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

鎖定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法語:Élisabeth de Valois,西班牙語:Isabel de Valois;1545年4月2日-1568年10月3日),也稱昂古萊姆的伊麗莎白(Élisabeth de Angoulême),在西班牙也被稱為伊莎貝爾(伊莎貝爾是拉丁語伊麗莎白一詞的西班牙語轉譯),國王費利佩二世的第三位妻子和第二任王后。因此她是西班牙、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王后,勃艮第、米蘭、布拉班特盧森堡的公爵夫人,佛蘭德斯、 埃諾的伯爵夫人。
她以伊麗莎白·德·瓦盧瓦為名,是朱塞佩·威爾第根據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的同名戲劇改編的偉大歌劇《唐·卡洛斯》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別    名
伊莎貝爾
所處時代
亨利二世
民族族羣
西班牙民族
出生地
法國巴黎楓丹白露
出生日期
1545年4月2日
逝世日期
1568年10月3日
主要成就
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第二任王后
本    名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
語    種
西班牙語
外文名
Élisabeth de Valois
Isabel de Valois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人物生平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早年生活

伊麗莎白1545年4月2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楓丹白露,是屬於卡佩王朝-奧爾良-昂古萊姆支系瓦盧瓦王室,她是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和他的妻子凱瑟琳·德·美第奇的第二個孩子和第一個女兒。她出生時,由英國大使托馬斯·切尼抱在懷裏, [1]  她的父親還是法國王儲,並與自己的父親弗朗索瓦一世發生衝突。
在這種情況下,亨利在1546年7月4日洗禮之際,在楓丹白露舉行了一場舞會。他以Le Primatice設計的手持指揮棒的上尉服裝出現在那裏,令人回味無窮(斯德哥爾摩國家博物館)。 [2] 
1549年的伊麗莎白 1549年的伊麗莎白
次年,弗朗索瓦一世去世,小伊麗莎白的父親作為亨利二世成為法國國王,將法國王太子的頭銜傳給他的長子弗朗索瓦(後來的弗朗索瓦二世)。
伊麗莎白在法國宮廷裏與年輕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王太子弗朗索瓦的未婚妻)一起長大,兩人在餘生中仍然是親密的朋友。瑪麗在1558年結婚前一直與她同住一個房間,她的妹妹克洛德嫁給了洛林公爵夏爾三世·德·洛林,他也是在法國宮廷里長大的。
伊麗莎白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她的教父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他也是她父親的教父),教母是她祖父弗朗索瓦一世的第二任妻子、奧地利埃萊奧諾雷女大公,以及納瓦拉公主胡安娜(未來的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
很早以前,伊麗莎白的婚姻就成了一個政治問題:這位年輕的公主被許配給英格蘭國王愛德華六世,但這位君主在1553年16歲時就去世了,把王位留給了他同父異母的姐姐英格蘭的瑪麗一世,瑪麗一世嫁給了與法國交戰的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
伊麗莎白是一個羞澀內向的姑娘,但文靜端莊與其王室公主的身份非常相稱,和放蕩不羈的妹妹瑪格麗特形成了鮮明對比。她的父母影響了她,伊麗莎白總是對父親有特殊的感情,在她的一生中,母親也有很大的影響。她十分畏懼嚴厲的母親,但凱瑟琳卻很鐘意這個乖巧的女兒,喜愛之情溢於言表。伊麗莎白出嫁後凱瑟琳還經常給她寫信,關心她的婚姻生活並屢次向法國駐西班牙大使瞭解情況。
