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

鎖定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塘南鎮柘林街東端,是一處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大門座東朝西,佔地面積815平方米,建築面積470平方米。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是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華民族、殺害我無辜羣眾見證地之一而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 [1] 
中文名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
地理位置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塘南鎮柘林街東端
類    型
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
保護等級
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佔地面積
815 m²
建築面積
470 m²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建築情況

令公廟亦稱張王廟,是為祀唐睢陽令張巡而建,位於撫河北岸。傳説始建於宋,但歷經修葺,面目全非,僅院內廟堂和古戲台為清末建築。
隨歲月的推移,令公廟幾度興廢,廟名亦曾改名為“興隆庵”。民乙亥修繕時,恢復了令公廟原名。
令公廟內的廟堂為五柱三開間抬梁式木構建築,廟堂正面為石牌坊,兩側各有石獅一尊;古戲台平面呈“凸”字形,歇山屋頂,台前主柱上端飾雕花撐拱和垂柱,戲台正中上方為內凹式九級藻頂,枱面高1.2米,枱面底部用裸柱支撐。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日軍暴行

1942年農曆七月十七深夜,日本鬼子分別從南昌縣荷埠周家、尤口范家兩處據點調集100餘人,在大漢奸章伏龍的帶領下,分兵三路包圍了塘南鎮的柘林街。次日天剛亮,日本鬼子首先包圍了柘林街上的令公廟。
當時,令公廟裏住着從青山湖區羅家鎮等地流落來的難民22户,共50多人,鬼子兵端着刺刀還把廟外70多名無辜的羣眾逼進令公廟,並在廟堂內的戲台上架起了機關槍,逼迫手無寸鐵的羣眾在廟裏排隊集合。然後,滅絕人性地進行了集體大屠殺。
為防反抗先殺年輕壯漢
1942年農曆七月十八7時許,大屠殺正式開始了。5個鬼子手持上了刺刀的長槍竄入令公廟,把機槍架在戲台上,然後把廟內的人叫起來,集中到一起,一排一排站着,逐個搜身,搜到銀洋就往口袋裏塞。為了防止羣眾反抗,鬼子先將一名賣豆腐的年輕壯漢拉出來,端着刺刀直刺壯漢胸口,壯漢倒在地上痛苦掙扎,不一會就斷氣了。
看到同胞被殺,一名木匠義憤填膺,側身奪過刺刀,使勁插入一個鬼子的胸膛,鬼子當即斃命,但木匠很快被鬼子亂刀砍死。為了防止羣眾反抗,鬼子立即將60多個男的,分成10個組,每組6人,先殺年輕的,後殺年老的。然後,又將婦女兩人一組,頭髮連接在一起,反綁着雙手,拖出令公廟的東門,在撫河支流――柘林港邊上的一棵大樹下用刀刺。
大屠殺整整進行了一天,令公廟內的120多名無辜羣眾,幾乎悉數被殺。其中,有的年輕的婦女還被先奸後殺。更可惡的是,連正在吃奶的小孩,鬼子也不放過。一時間,令公廟上空烏雲遮天。
後來,在令公廟附近的碼頭口,還發現了幾十具屍體。此外,原本清澈見底的柘林港裏也死屍漂浮,河水盡赤。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只有時年30多歲的張桂嬌和其9歲的大兒子魏金山倖免於難。

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教育基地

如今,距離那場血色大屠殺已經過去了整整70年。然而,日軍犯下的滔天罪行,卻永遠留在塘南鎮每個人的心裏。62歲的李林保是塘南鎮人,看守令公廟已有7年了。據他回憶,上世紀70年代,令公廟一度作為塘南公社階級教育展覽館,供全國各地的人蔘觀和受教育。他也是從那時起,才瞭解到這一段悲慘歷史。
“我記得有一次用自行車接張桂嬌老人去令公廟講述那段歷史,台下好多人都聽哭了,羣情激奮的場面讓我難忘。”塘南鎮文化站站長李壽印也回憶説,那時他剛滿17歲,高中畢業後就到令公廟當講解員,令公廟裏經常會組織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邀請當年的倖存者控訴日寇罪行,前來受教育的人也絡繹不絕,有學生、工人、幹部和解放軍戰士等。
李壽印還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初期,黨和政府曾出版連環畫《塘南血淚仇》全國發行,並在令公廟裏舉辦過“日寇大屠殺控訴現場展覽”,前來參觀受教育的羣眾達30多萬人次。日本友好訪華團來昌時也聽取了他的講解,並表示回國後一定會宣傳這一歷史事實,反對軍國主義復活,為中日世代友好作出貢獻。
1987年12月,省政府把塘南令公廟日軍大屠殺遺址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8年後,省政府批准令公廟為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李壽印告訴記者,近年來,每到清明節、“七・七事變”等紀念日,就有不少學生來令公廟舉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令公廟也因此成了江西省一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