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個廟石窟

鎖定
五個廟石窟,位於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西北20千米黨河水沖刷形成的高約30米的砂崖上,最早的石窟建於北朝晚期。 [1] 
五個廟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區(今瓜州、敦煌地區)以敦煌莫高窟為中心的外圍中、小石窟之一,現存洞窟19個,唯有中間5窟可以登臨。現存有壁畫的洞窟共6個,其中位於西區4個,東區2個。石窟內共有36處壁畫,內容主要是經變畫,另有尊像畫、曼荼羅、裝飾圖案以及世俗人物像等。五個廟石窟壁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硬筆繪畫藝術史的空白,是研究西夏時期該地區歷史文化、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例證。五個廟石窟壁畫豐富了敦煌石窟藝術的內容,也是研究河西地區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1] 
2013年5月3日,五個廟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五個廟石窟
地理位置
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西北20千米
所處時代
南北朝、五代、宋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開放時間
全天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1603-4-106 [5] 

五個廟石窟歷史沿革

北朝晚期,五個廟石窟始建。 [1] 
五代時期,重修過第4窟的甬道和前室。 [1] 
西夏時期,曾進行過較大規模的重修。 [1] 

五個廟石窟遺址特點

五個廟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區(今瓜州、敦煌地區)以敦煌莫高窟為中心的外圍中、小石窟之一。現存洞窟19個,唯有中間5窟可以登臨。現存有壁畫的洞窟共6個,其中位於西區4個,東區2個。其中1個已在早年被毀。在與五個廟石窟相對的黨河東岸,存殘窟4個。溯黨河而上5千米處存殘窟1個,皆無畫。 [1]  [3]  [4] 
石窟內共有36處壁畫,內容主要是經變畫,另有尊像畫、曼荼羅、裝飾圖案以及世俗人物像等,第1窟為中心柱窟,窟內現存有釋迦牟尼八相變、文殊經變、普賢經變、水月觀音經變、金剛界曼荼羅、千手千眼觀音經變、熾盛光佛曼荼羅、涅槃經變等壁畫。壁畫大多保存完好,顏色鮮豔。第3、4窟均為佛殿窟,第3窟內存有維摩詰經變和勞度叉鬥聖變,第4窟內存有釋迦牟尼説法圖、文殊經變和普賢經變。壁畫十分珍貴,尤其是西夏時期用葦筆或竹筆繪製的壁畫,多見於密教題材。 [1]  [3]  [4] 

五個廟石窟文物遺存

五個廟石窟的文物遺存
窟名
時代
形制及內容
第1窟
北周(西夏重修,表層壁畫屬西夏)
平頂,有中心塔柱。主室東南、西、北壁寬為3.7、4.3、4.0、4.6米,窟高2.5米。中心塔柱東、南、西、北向面寬2.3、2.1、1.9、2.3米,其中東、南、西向面各開一龕。南向面龕距地1.1米,龕高0.7米、寬0.7米、深0.35米,東向面和西向面龕均距地1.0米,龕高0.8米、寬0.7米、深0.35米。窟頂繪脊枋卷草(類莫高窟309窟人字披圖案)。中心塔柱南向面龕內繪一佛二菩薩,受代塑像一身。龕外繪塔形龕楣,龕楣上方兩角繪魔鬼數身(與龕內塑像合為降魔變,原塑像失)。東西兩側為八塔變(與榆林窟第3窟八塔變相似)。中心塔柱東、西向面龕內各繪一佛二菩薩,龕外繪千佛(各存17身)。北向面繪立佛一鋪,下殘(類莫高窟第98、61窟背屏背面佛教史蹟畫)。東壁北起繪曼陀羅、熾盛光佛經變(有二十八宿諸神、黃道十二宮)、水月觀音各一鋪,水月觀音底層露出北周壁畫。南壁門上繪一趺坐佛二供養人(一男一女)二脅侍高僧及二侍童,門東繪文殊變(背景為五台山,山中有“佛手化現”、“佛頭化現”等情節),門西繪普賢變(背景為峨嵋山)。西壁北起繪曼陀羅、彌勒經變、水月觀音各一鋪,彌勒經變上方兩角繪樹上生衣、一種七收、老人詣墓等情節。北壁正中繪涅槃經變,東側繪八臂觀音,西側繪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立像(共30臂,十一面自上而下呈3、5、3排列)。
第2窟
北周
人字披頂,北壁開一龕。東西長4.0米,南北長(進深)4.4米,窟高3.5米。龕高2.0、寬1.4、深0.5米。人字披兩披脊枋忍冬卷草紋。北壁龕內浮塑背光,龕外浮塑龕楣、龕柱(毀)、龕梁(毀),龕楣繪忍冬紋。東壁下方繪女供養人一列(存6身,模糊,所繪時代不詳)。
第3窟
北周(西夏重修,表層壁畫屬西夏)
人字披頂,北壁前設一馬蹄形佛壇(塑像已失)。東西長3.6米,南北長(進深)4.1米,窟高3.4米。
前室東、北壁殘存北周壁畫,東壁(今通道上方)可辨出天王二身。主室窟頂人字披南披繪藥師經變一鋪,北披繪彌勒經變一鋪。北壁正中繪佛光,兩側共繪四弟子二脅侍菩薩二供養菩薩、天龍八部(八身)。東壁繪維摩詰經變一鋪。
第4窟
北周(五代、西夏重修,主室表層壁畫屬西夏)
人字披頂,北壁開一龕。東西長4.0米,南北長(進深)4.4米。龕高1.9、寬1.2、深0.6米,龕內有一長方形佛座,高0.15、長0.7、寬0.57米,甬道西壁存五代時期繪男供養人一身,東壁存供養人一身(模糊)。主室北壁北周浮塑龕梁、龕楣、束帛龕柱。龕內東、西壁各存西夏繪千佛二身,龕外東、西側西夏各繪説法圖一鋪。東壁北起繪淨土變、文殊變各一鋪。南壁門上毀,門東、門西各繪水月觀單一鋪(下方兩角均有僧人禮拜、置行囊於地的畫面)。西壁北起繪淨土變、普賢變各一鋪。
第5窟
北周(宋重修,表層壁畫屬宋代)
前部毀,後部平頂,有中心塔柱。北壁東西長5.5米,中心塔柱北向面東西寬2.4米,西、北向面各殘存一圓券龕,其中北向面龕高0.9米、寬0.7米、深0.1米。中心塔柱後部窟頂存宋畫團花。東、西、北壁和中心塔柱有宋代壁畫殘痕,北壁東端宋壁畫下露出北周畫飛天三身、天宮欄牆一段。
第6窟
北周(宋重修,表層壁畫屬宋)
前部毀,後部平頂,有中心塔柱,中心塔柱開龕情況不明。主室北壁東西長4.2米。中心塔柱後部窟頂存宋畫團花。東、西北壁和中心塔柱有宋壁畫殘痕。
表格內容參考資料來源 [2] 

