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任昉

(南朝文學家、藏書家)

鎖定
任昉(460年-508年),字彥升, [43]  小字阿堆。 [44]  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南梁著名文學家、小説家、 [43]  方誌學家、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 [45] 
任昉幼而好學,八歲能文,十六歲即被宋丹陽尹劉秉闢為主簿。久之為奉朝請,歷太常博士、徵北行參軍。齊永明初為丹陽尹王儉主簿,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轉司徒竟陵王蕭子良記室參軍。明帝深加器重,拜太子步兵校尉,管東宮書記。明帝崩,遷中書侍郎。永元末,為司徒右長史。蕭衍(梁武帝)為驃騎大將軍,闢為記室參軍。梁建,拜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尋掌著作。天監二年(503年),出為義興太守,重除吏部郎中,轉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天監六年(507年)春,出為寧朔將軍、新安太守。次年,卒官,年四十九歲。 [43] 
任昉博物廣知,其詩歌創作“用事過多,屬辭不得流便”,形成以學問為詩一派,從而遭到批評家的非議。鍾嶸將其詩列為中品,評曰:“彥升少年為詩不工,故世稱‘沈詩任筆’,昉深恨之”。 現存詩歌比較平實,用典並不為多。如《贈王僧孺詩》《出郡傳舍哭範僕射詩》等,直抒胸臆,情辭深婉。其文多為代筆擬作的駢體應用文告之類,均以用典綿密、富有文采為顯著特徵。其以自己的方式推進了駢文的發展與完善。任昉博學多才,與沈約同為一代辭宗巨匠,對於南朝學術與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46] 
概述圖參考資料(民國修《江蘇如皋任氏宗譜》) [1] 
別    名
任彥升
彥升
所處時代
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樂安郡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
出生日期
460年
逝世日期
508年
主要成就
文學家、方誌學家、藏書家
主要作品
述異記》、《雜傳》、《地記
本    名
任昉
諡    號
敬子
追    贈
太常卿

任昉人物生平

任昉早年經歷

任昉未出生時,他的母親裴氏有一次在白天睡覺,夢到一個彩色的旗蓋四角懸掛着鈴鐺,從天而降,其中一個鈴鐺落入了裴氏的懷中,裴氏心跳得厲害,隨後就有了身孕,生下了任昉。 [2] 
任昉身高七尺五寸,從小聰明靈透,被稱讚為悟性如神。四歲能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寫文章,自己寫出《月儀》,文辭內容都很美。褚彥回曾對任遙説:“聽説先生有個好兒子,真為你高興。正所謂有一百不算多,有一個不算少啊。”任昉從此名聲更大。 [3]  十二歲時,他叔叔任晷善於識人,見到他叫着他的小名説:“阿堆,你是我們家的千里馬啊。”任昉對父母兄弟非常孝敬友善,每次侍奉父母的病,夜間從沒有脱衣休息過,一開口就流淚,湯藥飲食都要先親口嘗一嘗。 [4] 
宋丹陽尹劉秉徵辟他為主簿。當時任昉十六歲,賭氣得罪了劉秉的兒子,導致長期得不到提拔。過了很久,才轉任奉朝請,隨後被推舉為兗州秀才,又被任命為太常博士,接着又提升為徵北行參軍。 [5] 