她最崇拜的是她的父親法國國王亨利二世。這就是為什麼她總是不喜歡她父親與他的情婦迪亞娜·德·普瓦捷的關係,這種關係在1536年被公開。亨利把凱瑟琳想據為己有的舍農索城堡給了他的王室情婦,她也把自己置於權力的中心。這種關係將標誌着伊麗莎白的個性,這將反映在她的婚姻中,當她遭受丈夫的一些不忠時,她總是想到迪亞娜對她母親的傷害,這讓她非常痛苦,因為她不想經歷同樣的情況。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婚姻談判

伊麗莎白公主 伊麗莎白公主
愛德華六世突然去世後,由於法國和西班牙決定通過婚姻聯盟實現和平,他所承諾的替代者是卡洛斯王子。1559年4月3日簽署了一項條約,該條約旨在消除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所有不和原因,實現既無贏家也無輸家的公正和平。兩個主要政黨放棄了一些東西,但得到了另一些東西,發誓在國王、繼承人和臣民之間建立永久的友誼。卡託-坎佈雷西斯條約的真正保障是婚姻。
卡洛斯王子的身體發育是有缺陷的,因為他在11歲時曾患過瘧疾,導致脊柱和腿部發育不正常,所以他不能直立行走,一瘸一拐。費利佩二世曾想過讓他迎娶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這是一場冒險的婚姻,因為它將引起法國、英國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敵意。這些原因,再加上王子的個性,使費利佩對談判降温。另一方面,卡洛斯想統治哈布斯堡的尼德蘭,就像他父親在1559年答應他的那樣,但這些領土的不穩定加上君主的不信任,使他背棄了這個承諾,事實上他甚至沒有召見他來討論這個問題。 [3] 
卡洛斯的父親費利佩二世曾與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結婚,他對她沒有任何感情,只是為了政治和戰略利益而尋求婚姻聯盟。 [4]  瑪麗於1558年11月17日無子而亡,費利佩不想斷絕與英格蘭的關係,因此他向其亡妻的妹妹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發出求婚。然而,她遲遲沒有答覆,這時她得知費利佩也在考慮與瓦盧瓦家族結盟。此外,費利佩的宮廷收到一份報告:伊麗莎白一世 "有一些東西使她不適合結婚";顯然,她患有生殖器畸形,沒有月經,陰道增生。這就是為什麼費利佩二世急需得到一個健康的男性繼承人,並且拒絕了新的英國女王,決定修改卡洛斯和伊麗莎白的聯盟計劃,自己成為年輕的法國公主的丈夫。
後來關於伊麗莎白與卡洛斯不忠的指責,以及她的死亡是由這個原因引起的理論,都沒有歷史依據,因為相反, 費利佩二世盲目地信任他的妻子。這種信心的證明是,1565年,他派她在阿爾巴公爵的陪同下前往法國進行外交訪問,以便凱瑟琳·德·美第奇改變對新教徒的政策方向。儘管巴約納的談話並不成功,但費利佩對伊麗莎白的表現並沒有責備,事實上,她是他妻子中唯一參與王國政治的人。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西班牙王后

國王自然希望儘快見到新娘本人,而在儀式之前的任何會面都有悖於良好的禮儀和禮節,他的侍從們想辦法讓他從一個隱蔽的護民官那裏瞥見了她。
伊麗莎白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 伊麗莎白的丈夫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
這場代理婚禮於1559年6月22日在巴黎舉行。國王費利佩二世的代表是阿爾瓦公費爾南多·阿爾瓦雷斯·德·托萊多。有一個盛大的慶祝活動,作為當時傳統的一部分,新娘和新郎幾乎立即完成了婚姻。然而,費利佩不在,所以,在新婚之夜,伊麗莎白在她的房間裏接待的不是她的丈夫,而是阿爾瓦公爵。一大羣法國貴族在場見證了房間裏發生的一切,而伊麗莎白的父母也在場。公爵做了一個象徵性的動作,類似於婚姻的完成,沒有實際的身體接觸。這一行為的高潮是公爵向伊麗莎白鞠躬,此後伊麗莎白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怨恨。2月2日,舉行了守靈彌撒,因為結婚儀式不包括這個。
除了聯盟中包含的政治優勢外,人們還希望伊麗莎白能像她的母親凱瑟琳一樣多產,她曾為亨利二世生了九個孩子。在這次結合時,她只有13歲,國王33歲。法國公主13歲,即將滿14歲,這在當時的皇室婚姻中並不是什麼醜聞,因為這些婚姻應該是一種重要的承諾,其完成時間被推遲到適婚年齡。她的妹妹克洛德在小她一歲的時候就已經結婚了,她的母親在14歲的時候也結婚了。這是一場所有人都渴望的和平,因此年輕的伊麗莎白在西班牙人中被親切地稱為和平的伊莎貝爾。 [5] 