五個廟石窟歷史文化

五個廟石窟名稱由來

蒙古族稱石窟為“廟”,“五個廟”即五個石窟,五個廟石窟由此得名。 [1] 

五個廟石窟學術研究

1986年,張寶璽在《敦煌學輯刊》發表《五個廟石窟壁畫內容》,對五個廟石窟的地理位置、現存狀況、開創時代做了説明和論述,並對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從形制、測量、繪圖、內容等進行了考古報告式的公佈,其開啓研究意義重大。 [3] 
1994年,《敦煌研究》第1期同時發表了趙聲良的《清新雋永恬淡細膩——肅北五個廟石窟藝術》和王惠民的《肅北五個廟石窟內容總錄》各文。趙從“經變畫”“尊像畫”“世俗人物”等方面對五個廟石窟內容進行了詳細描述。王的《肅北五個廟石窟內容總錄》按洞窟編號由形制到內容進行了説明,特別是在形制與測量上有精確的記錄。 [3] 
199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石窟總錄》中,王惠民整理發表了《肅北五個廟石窟內容總錄》,對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第5窟、第6窟中的內容進行了説明,特別是對石窟所存壁畫較多的第1窟、第3窟、第4窟作了對應的文字較豐的細緻描述。 [3] 
2002年,鄭秀文所著《中國石窟圖文志》對五個廟石窟的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進行了説明。 [3] 
2016年,張寶璽編著出版《河西北朝石窟》,在第二章第十一節以“肅北五個廟石窟”為題,從方位、修建時代、洞窟形制、造像與壁畫內容、題記等方面對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第5窟、第6窟再一次進行了詳細的記述。 [3] 

五個廟石窟研究價值

五個廟石窟採集的壁畫標本 五個廟石窟採集的壁畫標本
五個廟石窟壁畫的發現填補了中國硬筆繪畫藝術史的空白,是研究西夏時期該地區歷史文化、佛教藝術的重要實物例證。五個廟石窟壁畫豐富了敦煌石窟藝術的內容,也是研究河西地區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1] 
五個廟石窟中出現最重要的樂器是銅角。現存三個有壁畫的洞窟中,其中兩個洞窟皆出現有銅角。五個廟石窟中的銅角對11世紀到13世紀中國銅角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研究角樂器的早期形制、演變類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3] 
五個廟石窟是敦煌石窟羣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西夏壁畫具有重要的歷史與藝術價值,有助於對河西走廊地區西夏曆史與藝術的研究,五個廟石窟中的壁畫圖像豐富了敦煌石窟的內容。 [3] 

五個廟石窟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五個廟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五個廟石窟旅遊信息

五個廟石窟地理位置

五個廟石窟位於甘肅省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西北20千米黨河水沖刷形成的高約30米的砂崖上。 [1] 

五個廟石窟交通信息

自駕:從酒泉市區出發,先通過肅州路,再到連霍高速,然後到柳格高速,然後到S12,再經過肅沙公路,最後通過S302到達五個廟石窟。

五個廟石窟開放時間

全天。
參考資料
  • 1.    “肅北,肅北”系列編委會編編. 文化肅北[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2020.08
  • 2.    王惠民.肅北五個廟石窟內容總錄[J].敦煌研究, 1994(1):3.DOI:CNKI:SUN:DHYJ.0.1994-01-020.
  • 3.    劉文榮.五個廟石窟音樂內容綜述——兼及西夏銅角類樂器的考察[J].西夏學,2019(2):115-123.
  • 4.    酒泉文史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酒泉市委員會.2017-08-23[引用日期2024-02-19]
  • 5.    國務院核定公佈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文物局.2013-05-03[引用日期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