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伊川小米

鎖定
伊川小米,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1] 
伊川小米主要分佈在伊川縣東部丘陵區。伊川小米米粒飽滿,色澤金黃,表面有光澤,手感光滑沉實,米粒不開不裂有糯性, [2]  富含微量元素硒。 [3]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伊川小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中文名
伊川小米
產地名稱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
品質特點
米粒飽滿,色澤金黃,表面有光澤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第2651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8年2月12日

伊川小米產品特點

  • 外在感官特徵
伊川小米米粒飽滿,色澤金黃,表面有光澤,手感光滑沉實,米粒不開不裂有糯性。
  • 內在品質特徵
根據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鄭州)檢測結果顯示,伊川小米各項指標為:蛋白質9.0~11.5克/100克;脂肪2.0~2.5克/100克;粗澱粉81.00~85.00%。 [2]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產地環境

伊川小米土壤地貌

伊川小米主要分佈在伊川縣東部丘陵區。全縣分山地、丘陵、平原三種地形,地勢東西上高,中間低,坡嶺逐漸向河川傾斜。伊川縣土壤類型以褐土和紅粘土為主,小米種植區養分含量:有機質平均14.2克/千克、全氮平均0.8克/千克、有效磷平均8.2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143毫克/千克。穀子耐寒、耐旱、怕澇,宜選擇地勢較高、排水方便、土層深厚、質地鬆軟的肥沃壤土或中壤紅土,不宜在低窪和不易排除積水地塊種植。形成伊川小米生長的獨特土壤環境。 [2] 

伊川小米水文情況

伊川縣內大部分河流屬黃河水系,極少屬淮河系。主要河流為伊河、甘水河及荊河,最大河流伊河縱橫南北。地下水藴藏豐富,充足的水資源為伊川小米提供了良好的灌溉條件。 [2] 

伊川小米氣候特點

伊川縣地處東亞中緯度地帶,屬暖温帶半濕潤季風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光照充足,氣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雪,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晝夜温差大。年平均≧0℃積温5181℃,年平均氣温14.0℃,年平均降水量673.1毫米,無霜期21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164小時,日照率45%,6月份日照時數達229.5小時,日照率53%;光熱資源豐富有利於小米養分積累和生長。 [2]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歷史淵源

伊川穀子種植歷史悠久,伊尹“飯之美者,玄山之禾”,用於形容伊川小米的好吃。
2018年8月,伊川小米“香米多嬌”牌富硒小米正式進入市場。伊川縣政府重視伊川小米富硒小米項目發展,部署項目實施,明確產業化企業為項目牽頭單位,以“洛陽市穀子種植加工研發中心”為技術平台,以河南科技大學農學院等科研院所為技術支持,引進新品種、新技術,開展技術培訓,以江左、呂店、白沙3個鎮的示範基地為載體,整體推進項目示範和推廣。
2019年,伊川縣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在呂店、白沙、江左三個鄉鎮打造6萬畝富硒小米基地,在葛寨鎮開展5000畝春谷基地園區建設,從源頭上把控伊川小米的質量。全縣常年種植穀子10萬畝、穀子種植面積及小米加工企業數量均居河南省首位。 [3] 
2020年5月14日,“伊川小米”春谷開播儀式在伊川縣葛寨鎮葛寨村洛富硒小米示範基地舉行,伊川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守藩將“種子”交給農機手,開啓了“伊川富硒小米”品牌農業的新徵程。 [4]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生產情況

2018年,伊川縣伊川小米生產規模12000公頃,年產量10.8萬噸。 [2]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產品榮譽

2018年2月1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伊川小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1] 
2020年5月20日,入選2020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5]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

伊川小米地理標誌

伊川小米地域保護範圍

伊川小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洛陽市伊川縣所轄城關街道辦事處、濱河街道辦事處、水寨鎮、鳴皋鎮、彭婆鎮、白沙鎮、江左鎮、高山鎮、呂店鎮、半坡鎮、酒後鄉、鴉嶺鄉、平等鄉、葛寨鄉、白元鎮共計15個鄉鎮(街道辦)。地理座標為東經112°12′~112°46′,北緯34°13′~34°33′。 [1] 