慶祝活動包括一場比武,在這場比武中,她的父親亨利受了重傷,因為與亨利比武的蒙哥馬利伯爵的長矛刺入了國王的眼睛。幾天後,他於1559年7月10日去世。事故發生時,伊麗莎白也在場。她的父親亨利二世國王的去世,不僅給伊麗莎白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痛苦,而且還導致她前往西班牙的行程被推遲了。她會一直哀悼他,直到她抵達西班牙的那一刻。
在她的婚禮上,她遇到了畫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和女貴族安娜·德·門多薩,她們將與她共度餘生,對這位年輕的王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費利佩二世任命安圭索拉為他的王后的侍從和宮廷畫家。在安圭索拉的指導下,伊麗莎白提高了她的業餘繪畫技巧。安圭索拉在宮廷期間還影響了她未來的女兒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亨妮亞卡塔利娜·米卡埃拉的藝術作品。 [6]  她的侍女克洛德·德·維尼克斯陪同她去西班牙,並經常給她的母親凱瑟琳寫關於伊麗莎白的健康報告。伊麗莎白被描述為害羞,非常敬畏她那可怕的母親,但在信中有證據表明凱瑟琳對她很温柔,很有愛心。雖然人們承認她的妹妹瑪格麗特和她未來的嫂子瑪麗比她更漂亮,但伊麗莎白仍然被認為是凱瑟琳有吸引力的女兒之一。伊麗莎白與她的新家庭成員的關係一直都很融洽。王后是她的小姑子胡安娜公主最好的朋友之一,並對她現在的繼子卡洛斯充滿了愛意。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與費利佩的關係

1560年1月6日,伊麗莎白第一次踏上了西班牙的領土,當時她到達了奧雷阿加,在那裏她脱下了特有的白色喪服。同年2月2日,夫妻之間舉行了正式儀式。他們在本市的因凡塔多宮舉行了婚禮。西班牙將有一位來自法國的王后,被稱為伊麗莎白夫人,而不是伊莎貝爾。她的特殊稟賦使她很早就擺脱了她的臣民的恐法症。 [7] 
費利佩二世與伊麗莎白 費利佩二世與伊麗莎白
這場婚姻花了一年時間才完成,直到王后的月經來潮。古代歐洲的迷信,規定少女在這之前不能主動發生性關係。在強制禁慾期間,國王與宮廷中的一些女士對她不忠。 [8-10] 
在國王的情婦中,伊莎貝爾·奧索里奧是費利佩二世的妹妹胡安娜的女伴。她有兩個兒子,貝爾納迪諾和佩德羅,他們父親的名字從未被告知。1559年至1564年期間,歐弗拉西亞·德·古斯曼也是費利佩二世的情婦,當時正好是國王必須等待他妻子滿足成為女人要求才能完成婚姻的時間。1564年,她懷孕了,估計是國王的意思,國王為了平息謠言,強迫歐弗拉西亞嫁給安東尼奧·路易斯·德萊瓦。費利佩資助了歐弗拉西亞,洗禮於1564年春天在馬德里的阿爾卡薩小教堂舉行,教父母是伊麗莎白本人和奧地利的唐·胡安。王后得知這些戀情後非常痛苦,因為這些戀情勾起了她對童年的痛苦回憶,想起了她父親與迪亞娜·德·普瓦捷的關係。
王后的晚期月經成為整個西班牙宮廷和法國宮廷的一個重大關切事件。在歐洲的宮廷裏,公佈年輕公主或王后的第一次月經是一種慣例,因此可以準確地知道,伊麗莎白在1561年8月11日有了第一次出血。伊麗莎白的月經一結束,婚姻就在當晚完成了。 [11]  一開始,這對夫婦就出現了問題,我們從法國大使寫給伊麗莎白母親的信中知道:"國王的體質給王后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她需要很大的勇氣來避免。" [12]  當親密關係開始時,費利佩完全被他14歲的新娘迷住了,1564年他已經明確地放棄了自己的不忠。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紐帶,關係越來越密切,以至於他們之間產生了真正的愛情。 [13]  儘管年齡差距很大,但伊麗莎白對她的丈夫也相當滿意(在給她母親的信中,她宣稱自己很幸運,嫁給了這樣一位迷人的丈夫)。儘管她覺得西班牙的宮廷與法國的宮廷如此不同,她在給母親的信中説,她對她的丈夫也相當滿意: [14] 
在我看來,這個地方是世界上最無趣的地方之一。但我向你保證,夫人,我有這麼好的丈夫,我非常高興,即使再無聊一百倍,我也不會覺得無聊。
伊麗莎白王后 伊麗莎白王后
根據國王的傳記作者亨利·凱曼的説法,新王后影響了費利佩的個人和政治生活:
