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也談藝術家的文化修養

鎖定
《也談藝術家的文化修養》是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曾發表於《中國文化報》 [1]  ,並被人民網 [2]  、光明網 [3]  、中國社會科學網 [4]  等諸多媒體紛紛轉載,影響頗大。
作品名稱
也談藝術家的文化修養
作    者
王進玉
創作年代
當代
作品出處
中國文化報 [1] 

也談藝術家的文化修養作品原文

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綜合的概念,它幾乎包括了宗教、道德、藝術、科學、教育等各個方面,很難用三兩句話或一兩篇文章就能講清楚。
藝術家缺少文化,近年來一直為外界所批評、指責,這也的確是當前藝術界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很多藝術家確實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注重自身文化修養的提升。但實話實説,很多批評、指責的人,也沒有把究竟什麼才是藝術家真正應該具備的文化這一問題講清楚、説明白。總認為所謂藝術家的文化無外乎就是要讀很多書,要博學,要懂文史經哲之類,或者要會寫詩作文等等。包括筆者自己,之前也是這麼認為,但後來發現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也會誤導很多人。其實藝術家的文化絕不是多讀幾本書、能寫幾首詩幾篇文章那麼簡單,否則,所有的學者、詩人、作家就都可以成為藝術家了。
而縱觀中外藝術史會發現,那些名垂青史的藝術家,並非全都飽讀詩書、學富五車。當然,也確實有一類藝術家具有紮實的學問、深厚的學養。但也必須承認,的確存在天才,天生就是做藝術家的料兒,天生就有着極好的稟賦、才情,這是後天再如何努力、如何具有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認為的“文化”也比不了的,如畫家王希孟、仇英、達·芬奇、畢加索,音樂家莫扎特、貝多芬,戲劇家莎士比亞、田漢,喜劇演員卓別林、威廉姆斯,鋼琴家埃克諾默等。因此有人講,藝術是天才的職業,不是沒有道理,但不能説這些天才就沒有文化。
如此説只是想説明,藝術家的文化並非如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那不過是廣義的文化概念。對於從事任何行業的羣體,這種廣義上的文化修養都是需要的,並非只在藝術領域和藝術家身上才必需。當然也不可否認,多讀書對於藝術家來講肯定是必要的,也是提升文藝修養的重要途徑。能寫詩作文,也是最好不過的,對提升藝術家的綜合素質也大有裨益。
但如果真正從藝術專業的角度來講,藝術家的文化其實還不完全如此,而應該是他在整個從藝的歷程中,於藝術創作的技法裏所表現出的思想、情感、審美、格調,以及他的宇宙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等。也就是説,作為藝術家,你對自然、對世界、對人生,以及對藝術,包括對藝術本體創作等是如何理解的,理解的程度是膚淺還是深刻,能否通過你的思考和實際的藝術行為及專業的作品來很好地傳遞給外界,並影響到社會和他人,而這些才真正是藝術家文化主體的表現。
因此,作為藝術家,除了要在創作的技法技巧等藝術本體上多下功夫外,還需要加強和培養自己的認知力與價值觀,讓生命、思想和精神等變得更加充盈,更加有厚度、深度與內涵,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會不知不覺間為自己的藝術創作增添着無形的“砝碼”。這個砝碼,主要指的是單靠技術訓練所無法完全取得的一些東西,諸如作品的格調、韻味、神采、風骨、境界等。而這些也恰恰最能反映和體現一個人的內在氣質與藝術修養,也往往決定了其創作所最終能夠達到的水平和高度。
所以説,藝術家的文化,其實是藝術家及其作品由內而外所散發出的一種氣質,所傳達給外界的一種感覺和信息。從氣質、感覺與信息中,能夠看出藝術家的格調、品味,看出其對自然、世界、人生的觀點和態度,這些才真正是藝術家文化素養的表現,而非數量上具體讀了多少書,寫了多少詩或文章。
現實中也的確有很多學富五車、博學多識的人,卻依然成不了藝術家,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廣義上的文化,與真正藝術專業上所強調的文化不是一個概念。雖然之間有關係,但並不存在直接或必然的因果關係,因此,籠統地混為一談不能解決“藝術家缺少文化”的根本問題。 [1] 

也談藝術家的文化修養作者介紹

王進玉,知名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