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喪匕鬯

鎖定
不喪匕鬯,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sàng bǐ chàng,意思是形容軍紀嚴明,百姓安堵,不廢宗廟祭祀,出自《易·震》。
中文名
不喪匕鬯
拼    音
bù sàng bǐ chàng
出    自
《易·震》
注    音
ㄅㄨˋ ㄙㄤˋ ㄅㄧˇ ㄔㄤˋ

目錄

不喪匕鬯釋義

形容軍紀嚴明,百姓安堵,不廢宗廟祭祀。

不喪匕鬯出處

《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 孫星衍 集解引 鄭玄 曰:“雷發聲,聞於百里,古者諸侯之象。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國內,則守其宗廟社稷,為之祭主,不亡匕與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廟用物,借指宗廟祭祀。後以“不喪匕鬯”形容軍紀嚴明,百姓安堵,不廢宗廟祭祀。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南北議和·蔡專使元培代表佈告全國文》:“ 袁公 之威望,與其舊部將士之忠義,方 清 攝政王解職,及 清 帝退位,至危逼之時期,尚能鎮攝全京,不喪匕鬯;至於今日,復何疑慮!”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