伊麗莎白是一個有着黑色頭髮和明亮眼睛的少女,有着無限的活力和能量。她把年輕的活力帶給了她的丈夫。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她在一起,甚至討論他的工作事宜。儘管如此,人們對他們是否有深厚的情感關係有一些懷疑。所有樂觀的愛情故事都來自一個來源:法國大使,他們急於向他們的政府證明這樁婚姻是成功的。
儘管有傳聞説費利佩在與伊麗莎白結婚期間有婚外情,就像他以前的婚姻一樣,但在觀察者看來,這對夫婦的家庭生活似乎相當和諧,支持法國大使的説法,即國王愛他的王后。 [15]  費利佩非常重視他的妻子,即使在她患天花時也與她保持密切聯繫。費利佩喜歡組織騎士比賽來娛樂他的妻子,並願意縱容她的許多願望。國王夫婦被描述得很幸福,他們的婚姻關係也很穩固,儘管他們分開睡覺和吃飯,正如西班牙的宮廷所遵循的嚴格的勃艮第禮儀所表明的那樣。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宮廷生活

隨着伊麗莎白來到西班牙宮廷,文藝復興進入西班牙,主要是在其清醒的宮廷。凱瑟琳·德·美第奇準備了一個龐大的法國隨行人員團來陪伴她的女兒,但國王將部分隨行人員送回了法國,並在王后侍從中安排了西班牙人員,以便新王后學習語言和習俗,也是為了避免過多的外國影響。伊麗莎白在與法國的政治交往中是她丈夫的重要顧問,新教胡格諾派的存在對鄰近的西班牙佛蘭德斯產生了影響,通過與她母親的定期通信,她是她母親在西班牙宮廷的眼睛和耳朵。國王決定讓她作為代表參加1565年在那裏舉行的巴約納會議,派她去見她的母親, [16]  在那裏她毫不猶豫地捍衞西班牙的利益,以至於她的母親感嘆:"我的女兒,你確實是西班牙人。" [17]  她會努力適應,但有些利益並不那麼重要。
伊麗莎白王后 伊麗莎白王后
伊麗莎白會努力適應,但西班牙生活和習俗的某些方面她永遠不會欣賞,她懷念法國宮廷的喧囂和輝煌,懷念鬱鬱葱葱的森林,懷念她祖父弗朗索瓦一世建造的精緻而舒適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這位新王后是一位出色的女騎手,她喜歡騎馬和打獵,這是西班牙王室成員的傳統愛好,但與凱瑟琳·德·美第奇的愛好明顯相似,她將一種新的女性馬具引入法國。在西方,至少從中世紀開始,婦女就以 "a la amazona "的方式騎馬,側身坐着,雙腿併攏,因為跨騎或 "a la jineta "被認為是不體面的,不利於女性的生育,而且長而厚的衣服也不便於騎馬。13世紀出現了Jamuga,這是一種帶背和手臂的馬鞍,可以提高女士的舒適度,但她仍然是側身坐着,這在長途旅行中變得很不舒服,而且最重要的是,她不能控制她的坐騎,需要一個馬伕不斷幫助她引導馬、驢或子。這是一種被動的騎行,因為這種姿勢阻止了對坐騎的任何行動。
但在文藝復興時期,女士們希望更積極地參與狩獵活動,"掌握繮繩"。一些勇敢的女士甚至敢於在狩獵過程中騎馬,比如迪亞娜·德·普瓦捷本人,儘管受到強烈的批評。凱瑟琳·德·美第奇為了不錯過與丈夫亨利二世一起打獵的日子,推出了一種改進的馬鞍,即固定式號子馬鞍。騎手的位置完全改變了,號子防止女士滑向左邊,左腿轉向馬頸的軸線,由一個細馬鐙支撐,因此女士的肩膀和臀部都朝向行進的方向。隨着位置的改善,女騎手掌握了繮繩,可以指揮坐騎的運動,獲得了優雅和穩固,不僅可以在馬背上行走,還可以積極地打獵,將女性的魅力和運動精神結合起來。 [18]  西班牙宮廷的安裝方式將與西班牙人的方式大不相同。
在伊麗莎白表示不喜歡托萊多的阿爾卡薩之後,西班牙宮廷將在馬德里的阿爾卡薩永久定居,他們在那裏居住了六個月。因此,馬德里成為西班牙王國的首都。費利佩二世的這一決定有很多原因:因為該城市相對於西班牙其他地區的良好地理位置,其良好的水供應,以及為了滿足他妻子的願望。伊麗莎白的健康一直受到影響,隨着城市的改變而明顯改善。
伊麗莎白還向西班牙宮廷介紹了藝術品味,贊助畫家、音樂家和詩人。在她的女伴中,她帶來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一個朋友和她的繪畫老師。王后交替穿戴法國和西班牙的時裝,穿最好的絲綢和天鵝絨,從不重複穿戴,她的母親定期給她寄來最好的法國和意大利香水。一些顧問警告費利佩,這些衣櫃的過度行為會對皇室庫房產生影響,但被迷住的費利佩沒有理會他們。伊麗莎白的繼任者奧地利的安娜女大公,即國王的第四任妻子,後來因被迫緊縮個人開支而承受了後果。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後代問題

