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謀而同

鎖定
不謀而同,漢語詞語,拼音:bù móu ér tóng,解釋為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出自《敬亭先生續集·朝天錄》。 [1] 
中文名
不謀而同
拼    音
bù móu ér tóng
近義詞
不謀而合 [3] 
反義詞
眾説紛紜 [3] 
解    釋
事先沒商量過,行動完全一致

目錄

不謀而同釋義

謀:商量;同:相同。事先沒有商量過,意見或行動卻完全一致。 [3] 

不謀而同出處

《三國志·魏書·張既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諸將不謀而同,似有天數。” [2] 

不謀而同例句

唐 韓愈《請上尊號表》:“考其所陳,中於義理,天人合願,不謀而同。” [4] 
宋 蘇軾 《居士集敍》:“士無賢不肖,不謀而同曰: 歐陽子 今之 韓愈 也。”
《元史·世祖紀一》:“左右萬里,名王巨臣,不召而來者有之,不謀而同者皆是。” [5] 
明 朝鮮李民宬《敬亭先生續集·朝天錄》:“軍門袁可立)曰 : ‘(三月)十三日動兵雲是耶,抑舊君自退耶?’ 答曰:‘其失德,詳在申文中,老爺見之則可以詳悉矣。一國大小臣民,不謀而同,推戴新君。昭敬王妃令權署國事,天命人歸,從容正位,豈有動兵之事乎?’”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一節:“或訓鬢髮,或訓頭飾,幹寶更以為馬髴,與我所想象的,正不謀而同。” [4] 

不謀而同用法

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想法、行動一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