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付將溝遺址

鎖定
付將溝遺址,位於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李家營鄉付將溝村東南,為戰國至漢代遺址,是重要的冶鐵基地。 [2] 
付將溝遺址於1953年10月17日被發現,發掘出土87件戰國鐵範、陶器碎片、木炭屑、礦石碎塊及燒土和部分築石基遺蹟。付將溝遺址的發掘改寫了中國古代農業使用鐵器的歷史,為研究為中國冶金工業史、農業史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2013年5月,付將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付將溝遺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興隆縣李家營鄉付將溝村東南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時    代
戰國至漢
編    號
7-0023-1-023

付將溝遺址歷史沿革

1953年10月17日,村民發現了付將溝遺址,隨後考古人員進行了發掘。 [2] 

付將溝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將付溝遺址出土鐵鐮範 將付溝遺址出土鐵鐮範
付將溝遺址是戰國時期遺址。1953年進行小規模發掘,發現一處冶煉鐵礦石的熔爐基址,並出土了大量冶煉遺存,其中有40副87件鐵範。鐵範及戰國燕式魚骨盆陶片的出土,可確認付將溝遺址是戰國中晚期燕國地方冶鐵鑄造遺址。 [2]  [5]  [6] 
鐵範
付將溝遺址出土鐵工具範有鋤、鐮、鐲、斧等生產工具及車器範。鐵範經金相組織檢測,鐵範的含碳量分析高達4.45%,這是木碳生鐵的特徵,同時確認為液態還原的白口鐵鑄件。部分鐵範上有“右廩”銘,可知是為地方官營鑄造機構生產的產品。鐵範的出現,使得鐵製工具可批量生產。 [2]  [5]  [6] 
古礦井
付將溝遺址附近發現了開採的古礦井,證明是就地取材,冶煉,就地鑄造。 [2]  [5]  [6] 

付將溝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付將溝鐵範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付將溝鐵範(3張)
付將溝遺址出土的87件鐵範,約重190公斤,多為鑄造農業生產工具的鑄範。其中有鑄造鋤頭的“鋤範”,鑄造刨土用具钁頭的“钁範”,鑄造斧頭用的“斧範”,製造鐵鑿用的“鑿範”,還有製造車輛上的鐵件用的車具範。考古人員還在周圍發現了許多陶器碎片、木炭屑,礦石碎塊及大量燒土和部分築石基。 [3]  [4] 
右廩“鐵斧範”
右廩“鐵斧範” 右廩“鐵斧範”
外範:上寬11.1釐米,下寬8.9釐米;內範:長21.8釐米,上寬7.5釐米,下寬5.8釐米。 [5] 
右廩“鐵钁範”
右廩“鐵钁範” 右廩“鐵钁範”
外範:長28.1釐米,上寬10.6釐米,下寬9.2釐米;內範:殘長21.5釐米,上寬8釐米。 [5] 

付將溝遺址研究價值

付將溝遺址出土的鐵範是高温下煉出的生鐵水澆鑄成型的,這是中國在戰國已有生鐵的確鑿證據,為中國冶金工業史的研究捷供了重要資料鐵範的發現,改寫了中國古代農業開始使用鐵器的歷史,為研究中國的農業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6] 

付將溝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付將溝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付將溝遺址旅遊信息

付將溝遺址地理位置

付將溝遺址位於河北省興隆縣李家營鄉付將溝村東南。

付將溝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北省興隆縣李家營鄉委員會開車前往付將溝遺址,距離約15千米,用時約20分鐘。
參考資料
  • 1.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3-19]
  • 2.    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354.
  • 3.    趙銓瑞,趙芳著.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旅遊指南 1 京津冀[M]:河北美術出版社,2016:436.
  • 4.    孫進已,蘇天鈞,孫海.中國考古集成 華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綜述 1[M]:哈爾濱出版社,1994:516.
  • 5.    湖南省博物館.東方既白 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M]:嶽麓書社,2017:96.
  • 6.    承德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承德地區文物普查報告[M]:承德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編印出版,19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