1564年5月,王后被宣佈第一次懷孕。醫生給她開了通常的草藥茶、祈禱、符咒和放血,這實際上削弱了她的能力。三個月後,伊麗莎白流產了一對雙胞胎。西班牙醫生放棄了他們的病人,但一位意大利醫生堅持為她進行了清洗,成功地挽救了伊麗莎白的生命。似乎在這些不幸的事件發生的同時,費利佩繼續着他的愛情故事。然而,考慮到他深愛着他的妻子,他做出了懺悔的舉動,決心對他的妻子保持忠誠。
王后脆弱的健康狀況仍在繼續,醫生建議她洗澡,但伊麗莎白反對,因為她對任何欣賞她裸體的人都表現得非常謙虛,甚至連她自己的室友都不例外。鑑於新的懷孕時間推遲,王后下令將巴黎第一任主教和殉道者聖歐仁的遺體運往馬德里。無論是神的幫助還是自然規律,她後來在1566年8月12日生下了女兒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亨妮亞。費利佩二世對孩子的出生很高興,她將成為他最喜歡的女兒。法國大使説,"費利佩表現得非常好,是她所希望的最好和最深情的丈夫,因為在分娩當晚,他一直握着她的手,並盡他所能和所知給她勇氣。”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亨妮亞無疑會成為費利佩的掌上明珠,在他的晚年作為身體和精神上的工作人員為他服務,成功參與政府事務。她的父親以她為法國女王進行賭博,但在目的失敗後,把她嫁給了表兄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七世,繼承了尼德蘭的政府和財產。
不久之後,伊麗莎白又懷孕了,1567年10月10日,她生下了卡塔利娜·米卡埃拉(卡塔利娜是為了紀念她的外祖母,米卡埃拉是為了紀念她在聖米迦勒八度出生)。卡塔利娜·米卡埃拉將與薩伏依公爵結婚,使費利佩擁有他唯一知道的孫輩,因為他永遠沒有機會見到他們。隨着另一個女孩的出生,宮廷裏出現了巨大的失望,伊麗莎白變得很沮喪。雖然她為小女兒的出生感到高興,但她希望用一個可以繼承西班牙王位的兒子來取悦她的丈夫。很快,對繼承人的希望再次出現,因為王后還很年輕,可以有更多的孩子。
伊麗莎白非常關心後代問題,因為她知道,作為西班牙的王后,擁有男性後代是她的主要目標之一。儘管如此, 費利佩和伊麗莎白對兩個女兒非常親近,給她們買果醬、娃娃、玩具等等。據説,"他們倆為伊莎貝爾的出生而歡欣鼓舞,彷彿是一個兒子的誕生。”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死亡

1568年,王后的健康受到影響。新的懷孕引起了她的嘔吐、頭暈,比平時更強烈的頭暈,宮廷的醫生又試圖通過放血來緩解。同年10月3日,她早產了一個懷孕5個月的女嬰,她只活了一個半小時。她接受了洗禮,並獲得了胡安娜這個名字。 [19]  伊麗莎白預感到自己的死亡,對沒有給丈夫生個兒子並留下她所喜愛的小女兒感到遺憾。她要求把女兒們帶到她的房間,因為她想看看她們。她能夠向她的女兒們和她的丈夫告別,她的丈夫一直在她身邊。 [20]  醫生認為,隨着女兒們的離開,她將能夠向她的丈夫告別。 [20] 
醫生們認為,隨着胎兒的排出,王后的健康狀況會得到改善,但他們錯了,因為在流產後僅幾個小時,伊麗莎白就去世了,年僅23歲。伊麗莎白本來患有腎盂腎炎,當時的醫生沒有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 [21]  據費利佩的敵人説,她的死是所謂的伊麗莎白和卡洛斯王子之間的戀情的結果,而卡洛斯王子在三個月前就已經去世了。
據説費利佩二世一生中只被見過一次哭泣,就是在他妻子伊麗莎白的葬禮上。年輕王后的遺體被裹在方濟各會的衣服裏,埋在王室赤足女修道院裏,1572年被移到聖洛倫索-德埃爾埃斯科里亞爾的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的嬰兒祠裏,沒有和她的丈夫和其他王后一起,因為她沒有成為西班牙國王的母親。屍體被暴露在外面,直到第二天,它才和小胡安娜的屍體放在一起,被帶到阿爾卡薩的小教堂。
費利佩二世的餘生都戴着嚴格的喪服,只有缺乏男性繼承人的情況下才會促使他再次結婚。據説,他的性格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變得更加矜持和憂鬱。伊麗莎白去世後,她的母親凱瑟琳為他提供了她最小的女兒瑪格麗特·德·瓦盧瓦作為他的新娘。費利佩拒絕了這個提議。相反,他在1570年11月14日娶了他的外甥女,奧地利的安娜女大公。人們認為,費利佩在葡萄牙瑪麗亞·曼努埃拉身上看到了冒險;在英格蘭的瑪麗一世身上看到了國家的職責;在瓦盧瓦的伊麗莎白身上看到了愛情;而在奧地利的安娜身上看到了對繼承人的需求。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其他傳聞

