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京族語言

鎖定
京語是京族人的主要交際工具。與越南語基本相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未定語支。
中文名
京族語言
主    體
京族
相似語言
越南語言
音    節
聲母28個,韻母104個

目錄

京族語言內容

京語是京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與越南語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漢語藉詞,在語音和語法方面也小有差異。 京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集中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鎮海邊的巫頭、澫尾(萬尾)、萬西、萬東、山心、貴明六個村內。這幾個漁村原來是號稱「京族三島」的三個小島,1970年代因圍海造田,巫頭、萬尾形成了一個大半島。半島上京族與漢族雜居,而山心島居民全為京族。這三島在中國明清時期是阮朝越南的飛地,1885年,大清國政府與法蘭西共和國政府簽訂《中法和約》時,劃歸中國所有。因與越南的文化隔離時間不長,另民國時期與改革開放後邊境常有商貿往來,所以如今中國境內的京語與越南的越南語北方話差異不大,不影響互相對話交流 [1-2] 
京族沒有本民族通行的文字,其所遺存的一種土俗字——“喃字”,是15世紀之後,越南文人根據民族語言(越語),借用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創制而成的。它既用漢字表音,也用漢字表義,如“三”字寫作“巴三”,“五”字寫作“南五”,左邊表音,右邊表義。喃字,意即吟唱的文字,多為民間所用。這種土俗字在京族民間,僅為歌師、法師等少數人所掌握,用以傳抄歌本、宗教經書、族譜鄉規等,通常是夾雜着漢字使用。由於其結構複雜,筆畫過繁,表音又往往不夠準確貼切,因而難以為廣大羣眾所接受,沒有能夠全面推行和規範化。隨着京漢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漢字早已成為京族人民日常記事以及交際的主要工具。
在語音方面,它以音節為語言的自然單位,每個單節都由聲、韻、調組成,並且都有一定的意義;聲母28個,韻母104個,元音分長元音和短元音,韻尾有鼻音和塞音,聲調有舒聲調和促聲調。在詞彙方面,有單純詞和合成詞,絕大多數固有的單純詞都是單音詞,合成詞主要依靠詞和詞之間的意義和語法關係來構成;有一定數量的虛詞,虛詞的使用和語序一樣,在句子中起重要作用;還有很多的量詞,量詞有表示數量和區分事物類別的作用。在語法方面,其基本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而以名詞為中心的修飾詞組,除數詞和量詞外,其餘修飾成分都放在中心詞後面。

京族語言發展歷史

京族自遷入我國沿海地區以後,特別是近百年來,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京族人民使用的語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主要表現在:京語裏吸收了大量的漢語藉詞,這些漢語藉詞很大一部分是粵方言(京語的28個聲母中,有4個是專用以拼讀漢語粵方言藉詞的);京族人絕大多數都能流利地使用漢語粵方言,有相當的部分還能講漢語普通話。當然,各地和各年齡段的京族人,其掌握京、漢語言並用以交際的情況尚有所不同。一般來説,60歲以上的老人仍以講京語為主;40歲到60歲的人兼通京、漢兩種語言,但運用漢語不如京語熟練;20歲至40歲的人兼通京、漢兩種語言,其中有不少的人還會講漢語普通話;10歲至20歲在校學習的青少年,在家以講京語為主,在校則以講漢語為主;10歲以下的兒童在家主要講京語,能聽懂漢語一些生活用語,讀小學以後,逐步學會漢語。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京語的變異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2[引用日期2014-04-21]
  • 2.    京族簡介  .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2007-10-04[引用日期201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