任昉入仕齊朝

任昉 任昉
永明二年(484年),衞將軍王儉任丹陽尹,接納任昉為主簿。王儉特別欽佩、重用任昉,認為當時無人可同任昉並論。此後任昉被提升司徒刑獄參軍事,進京後任尚書殿中郎,隨後又調任為司徒、竟陵王蕭子良記室參軍 [6]  當時琅邪王蕭融有才氣,自以為天下無雙,等見到任昉的文章,便恍然若失。任昉後因父親去世離職。 [7] 
任昉特別孝順,守喪時居行按禮行事。三年守喪期滿後,身體虛弱地柱着枴杖才能站起來。齊武帝對任昉伯父任遐説:“聽説任昉哀痛過度超越禮節,使人擔憂,如有什麼意外,不光你們家會喪失親人,於公也會損失一位棟樑之才。要好好勸勸他。”任遐勸任昉吃些東西,任昉當時勉強嚥下,回去就又吐了出來。 [8]  他父親任遙吃檳榔,經常咀嚼,臨終時曾要檳榔吃,但剖開百來個,沒有一個好的,任昉也有此嗜好,所以深為此遺憾,於是終生不再嘗檳榔。任昉父喪守喪期才滿母親又去世了,任昉已經因悲痛而衰弱不堪,每當痛哭就會昏厥,半天才能甦醒過來。任昉在墓旁搭起草屋,住在這兒守墓以盡喪禮。他經常趴着哭泣的地方,已經不長草了。任昉平時身體強壯,腰圍挺粗,喪服期滿後形容枯槁,難以辨認。 [9] 
輔政蕭鸞很器重任昉,在任昉服喪完畢後準備對他大力提拔,但被不喜歡任昉的人説了壞話,只好委任他為太子步兵校尉,掌管東宮書記。 [10]  隆昌元年(494年),蕭鸞廢鬱林王蕭昭業,將出任侍中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為宣城郡公,增兵五千,讓任昉為他起草就職謝恩的章表。 [11]  寫成後,蕭鸞不喜歡其中有對自己貶損的言辭,對此很是惱火,於是任昉在蕭鸞稱帝以後的整個建武年間職位始終不能升遷。 [12] 

任昉入仕梁朝

任昉石像 任昉石像
任昉很會寫文章,尤其擅長寫記敍文,才華橫溢,當時王公的上書奏文,多請他代寫。任昉下筆即成,不用修改。沈約堪稱一代詞宗,也很推崇他。齊明帝蕭鸞去世後,任昉遷任中書郎。永元末年,任司徒右長史。 [13]  梁高祖蕭衍攻克京都,幕府剛建立,就讓任昉擔任驃騎記室參軍,專門負責起草文書。原因是蕭衍和任昉曾在竟陵王官舍西邸相遇,蕭衍私下對任昉説:“我要是當了三公,就任命你作記室。”任昉也和蕭衍開玩笑説:“我若當了三公,就任命你做騎兵。”意思是説蕭衍很會騎射。所以現在讓任昉擔任驃騎記室參軍,是應過去的話。任昉給蕭衍的書信中説:“昔日太平清靜之時,您曾經對我有預言,本意是對我提拔,看起來卻像善意的玩笑。誰料我竟如此幸運,昔日之言一點沒有落空。”就是指的這件事。蕭衍準備篡位登基時,以齊和帝蕭寶融名義頒佈的禪讓文告,多由任昉寫成。 [14]  蕭衍即帝位後,任命任昉為黃門侍郎,接着又升任吏部郎中,不久又以原職兼管著作事務。 [15] 

任昉為官清正

天監二年(503年),任昉出任義興太守。在任期間清正廉潔,妻室兒女只吃粗米飯。在此期間,任昉曾與在彭城的好友到溉和他的弟弟到洽,一起遊歷山水。 [16]  任昉從義興離任時,只有七匹絹、五石米的家當。回到京都時沒有衣服可以更換,是鎮軍將軍沈約派人帶着衣服去接他的。任昉到京後再度出任吏部郎中,參與執掌任選官吏之事,但幹得不稱職。不久轉任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自齊朝永元年以來,皇宮藏書館的四部圖書篇目卷次雜亂,任昉親自校訂,從此篇目才被整理勘定。 [17] 
天監六年(507年)春,任昉出任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在郡期間不注意衣着打扮,獨自一人隨便的枴杖拄着枴杖,步行到城鎮村舍走街串巷,民間有是非官司,隨即就地裁決。這樣處理政事既清靜又省事,官民都感到很便利。 [18] 