1559年4月3日,法王亨利二世與西班牙國王費利佩二世在法國的康佈雷簽訂合約,即卡託-康佈雷齊和約(Peace of Cateau-Cambrésis)的第二部分,將對意大利的主導權轉讓給西班牙,同時收回加萊等幾處土地,結束兩國在意大利戰爭(1550~1559)期間的敵對狀態,建立友好關係。為表示誠意,按照當時的慣例法、西兩國之間還達成了聯姻協議。法國方面派出的是國王的長女伊麗莎白公主,西班牙方面原定的人選是王儲阿斯圖裏亞親王唐·卡洛斯(Don Carlos, Prince of Asturias),這兩人年齡和身份相當,本是理想的政治婚姻配對。但費利佩二世的第一任王后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費利佩的第一任妻子葡萄牙公主瑪麗亞·曼努埃拉去世時他還沒登上王位,故瑪麗亞的身份是阿斯圖裏亞親王夫人而不是王后)在合約談判期間去世(1558年),身後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第二次成為鰥夫的費利佩對獨子卡洛斯並不十分滿意,而事實上只有一個兒子以備繼承王位也的確不保險;於是他決定再次續絃,親自出馬迎娶伊麗莎白。當時在法國代表西班牙出席合約談判的阿爾發公爵便在巴黎接受了費利佩二世的命令,代表國王出席在法國王宮舉行的結婚儀式並率領迎親使團將新王后奉回。年僅14歲便去國遠嫁對於伊麗莎白來説是個不小的考驗,她在西班牙宮廷的地位將直接影響到兩國的關係。所幸事實證明她沒有辜負法國王室的期望,西班牙民眾和貴族發現他們的新王后漂亮而優雅,待人接物都有王族風範,於是興高采烈地為他們國王的第三次大婚歡呼。
按當時的習俗,費利佩與伊麗莎白的結婚慶祝儀式在西班牙門第最高的貴族曼多薩家族(House of Mendoza)的府邸中舉行。是夜族長第一代梅利托伯爵迭戈·赫塔多·德·曼多薩(Diego Hurtado de Mendoza, 1st Count of Melito)家中張燈結綵,冠蓋雲集。名噪一時的“王子三人組”——新王后原本的未婚夫王儲唐·卡洛斯,她的小叔和終身好友、剛剛獲得王族身份的奧地利親王唐·胡安(Don Juan of Austria),國王的外甥(費利佩的異母姐姐帕爾馬公爵夫人帕爾馬的瑪格麗特的獨子,因為領主權力等級的問題,帕爾馬公爵也被稱為帕爾馬親王,所以由於血統和身份的關係亞歷桑德羅也可以算是一位王子)、未來的帕爾馬公爵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Alessandro Farnese);以及朝中重臣魯伊·戈麥茲·德·席爾瓦(Ruy Goméz de Silva)——不久將受封為埃波利親王(Prince of Éboli),此前擔任迎親使的阿爾發公爵等悉數到場。在濟濟一堂的達官貴人中,主人的獨生女安娜·德·曼多薩·德·拉·科爾達(Ana de Mendoza y de la Cerda)格外引人注目,作為曼多薩家族繼承人的她是費利佩二世的表妹,身份之高貴不亞於公主。這位文武雙全的獨眼美女未來不但會以侍女長的身份成為伊麗莎白最信任的朋友,還會在宮廷中掀起一場政治風暴。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和傳奇女畫家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費利佩聽説伊麗莎白喜歡繪畫,便聘請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教她繪畫技巧。安圭索拉出身於意大利的繪畫世家,早年就顯示出極高的天分,只可惜因為是女兒身不為世人讚許。她27歲來到西班牙,由於畫技出眾受僱於西班牙王室成為宮廷畫家。1559年她出席了伊麗莎白的結婚慶典,不久便受命以侍女(lady-in-waiting)身份擔任王后的繪畫教師。安圭索拉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法國駐西班牙大使在給王后凱瑟琳的信中稱讚伊麗莎白的繪畫技巧“略向意大利人(指安圭索拉)學習後便進步神速(It is incredible how, having learned a little from one of her Italian ladies whom the king has given her, she has advanced in her painting.)。這對師生彼此也都十分欣賞對方:安圭索拉覺得年輕的王后很有天賦,進步非常顯著,而且平易近人,是好主人;伊麗莎白則對老師的技藝和人品都十分滿意,很快將她當做最信任和倚重的侍女之一。由於王后的推崇,索霍尼斯巴很快就成了宮中的首席畫家,承擔了為王室成員畫肖像畫的重任——這是當時一個畫家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這些細膩而傳神的畫作不但確立了她繪畫大師的地位,也成為西班牙藝術史上的瑰寶。她為她的學生伊麗莎白繪製的肖像畫被認為是西班牙的國寶,也是至今被臨摹次數最多的作品。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王子三人組

