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九連城城址

鎖定
九連城城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西部的九連城鄉北3公里,城池佔地面積70萬平方米,城牆基寬20多米,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樓和城台殘墩28個,每隔百米左右有1個,從每個角度看都有9個,故名為九連城,曾是金代塞外三重鎮之一 [1]  ,是“幕府”文化遺存 [2] 
2006年5月25日,九連城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九連城城址
地理位置
河北省張家口市沽源縣西部的九連城鄉北3公里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氣候
佔地面積
70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Ⅰ-17
時    代
金至元

九連城城址歷史沿革

金代,昌州(九連城城址)始建,是金代塞外三重鎮之一 [4] 
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因昌州淖盛產硝鹽,在這裏專設西京鹽司;又因水草豐富,張庫大道經過此地 [5] 
元廷佑六年(1319年),昌州改為寶昌州,也是元代兩都巡行驛道上的重要驛站 [4]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起義軍劉福通部將關鐸潘誠出師山西,克大同、興和塞外諸郡,攻克上都,火焚宮殿,寶昌州可能毀於該戰役(九連城城址有大火焚燒的痕跡) [6] 
明清時期,九連城城址成為蒙古人的遊牧區 [7] 
2016年秋,沽源縣文化旅遊廣電新聞出版局委託省文物保護中心考古隊在對九連城城址進行考古勘探 [8] 
九連城城址 九連城城址

九連城城址遺址特點

九連城城址呈方形,南北長930米,東西長760米,圍牆是土質結構 [1]  ,城池佔地面積70萬平方米,城牆基寬20多米,每個城牆上都有敵樓,闢東、西、南三門,門寬13米,有郭。城垣四周及城角共有角樓和城台殘墩28個,每隔百米左右有1個。從每個角度看都有9個,故名為九連城 [7] 
九連城城址 九連城城址

九連城城址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2張)
2016年秋,九連城城址南側發現古代窯址一處,是一處並排兩座燒製陶器的古代窯址,除窯體上部坍塌外,地表以下部分保存完好,分別由操作間、火門、火膛、窯牀、煙道組成,窯址中出土了部分泥質灰陶片和燒製的等腰疊壓三角形陶支塹等,這是一處窯址密集、規模較大的古代製陶作坊,大約面積200米×300米,窯址約30座以上,為半地六式窯爐 [9] 
在九連城遺址散佈有各種灰瓦、白釉黑邊陶瓷以及蘭花、兔毫、流彩等各式各樣的細瓷殘片,這些瓷片都出自宋代定、鈞等名窯,在此地出土的大量古幣中,祥符、景德、頤寧、至和等北宋錢最多,還有幾枚遼代的太平通寶。有一枚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在代州以工部郎中張大節、吏部員外郎麻圭監鑄的大定通寶,背面有“酉”字 [4] 

九連城城址研究價值

九連城城址南側古代窯址歷史年代為金元時期,是一處新發現未登記在冊的古代文物遺址,也是沽源縣首次發現的古代窯址,填補了沽源縣不可移動文物的空白 [8] 

九連城城址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保護措施
1982年7月23日,九連城城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河北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0] 
2006年5月25日,九連城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2年,沽源縣人民政府對九連城城址在城牆內外設立保護範圍和一些保護設施,保護範圍:以城牆基外緣為基線,向東、南、西、北各外擴40米(面積0.768平方千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邊線為基線,東、南、西、北各外擴40米,東至東路東草灘,南、西、北均至農田;保護措施:主要是種草種樹,恢復他的歷史原貌,防止人為以及自然災害的進一步的侵蝕,成立了業餘的保護隊伍,24小時對九連城遺址進行看護和保護 [1] 

九連城城址歷史文化

九連城城址
九連城城址(3張)
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寶昌城在興和西北。金置昌州,尋改為建昌縣,屬桓州。明昌七年,復置昌州,屬德興府。元曰寶昌州,屬隆興路。明初廢。又寶山廢縣,在城南,地名狗濼。金明昌中置縣,屬昌州。元廢 [11]  。”元朝史料記載,當年九連城方圓百里,住家100多户 [7] 

九連城城址旅遊信息

交通線路
張家口市——西環路——錫海線——張家口北立交橋——張石高速——金農西大街——九鄧線——九連城城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