任昉任內去世

天監七年(508年),任昉在任上去世,終年四十九歲。家裏只有桃花米二十石,沒有錢財安葬。任昉留下遺言,不許家人把新安的任何一件東西帶回京都。下葬時棺材是用雜木做的,平時的舊衣服做裝殮。新安全郡人都很悲痛,百姓們一起在城南給他立了祠堂,每年按時祭祀他。 [19]  梁高祖聽到他的死訊時,正在吃西苑綠沉瓜,立時把瓜扔到盤子裏,悲痛難禁。屈指算了算説:“任窻年輕時常怕活不到五十,如今是四十九,可算是知道自己的氣數啊。”當天就為他舉哀,哭得很悲痛。追贈太常卿,諡號“敬子”。 [20-21] 

任昉主要影響

任昉政治

心繫百姓
梁高祖天監二年(503年),義興(今宜興)鬧災荒,任昉用自己的俸米熬粥賑濟災民,救活2000多人。由於災年,因貧困有人生下孩子不養活,任昉嚴格限令,這與殺人同罪。並給懷孕的婦女供給費用,受到救濟的有幾千户之多。任昉的公田,年產米800餘石,他只取其中的五分之一,其餘都用來救濟鄉民。 [22] 
任昉關心百姓疾苦。當地年滿80歲的老人,他都派衙門官員前去看望。新安郡內有蜜嶺產楊梅,以前都要派人去給太守採摘,任昉認為不能為一己之私讓百姓冒生命危險,當時就命令停採,官吏百姓都認為這是百餘年沒有過的德政。 [23-24] 

任昉文學

任昉是以學問為詩,以博見為文的一派人物的領袖之一。 [25] 
駢文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駢文,且他的駢文大多是一些駢體公牘文章。駢體公牘文章一直應用於政治生活中,駢偶句型使廟堂公文整飭典雅,但同時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達。然高明的寫手力圖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濃密的故典舊實進行補償,表意倫理,暢行不悖,達到了駢體公文形式與內容相對和諧的結合。任昉閲讀了大量的典籍,人稱“五經笥”,最擅長用典。任昉雖然不是六朝最擅長駢文的人,但也為駢文的發展完善獻力頗多。用典為駢文的文體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勞在於,他力圖將這一問題特徵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極致。任昉的駢文,雖不比庾信的優美渾融,但就其身處年代的文學發展而言,至少在蕭統等眼裏,他已經於繼承拓新中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26]  [27] 
詩歌
任昉在其詩歌中追求典故的運用,形成了以學問入詩的創作習慣。因以學問為詩,任昉詩歌的風格就趨向於雅正淵永。因善用事義,又不滯礙於典故對於詩意的表達,且多有直率明達的語句,其詩歌又呈現出質樸的風貌。任昉作詩不關心聲律平仄,這在永明體興起並風行的當時也較為特殊。
在當時,任昉作詩使事用典,標榜學問,得到相當一部分士人的認同及效仿。從現存詩歌看,任昉的詩雖不是上乘之作,但亦是特色鮮明的作品。 [26]  [27] 

任昉方誌學

任昉的方誌學成就集中體現於《地記》一書中。《地記》是任昉在陸澄《地理書》的基礎上增補84部志書彙編而成,共計252卷。主要保存了從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的方誌。任昉編纂《地記》時,收書極廣,但凡記載地表人文、自然地理現象的書籍,統統收錄。這其中,不但包括總志和區域志,還包括專述異物、都邑、行記、山川、冢墓、地名、寺觀等的專題志書。由此可知,任昉的修志觀已相當寬泛。他認為對特定地理區域的人文、自然地理現象進行記述的圖文,都可歸諸方誌學範疇。不過,任昉修志觀亦有強烈的唯心性,即神話傳説和現實記載尚未分離。 [28] 
任昉的《地記》是繼陸澄《地理書》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部方誌學叢書。這部方誌學叢書,對於方誌保存有重要意義。它不僅收錄《山海經》等全國性總志,還收錄大量地方州郡縣誌、山川圖記、都邑志、異物志、外域傳奇等,從中可以全面瞭解漢代至南朝蕭齊時期中國及外域諸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物產、民俗、外交等情況。《四庫全書總目》把《地記》稱作“叢書之祖”。 [28] 

