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仁壽甘泉寺

鎖定
仁壽甘泉寺,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禾家鎮楠林村八組,始建於明宜德九年(1434年),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2] 
仁壽甘泉寺建成之初,佔地8.93公頃,依其地勢從高到低,建數重殿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甘泉寺僅存二主殿及其廂房共兩院。後該寺又改作學校和鄉政府駐地,僅存大雄寶殿一幢、部分廂房、石刻和石圍牆。 [2]  甘泉寺壁畫及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3-4] 
2013年3月5日,仁壽甘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仁壽甘泉寺
地理位置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禾家鎮楠林村八組
所處時代
明清
佔地面積
8.93 公頃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315-3-613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仁壽甘泉寺歷史沿革

仁壽甘泉寺始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 [3] 
清代,甘泉寺在大殿右側修建廂房。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安全鄉將小學設在甘泉寺。
1979年,甘泉寺作為教室使用,清代廂房斷了兩根檁條,成為危房。 [3] 
2010年,仁壽甘泉大殿大修,西北角被蛀空的柱子被更換。 [2]  [3] 

仁壽甘泉寺建築格局

仁壽甘泉寺建成之初,佔地面積8.93公頃,依其地勢從高到低,建數重殿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甘泉寺僅存二主殿及其廂房共兩院。後來,該寺僅存大雄寶殿一幢、部分廂房、石刻和石圍牆。 [2] 
仁壽甘泉寺

仁壽甘泉寺主要建築

仁壽甘泉寺大雄寶殿

仁壽甘泉寺大雄寶殿,坐東南向西北,建築面積為265.69平方米。大殿木結構,單檐歇山式九脊頂,抬梁式樑架前後乳袱,八架椽袱用四柱。四周柱間共施斗拱24朵,均為六鋪作,用二重琴面昂,室內二級抬梁和陪樑上,共施斗拱28鋪,緊承棚頂。進深12.5米,面闊12.5米,四周以1.9米寬迴廊勾通。通高9.3米,檐高5.2米,前檐下階梯式踏道兩級。全殿用柱18根,直徑小的25~30釐米,大的(四經柱)50釐米。大雄寶殿內這幾根支撐屋項的木材,均為大楠木,材質特殊,防潮性能極佳,幾百年來無變形、腐朽的跡象。
仁壽甘泉寺大雄寶殿四周內壁上原有明代彩繪佛傳故事壁畫20餘幅100餘平方米,破“四舊”時,被人用石灰漿將這些壁畫完全塗抹。石灰漿開始剝落,在剝落處,原來的壁畫有的還能看見。 [2] 

仁壽甘泉寺廂房

廂房在大殿右側,在大雄寶殿與右廂房之間,有明代修築的水池,水池四周壁上的石雕精緻,基本完好。大殿左側廂房房廊幾根廊柱的柱礎,有精美雕刻,其中部分還有上彩的痕跡。

仁壽甘泉寺山門

原山門在大雄寶殿正前方45米處,兩側現存石獅和石象各2只,基本完好。 [2] 

仁壽甘泉寺文物遺存

  • 石碑
仁壽甘泉嵌刻在石牆上的一塊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募叩修路碑名記》碑,上書“邑之甘泉寺自明宣德建修以來”告知來者。 [3] 

仁壽甘泉寺文物價值

甘泉寺壁畫的藝術水準較高,具有典型的明代西南地區地方風格,在繪畫藝術、題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甘泉寺為仁壽縣境內唯一留存的斗拱建築,作為四川境內明代建築範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3-4] 

仁壽甘泉寺文物保護

2007年,仁壽甘泉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3年3月5日,仁壽甘泉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仁壽甘泉寺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仁壽甘泉寺位於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禾家鎮楠林村八組。
  • 交通指引
仁壽縣人民政府距離仁壽甘泉寺42千米,駕車約58分鐘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