伊麗莎白宮廷生活中最引人注意的焦點是她和“王子三人組”的關係。前面提到的唐·卡洛斯唐·胡安和亞歷桑德羅·法爾內塞三人年齡身份相仿,費利佩讓他們一起生活、一起讀書,而三人感情很好,也總是待在一起,時人便稱他們“王子三人組”(triumvirate)。因為是同齡人,滿腦子騎士精神的三位王子把王后當成了主母,向對待女神一般仰慕她。
在三人當中,唐·卡洛斯出生時遭遇難產,而且由於父母是近親結婚,自幼體弱多病,隨着年齡增長還顯示出罹患精神疾病的跡象。伊麗莎白把卡洛斯當做自己的兄弟,真誠地關心他的健康和未來,一度希望他能和自己的妹妹瑪格麗特結婚。而這個孱弱的年輕人雖然性格乖戾殘暴,行為放蕩不近常理而見棄於費利佩二世,但對年輕的繼母的友善卻始終如一,直到1568年身死囹圄都不曾改變。
對於小叔唐·胡安,伊麗莎白把他當做自己的親弟弟,1566和1567年她的女兒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亨妮亞卡塔利娜·米卡埃拉相繼出生,唐·胡安均出席了受洗儀式,並擔任將新生兒抱到施洗者面前的重要角色(這通常由孩子的教父擔任)。伊麗莎白因為與唐·卡洛斯關係密切引起宮中流言而被費利佩冷落時,他屢屢為她鳴不平。1568年伊麗莎白去世以後,這位哈布斯堡家族的霍去病在葬禮上還為嫂子生前受的委屈和費利佩吵了起來,因此被罰在修道院中閉門思過。

伊麗莎白·德·瓦盧瓦家庭成員

伊莎貝爾(左)和卡塔利娜(右) 伊莎貝爾(左)和卡塔利娜(右)
伊麗莎白和費利佩成婚後懷孕四次,但只有兩個女兒活到了成年。
伊莎貝爾·克拉拉·歐亨妮亞是費利佩的兒女中最長壽的一個。她是費利佩最寵愛的女兒和最信任的心腹,從小協助父親處理政務並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中照顧他、為他送終。伊莎貝爾初時被許配給堂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但後者悔婚棄娶。在費利佩死後,伊莎貝爾於1599年以33歲的高齡嫁給了另外一位堂哥、比她大七歲的奧地利大公阿爾布雷希特七世,並作為總督和他一起統治尼德蘭——這是費利佩生前為她做的安排,但兩人沒有子女活到成年。1621年阿爾布雷希特去世後,她又為侄子費利佩四世守牧這片土地12年,1633年紅衣主教費爾南多(費利佩四世的弟弟)繼承了她的總督職位。
卡塔利娜·米卡埃拉和姐姐一樣受到父親的寵愛。但費利佩不像對待伊莎貝爾那樣讓她參與政務,在1585年將她嫁給了薩伏依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卡塔利娜為公爵生了10個孩子,其中9個活到了成年。1597年初卡塔利娜流產了一個女嬰,其後一直沒能恢復健康並在年底去世,享年30歲。她最小的兒子卡里尼亞諾親王托馬索·弗朗切斯科是薩伏依-卡里尼亞諾家族的始祖,其後代成為撒丁王國的統治者並在19世紀成為意大利國王。卡塔利娜因此成為意大利王室的始祖。
參考資料
  • 1.    ↑ Max Gallo, François Ier : Roi de France Roi-Chevalier Prince de la Renaissance française, Villeneuve d'Ascq & Mayenne, XO éditions, décembre 2014, 384 p. (ISBN 978-2-84563-681-1), 14 (1546-1547), « chapitre 84 (page 356) ».
  • 2.    ↑ Dossier de presse de l'exposition L’Italie à la cour de France - Primatice, maître de Fontainebleau, 1504 -1570, Paris, musée du Louvre, 25 septembre 2004 - 3 janvier 2005).
