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

鎖定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寫詩人自長安落第歸來的心情和未來的打算。開篇先述説平素最讚許陶淵明,而自己卻棲棲於京城路上為功名奔波;繼寫欲忠事明主而不得,便為孝侍老親而歸來,委婉地慨嘆了自己的不遇;最後想在朝諸友表明他要學陶淵明和許由,隱居田園,不再出仕。
作品名稱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
作品別名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舊遊》
作    者
孟浩然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作品原文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
嘗讀高士傳⑵,最嘉陶徵君。
日耽田園趣⑶,自謂羲皇人。
予復何為者,棲棲徒問津⑸。
中年廢丘壑⑹,上國旅風塵⑺。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親。
歸來當炎夏⑻,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採芝南澗濱⑼。
因聲謝同列⑽,吾慕潁陽真⑾。 [1]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註釋譯文

⑴詩題全唐詩校:“一作仲夏歸南園寄京邑舊遊。”按,詩云“中年廢丘壑,上國旅風塵……歸來當炎夏,耕稼不及春”,不知此次入京求仕失利,的在何年。仲夏:舊曆五月。漢南園:當為浩然家園,即澗南園,因在漢水之南,故名。首舊:年老之舊識。
⑵高士傳:指關於高士的傳記,非專書之名。作為專書,嵇康、皇甫謐皆有《高士傳》,成書在陶淵明以前。
⑶嘉:讚許。陶徵君:即陶淵明。晉安帝義熙末年,朝廷曾徵召他為著作佐郎,不就。故人稱其為陶徵士或陶徵君。顏延之有《靖節徵士誺》。
⑷耽:沉溺。
⑸“予復”二句:《論語·憲問》:“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棲棲,忙碌貌。
⑹中年:四十歲左右。丘壑:丘山幽谷,隱士所居。
⑺上國:全唐詩校:“一作十上。”
⑻當炎夏:全唐詩校:“一作冒炎暑。”
⑼採芝:猶採藥,隱者所好。南澗:《詩·召南·採蘋》:“於以採薪,南澗之濱。”
⑽因聲:託人寄語。謝:相告,致意。
⑾陶淵明《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願言海諸子,從我穎水濱。” [2]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作品鑑賞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8首。這首詩寫詩人自長安落第歸來的心情和未來的打算。開篇先述説平素最讚許陶淵明,而自己卻棲棲於京城路上為功名奔波;繼寫欲忠事明主而不得,便為孝侍老親而歸來,委婉地慨嘆了自己的不遇;最後想在朝諸友表明他要學陶淵明和許由,隱居田園,不再出仕。此詩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以曠達的態度排解滿腹的惆悵。 [3]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0頁
  • 2.    《仲夏歸漢南園,寄京邑耆舊》唐詩賞析  .習古堂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2-19]
  • 3.    鄧安生 孫佩君.孟浩然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版:第40-42頁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4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