任昉藏書

任昉對書籍典章無所不讀,家雖貧窮,藏書卻有上萬卷,是梁代三大藏書家之一。據《梁書》記載,任昉藏書有書目,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書編目的最早記載。 [29-30] 
任昉的藏書中善本異本書很多,能補充國家藏書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後,梁高祖派學士賀縱同沈約一起校勘他的書目,官家沒有的書,就拿任昉家的書補充。這種私家藏書補國家藏書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傳承文化的功用。 [30]  [31] 

任昉歷史評價

《梁書》:①昉雅善屬文,尤長載筆,才思無窮。②觀夫二漢求賢,率先經術;近世取人,多由文史。二子之作,辭藻壯麗,允值其時。淹能沉靜,昉持內行,並以名位終始,宜哉。江非先覺,任無舊恩,則上秩顯贈,亦末由也已。
《南史》:①昉尤長載筆,頗慕傅亮,才思無窮。②性通脱,不事儀形,喜愠未嘗形於色,車服亦不鮮明。③論曰:二漢求士,率先經術;近代取人,多由文史。觀江、任之所以效用,蓋亦會其時焉。而淹實先覺,加之以沉靜;昉乃舊恩,持之以內行。其所以名位自畢,各其宜乎!
任昉叔父任晷:阿堆,吾家千里駒也。 [4] 
南朝·齊文學家王儉:自傅季友以來,始復見於任子。若孔門是用,其入室升堂。 [32] 
南朝·梁文學家殷芸:哲人云亡,儀表長謝。元龜何寄?指南誰託? [33] 
南朝·梁詩人王僧孺:過於董生、揚子。昉樂人之樂,憂人之憂,虛往實歸,忘貧去吝,行可以厲風俗,義可以厚人倫,能使貪夫不取,懦夫有立。 [34] 
南朝文史學家陸倕《贈任昉詩》:壯矣荀文若,賢哉陳太丘。今則蘭台聚,萬古信為儔。任君本達識,張子復清修。既有絕塵到,復見黃中劉。 [35] 

任昉軼事典故

任昉為人孝順

任昉對父母極其孝順,伺候得病的父母時,睡覺從不脱衣服,時刻準備起來;湯藥、飲食一定要先親自品嚐試探温度,再餵食長輩。後來任昉因為父親去世辭官,痛哭以至於眼中流血,如此三年,拄着枴杖才能起來,任昉一向身體強壯,守孝完畢後讓人都認不出來了。任昉奉養叔父、叔母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侍奉哥哥嫂嫂非常恭敬小心。親戚貧困,他一直供養接濟他們。所得的薪水,四處饋贈,都分散給了親屬、親戚,所剩無幾。 [23] 

任昉喜交朋友

任昉喜好交結朋友,鼓勵、進薦朋友,得到他稱譽的人大多升遷了,所以官宦及官宦子弟都爭着與他交往,家中賓客經常不下數十人。當時的人很仰慕他,稱他為任君,意思是説他像漢朝的三君一樣。陳郡的殷芸給建安太守到溉寫信道:“哲人去世了,模範與世長辭。楷模現在哪裏?誰來指引方向?”朋友推崇他到了如此高度。 [33] 

任昉不治家業

任昉不治家業,以至於沒有居住的房屋,有人笑他乞討租借財物,還時常散發給親友。任昉經常感嘆説:“知道我的人認為我是叔則(裴楷),不知道我的人也認為我是叔則。” [36] 

任昉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先
漢初御史大夫。
父親
南朝齊中散大夫。
母親
裴氏
-
伯父
任遐
字景遠,官至御史中丞、金紫光祿大夫。
兒子
任坷
字東皇,官至尚書外兵郎。
任坒
字西華,家貧,一次冬天穿着單薄的衣衫,碰見了任昉生前好友劉孝標,劉孝標因此寫了《廣絕交論
任址
字南容。
任堦
字北叟。
(以上參考資料) [2]  [37]  [35]  [38-39] 