伊川小米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8-01-2311。 [1] 
  • 質量安全要求
伊川小米產地環境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無公害小米產地環境要求》標準,產品安全執行無公害小米衞生要求,整個生產過程均按照無公害紅薯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管理。 [2]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
選擇小米栽培區要沒有大氣和水源等污染,具備較好的大氣環境。具有較好的水利條件,達到無公害小米產地環境條件的要求。
2.品種選擇。
品種豫谷18、瑞谷2號等品種,夏谷仍然首選豫谷18,也可選擇中早熟、適於密植、抗病性強的品種。
3.生產過程管理。
3.1種植技術
3.1.1精細整地,蓄水保墒
小米籽粒細小,發芽頂土能力弱,必須在墒情充足、疏鬆細碎的土壤上才易出苗。因而前作收穫後應及時秋深翻,充分接納秋冬雨雪,積蓄底墒,開春解凍後及早淺耕耙耮,精細整地,保護土壤水分。夏季小麥收割後,要滅茬淨地,然後利用穀子精播施肥機直接搶墒播種。
3.1.2選種播種
播種前,對種子做進一步的精選和處理是提高種子質量,保證苗全、苗壯的主要措施之一。一般正規種子企業提供的合格種子均可直接播種。春谷的適播期在5月上中旬,當10釐米地温達到12~15℃時即可播種(中晚熟品種早些,早熟品種可適當晚些)。此時,地温高,出苗快,而且,出苗後正值初夏旱季,有利於蹲苗,促進根系下扎和抗旱、抗倒伏;夏谷應在6月20號前播種。
3.1.3機械精播,合理密植
機械精播具有下籽均勻、深淺一致、用種量少、免間苗、省工時等優點,而且利於苗間通風透光、培育壯苗,一般比撒播增產15%以上。可按35~40釐米的行距進行機械精播,畝播量以0.45~0.75千克為宜,播種深度:春谷3~4釐米,夏谷2~3釐米。做到:肥地宜密,薄地宜稀;水地宜密,旱地宜稀;早熟矮稈品種宜密,晚熟高稈品種宜稀;夏播宜密,春播宜稀。畝留苗春谷3~3.5萬株;夏谷4~5萬株。
3.2治蟲定苗。
穀子播種後5~6天破土出苗,及時查看,噴藥治蟲保苗
3.3中耕除草。幼苗至抽穗期,及時進行2~3次中耕(鬆土保墒、提高地温、消滅雜草);
3.4 施肥
配方施肥,重施底肥穀子種植區養分含量現狀:有機質平均14.2克/千克、全氮平均0.89克/千克、有效磷平均8.2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143毫克/千克。穀子每生產100千克籽粒,需氮2.5~3.0千克,五氧化二磷1.2~1.4千克,氧化鉀2.0~3.8千克。依據伊川縣生產實際和穀子需肥規律,拔節期每畝施用45℅(氮:磷:鉀=20:10:15)配方肥40~50千克。以行間條施為好。
3.5 適時收穫
當穀穗變黃,籽粒變硬,蠟質狀即可適時收穫。採用現代穀子收割機械,及時收割,及時晾曬,也可採用現代烘乾設備及時烘乾入倉。
4.產品收穫及處理
收穫嚴格按照適時、安全、四輕、七無、五分開等技術操作規範進行收穫儲藏,根據要求進行收穫、加工、挑選、稱重、裝箱(或裝袋)。
5.生產記錄。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設專人做好以下記錄:生產地點、農產品名稱,土壤耕作,施肥名稱、方式、時間、施肥量,施用農藥名稱、方式、時間、施用藥量,產品收穫、倉儲、銷售等項目的日期、方式、數量等。 [2] 

伊川小米專用標誌使用

伊川小米劃定的地域保護範圍內的穀子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伊川小米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伊川小米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使用標誌,包裝物應標註“伊川小米”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其圖案,並標明產品名稱、數量、產地、包裝日期、生產單位、保質期、產品質量、執行標準代號等級等內容。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