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召寨遺址

鎖定
不召寨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坡頭鄉不召寨新村南側,距縣城7.5千米,面積約2.16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遺址。 [1] 
不召寨遺址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灰層和灰坑較多,厚度2~3米,採集的標本有石斧、石錛、三稜石鏃等石器,以及光面黑陶、壓印方格紋、藍紋陶等陶器,與仰韶村遺址第三期、第四期文化出土的器物基本相同或相似。遺址發現較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深入研究廟底溝二期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以及周鄰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有着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 [1] 
2013年5月,不召寨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不召寨遺址
地理位置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坡頭鄉不召寨新村南側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佔地面積
約 416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275-1-275

不召寨遺址歷史沿革

1921年安特生考古照片 1921年安特生考古照片
民國十年(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發掘仰韶村遺址的同時,中國學者陳德廣發現了不召寨遺址。同年,安特生對不召寨遺址進行了試掘。 [1]  [4]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考古學家尹達先生首次指出仰韶村遺址中“含有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其本質各有不同,其時代或有先後”,“不召寨遺址是純粹的龍山文化遺存”。 [1]  [4] 
1951年、1964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先生、武漢大學考古學教授方酋生先生等分別於對不召寨遺址進行過深入調查,確定該遺址文化內涵屬龍山文化時期。 [1]  [4] 
不召寨遺址考古調查勘探正式啓動 不召寨遺址考古調查勘探正式啓動
2022年4月26日,澠池縣不召寨遺址考古調查勘探正式啓動。挖掘目標是瞭解遺址範圍、分佈、地層堆積等情況。 [3] 

不召寨遺址遺址特點

不召寨遺址 不召寨遺址
不召寨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也是東漢時期周黨的隱居處。遺址南臨東河,北高南低,總面積約4.16萬平方米。中部被一條無名溝分割為東、西兩區。東區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西區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2.16萬平方米。東區寨西和寨北的斷壁上暴露的灰坑和灰層最豐富,灰坑皆為袋狀,深度2~3米,陶器以灰陶、黑陶為主,屬龍山文化遺存。 [4] 

不召寨遺址文物遺存

考古調查勘探正式啓動出土石斧 考古調查勘探正式啓動出土石斧
不召寨遺址出土的器物種類較多,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還有石環、陶環等裝飾品。陶器以黑陶、灰陶為主,其紋飾以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為特徵。石器多為通體磨光,有石斧、石錛、三稜石鏃等。 [1]  [5] 

不召寨遺址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周黨,字伯況,太原廣武(今山西代縣)人。周黨家境殷實。他自小失去雙親,為一宗親所養。成年後,重義輕財,遣散奴婢,分盡家產,隻身前往長安遊學。數年後,返回故鄉,束身修志。 [4] 
名稱由來
新朝初始元年(8年),王莽篡權,天下大亂,盜賊四起,附近州縣俱遭劫掠。周黨為避王莽叛亂,攜家帶口,來到澠池縣隱居。東漢建立後,漢光武帝劉秀徵周黨為議郎。不久,周黨因病要求辭官。獲准後,他攜妻隱居河南澠池回溪之畔。幾年後,漢光武帝派尚書召他還朝做官。使臣持重禮前來,並選一交通便利之處鄭重宴請。據説,周黨見使臣時,故意身穿粗布短衣,頭髮蓬亂並沾滿穀糠,以絕朝廷徵召。最後,在使臣一再勸説下,被迫到洛陽。在接受皇帝召見時,他伏地不起,以著書養疾為名,堅辭高官。光武帝遂接受其請求。當時,朝中博士範升曾上書光武帝,以“大不敬”等罪名對周黨大加詆譭。但光武帝力排他議,下詔曰:“自古明王聖主必有不賓之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太原周黨不受朕祿亦各有其志焉。”並賜帛四十匹。自此,周黨索居澠池不召寨,著書耕作而終。周黨隱居之村莊,因其不受召封而得名“不召寨”。 [4] 

不召寨遺址研究價值

不召寨遺址 不召寨遺址
不召寨遺址發現較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中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深入研究廟底溝二期文化與河南龍山文化以及周鄰時期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 [1]  [5] 

不召寨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不召寨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不召寨遺址旅遊信息

不召寨遺址地理位置

不召寨遺址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坡頭鄉不召寨新村南側。

不召寨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不召寨遺址,路程約6.7千米,用時約1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