  • 3.    ↑ Sánchez-Molero, José Luis Gonzalo (5 de marzo de 2019). «La biblioteca postrimera de Carlos V en España: Las lecturas del emperador». Hispania 60 (206): 911. ISSN 1988-8368. doi:10.3989/hispania.2000.v60.i206.541. Consultado el 27 de junio de 2020.
  • 4.    ↑ Ruiz Martín, Felipe. (2003). La monarquía de Felipe II. Real Academia de la Historia. ISBN 84-95983-30-3. OCLC 54521119. Consultado el 27 de junio de 2020.
  • 5.    ↑ Rodriguez Salgado, M. J. (1 de enero de 2003). «Una perfecta princesa» Casa y vida de la reina Isabel de Valois (1559-1568). Segunda parte. Ediciones Complutense. OCLC 1112679975. Consultado el 26 de junio de 2020.
  • 6.    ↑ Lapeyre, Henri. (1975). Las monarquías europeas del siglo XVI : las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Labor. ISBN 84-335-9341-2. OCLC 1024324697. Consultado el 25 de junio de 2020.
  • 7.    ↑ O'Donell, Hugo (2013). Felipe II e Isabel de Valois, un matrimonio político del que nació el amor, probado en la felicidad y en la desgracia / Philip II and Isabel de Valois: a political matrimony in which love was born, proven in happiness and misfortune PDF. OCLC 885385064. Consultado el 29 de junio de 2020.
  • 8.    ↑ «Eufrasia de Guzmán | Real Academia de la Historia». dbe.rah.es. Consultado el 25 de junio de 2020.
  • 9.    ↑ Menéndez Pidal, Ramón, (1869-1968). Jover Zamora, José María, (1920-2006) dir. Juliá Díaz, Santos, (1940-). Hernández-Pacheco y Esteban, Eduardo, (1872-1965). Almagro Basch, Martín, (1911-1984). García y Bellido, Antonio, (1903-1972).
  • 10.    ↑ Cervantes, Felipe II y la España del Siglo de Oro. Iberoamericana Vervuert. 31 de diciembre de 2016. pp. 91-118. ISBN 978-3-95487-852-9. Consultado el 25 de junio de 2020.
  • 11.    ↑ Junceda Avello, Enrique. (2001). Ginecología y vida íntima de las reinas de España. Temas de Hoy. ISBN 84-8460-125-0. OCLC 50087949. Consultado el 26 de junio de 2020.
  • 12.    ↑ Gomezsays, Jose. «Felipe II e Isabel de Valois – La vida privada de Felipe II». Consultado el 27 de junio de 2020.
  • 13.    ↑ Domínguez, Mari Pau, 1963- (2009). El diamante de la reina el amor francés de Felipe II. La Esfera de los Libros. ISBN 978-84-9734-799-0. OCLC 733796058. Consultado el 26 de junio de 2020.
  • 14.    ↑ Bucuré, Miriam N. (7 de enero de 2018). «Revisión crítica de la edición elaborada por L.P. Gachard de Lettres de Philippe II a ses filles les Infantes Isabelle et Catherine: écrites pendant son voyage en Portugal (1581-1583) y trayectoria de posteriores ediciones a lo largo del siglo XX». Quaderns de Filologia - Estudis Literaris 22: 41. ISSN 2444-1457. doi:10.7203/qdfed.22.11251. Consultado el 29 de junio de 2020.
  • 15.    ↑ «Isabel de Valois, Rainha de Espanha - Wikiwand». www.wikiwand.com. Consultado el 27 de junio de 2020.
  • 16.    ↑ «Isabel de Valois (1546-1568): reinterpretación del papel de una reina consorte en la monarquía española». 2005.
  • 17.    ↑ Verdú, Paulino Capdepón (30 de enero de 2014). La Casa de Borgoña: la Casa del rey de España (print).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pp. 229-254. ISBN 978-94-6166-085-5. Consultado el 29 de junio de 2020.
  • 18.    ↑ «Amazona: historia y evolución». 14 de junio de 2019.
  • 19.    ↑ «Isabel de Valois: el gran amor de Felipe II». 2008.
  • 20.    ↑ López de Hoyos, Juan Juan López de Hoyos (1569). Historia y relación verdadera de la enfermedad, felicísimo tránsito y suntuosas exequias fúnebres de Doña Isabel de Valois. Madrid: Pierres Cosin.
  • 21.    ↑ Martínez Llamas, Antonio (1996). Isabel de Valois, reina de España: una historia de amor y enfermedad. Temas de Hoy. ISBN 84-7880-619-9. OCLC 901230265. Consultado el 26 de junio de 20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