任昉主要作品

任昉著有《述異記》2卷、《雜傳》247卷、《地理書鈔》9卷,《地記》252卷、《文集》23卷、《文章緣起》1卷等。 [40]  任防的賦,現在僅存《報陸捶賦》、《靜思堂秋竹賦》、《賦體》三篇。詩現存24首。 [26] 

任昉後世紀念

任公釣台
任公釣台
任公釣台(3張)
為了紀念任昉在義興的德政,義興百姓於西氿之濱築台,後人稱其為“任公釣台”。如今,“任公釣台”被列為全國十大釣台之一,是宜興悠久歷史文化的勝蹟。
任墅村
任昉酷愛義興山水,在卸任以後,於畫溪北岸建別墅,長期寓居,這便是丁蜀鎮“任墅”村得名的由來。任昉和隱居查林的到溉、到洽兄弟兩人,相友好,吟詩唱和,往來甚密。為此在任墅和查林兩村之間建了一座小橋,名“彥升橋”,大大方便了行人。

任昉史料索引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 [41]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42] 
參考資料
  • 1.    李兆祿.任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6月1日:封面
  • 2.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遙妻裴氏,嘗晝寢,夢有彩旗蓋四角懸鈴,自天而墜,其一鈴落入裴懷中,心悸動,既而有娠,生昉。
  • 3.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及生昉,身長七尺五寸,幼而聰敏,早稱神悟。四歲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屬文,自制《月儀》,辭義甚美。褚彥回嘗謂遙曰:“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由是聞聲藉甚。
  • 4.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年十二,從叔晷有知人之量,見而稱其小名曰:"阿堆,吾家千里駒也。"昉孝友純至,每侍親疾,衣不解帶,言與淚並,湯藥飲食必先經口。
  • 5.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宋丹陽尹劉秉闢為主簿。時昉年十六,以氣忤秉子。久之,為奉朝請,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遷徵北行參軍。
  • 6.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永明初,衞將軍王儉領丹陽尹,復引為主簿。儉雅欽重昉,以為當時無輩。遷司徒刑獄參軍事,入為尚書殿中郎,轉司徒竟陵王記室參軍。
  • 7.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時琅邪王融有才俊,自謂無對,當時見昉之文,怳然自失。以父喪去官。
  • 8.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泣血三年,杖而後起。齊武帝謂昉伯遐曰:“聞昉哀瘠過禮,使人憂之,非直亡卿之寶,亦時才可惜。宜深相全譬。”遐使進飲食,當時勉勵,回即歐出。
  • 9.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昉父遙本性重檳榔,以為常餌,臨終嘗求之,剖百許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為恨,遂終身不嘗檳榔。遭繼母憂,昉先以毀瘠,每一慟絕,良久乃蘇。因廬於墓側,以終喪禮。哭泣之地,草為不生。昉素強壯,腰帶甚充,服闋後不復可識。
  • 10.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齊明帝深加器異,欲大相擢引,為愛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東宮書記。
  • 11.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初,齊明帝既廢鬱林王,始為侍中、中書監、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封宣城郡公,加兵五千,使昉具表草。
  • 12.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帝惡其辭斥,甚愠,昉亦由是終建武中,位不過列校。
  • 13.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昉雅善屬文,尤長載筆,才思無窮,當世王公表奏,莫不請焉。昉起草即成,不加點竄。沈約一代詞宗,深所推挹。明帝崩,遷中書侍郎。永元末,為司徒右長史。
  • 14.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昉奉箋雲:"昔承清宴,屬有緒言,提挈之旨,形乎善謔。豈謂多幸,斯言不渝。"蓋為此也。梁台建,禪讓文誥,多昉所具。
  • 15.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高祖踐阼,拜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尋以本官掌著作。
  • 16.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天監二年,出為義興太守。在任清潔,兒妾食麥而已。友人彭城到溉,溉弟洽,從昉共為山澤遊。
  • 17.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及被代登舟,止有米五斛。既至無衣,鎮軍將軍沈約遣裙衫迎之。重除吏部郎中,參掌大選,居職不稱。尋轉御史中丞,秘書監,領前軍將軍。自齊永元以來,秘閣四部,篇卷紛雜,昉手自讎校,由是篇目定焉。
  • 18.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六年春,出為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在郡不事邊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民通辭訟者,就路決焉。為政清省,吏民便之。
