 2018[M]: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60.
  • 5.    盧江良,王源源.伏羲台--上古文化的佐證[J].科學24小時,2018年,11
  • 6.    趙銓瑞,趙芳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指南 1 京津冀[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411.
  • 7.    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河北社會科學年鑑[M]: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