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

鎖定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在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同時,財政人民委員部是中央政府最早設立的九部一局之一。開始,財政部在瑞金葉坪村謝氏宗祠內辦公,只有一間約10平方米的小木板層,由鄧子恢任第一任財政部長,工作人員只有3-5人,無內設機構。
中文名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財政人民委員部舊址
地理位置
沙洲壩新屋家村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    身
楊氏兆落太祠
由於蘇區的不斷擴大,工作任務、職能的不斷拓展,臨時中央政府於1933年4月遷到少洲壩,財政部也隨之遷到沙洲壩新屋家村的楊氏兆落太祠。此時的財政部職能已初步健全,管理趨於正常。根據1933年臨時中央政府通過的《中央政府財政人民委員部暫行組織綱要》,財政部內設:沒收委員會、徵發局、税務局、公債局、國有財產管理局、秘書局、預算局等8個機構,同時還辦了一個印刷廠,並在財政部左側20米處的國家銀行(毛澤民任行長、隸屬於財政部)內設立總金庫,財政部是當時中央各部中最大的一個。工作人員也於1934年發展到40餘人,但到長征時,人員調減到20-30人。同時,在各省、縣、市、區相應設立財政部,行政上隸屬於上級財政部,同時受同級蘇維埃政權指導,從而在中央蘇區形成較為完善的財政系統。
由於當時殘酷的戰爭環境,籌集戰爭經費、保障紅軍各項供給及蘇維埃政府各項費用供給成為紅色財政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職能。當時,戰爭經費主要靠打土豪籌款及沒收地方浮財、戰爭繳獲來籌集。財政部統一了税則,取消了國民黨的各種苛捐雜税,代之以統一累進税制。當時主要徵收農業税、山林税、工商統一税等,發行公債也是重要手段。第四次反“圍剿”時,財政部向蘇區工農羣眾募集“革命戰爭短期公債”30萬;第二次“革命公債”於1932年11月1日開始分期發行,至12月1日共發行128萬元,同時發行經濟建設公債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