  • 19.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卒於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無以為斂。遺言不許以新安一物還都,雜木為棺,浣衣為斂。闔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於城南,歲時祠之。
  • 20.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視事期歲,卒於官舍,時年四十九。闔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於城南。高祖聞問,即日舉哀,哭之甚慟。追贈太常卿,諡曰敬子。
  • 21.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武帝聞問,方食西苑綠沉瓜,投之於盤,悲不自勝。因屈指曰:“昉少時常恐不滿五十,今四十九,可謂知命。”即日舉哀,哭之甚慟。追贈太常,諡曰敬子。
  • 22.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出為義興太守。歲荒民散,以私奉米豆為粥,活三千餘人。時產子者不舉,昉嚴其制,罪同殺人。孕者供其資費,濟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餘石,昉五分督一,餘者悉原。
  • 23.    任昉不帶家產為官 贏得百姓敬仰回來  .中共濱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引用日期2018-04-15]
  • 24.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郡有蜜嶺及楊梅,舊為太守所採,昉以冒險多物故,即時停絕,吏人鹹以百餘年未之有也。
  • 25.    曹道衡. 論任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J]. 齊魯學刊, 1993(4):4-11.
  • 26.    陳偉娜. 任昉詩文研究[D]. 廣西師範大學, 2006.
  • 27.    陳偉娜. “沈詩任筆”——沈約任昉比較研究[D]. 浙江大學, 2009.
  • 28.    張蓓蓓. 任昉《地記》編纂初探[J].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3(2):35-39.
  • 29.    鬱鵬. 早期的私人藏書家(二)[J]. 讀書, 1980(5):74.
  • 30.    張金平. 試論文獻學家任昉的突出成就[J]. 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25(3):72-73.
  • 31.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昉墳籍無所不見,家雖貧,聚書至萬餘卷,率多異本。昉卒後,高祖使學士賀縱共沈約勘其書目,官所無者,就昉家取之。昉所著文章數十萬言,盛行於世。
  • 32.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儉每見其文,必三複殷勤,以為當時無輩,曰:“自傅季友以來,始復見於任子。若孔門是用,其入室升堂。”
  • 33.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昉好交結,獎進士友,得其延譽者,率多升擢,故衣冠貴遊,莫不爭與交好,坐上賓客,恆有數十。時人慕之,號曰任君,言如漢之三君也。陳郡殷芸與建安太守到溉書曰:"哲人云亡,儀表長謝。元龜何寄?指南誰託?"其為士友所推如此。
  • 34.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東海王僧孺嘗論之,以為"過於董生、揚子。昉樂人之樂,憂人之憂,虛往實歸,忘貧去吝,行可以厲風俗,義可以厚人倫,能使貪夫不取,懦夫有立"。其見重如此。
  • 35.    楊賽. 任昉與梁初文壇[J].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 2010(2).
  • 36.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昉不治生產,至乃居無室宅。世或譏其多乞貸,亦隨復散之親故。昉常嘆曰:“知我亦以叔則,不知我亦以叔則。”
  • 37.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漢御史大夫敖之後也。父遙,齊中散大夫。
  • 38.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昉第四子東里,頗有父風,官至尚書外兵郎。
  • 39.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有子東里、西華、南容、北叟。
  • 40.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昉撰《雜傳》二百四十七卷,《地記》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
  • 41.    梁書·卷十四·列傳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30]
  • 42.    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6-30]
  • 43.    任昉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5]
  • 44.    偏安中的風流:南朝士風  .中國經濟史論壇[引用日期2023-06-15]
  • 45.    【有春讀史】夢與文思才學  .江南時報[引用日期2023-06-15]
  • 46.    任昉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