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上嶽古民居

鎖定
上嶽古民居位於廣東佛岡縣龍山鎮上嶽村,始建於南宋,盛於明清,距今已超過720年的歷史。2006年被評為“廣東最美麗鄉村示範點”,2008年列入廣東首批古村落,現正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標準規劃整治。有村民10000多人。佔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的古建築羣氣勢恢宏,保存相當完好。全村由十八“裏”組成,建築風格有着濃郁的嶺南風情,全村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其建築風格皆是青磚到頂、有圍牆,山牆是耳形,叫鍋耳樓,屋檐耳邊刻有各種圖案。村四面建有東樓、西樓、南樓、北樓。它擔負着監測和抵抗外來盜匪侵犯的任務。
中文名
上嶽古民居
位    置
廣東佛岡縣龍山鎮上嶽村
朝    代
南宋
榮    譽
“廣東最美麗鄉村示範點”

上嶽古民居基本介紹

上嶽古民居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上嶽古民居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民居 古民居
上嶽村的特色緣自於上嶽古民居。位於上嶽村委會橫圍片村,佔地面積約四萬五千平方米。該古民居建築風格屬於明清嶺南派,建築羣佈局清晰,嚴謹,錯落有致,氣勢恢宏,保存完好。整個古民居建築由十八“裏”組成,共有37幢108座古民居,每幢民居均雕樑畫棟,牆壁繪畫各具特色。建築物均青磚到頂,山牆為耳形,屋檐耳邊刻有各種圖案。從遠處望,可以看見五六十個鍋耳式防火牆和硬山頂整齊排列,十分壯觀。

上嶽古民居古村歷史

民安上嶽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這裏的傳統民居保存得相當完整。整個村落大約長200米,縱深50米。這個小村落聚居着朱姓宗族10000多人。從他們的族譜可以看出,這個家族的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將朱文煥(朱熹第6代孫),至今已傳到第32代。這個家族在南宋末年跟隨宋恭帝南逃,兵亂之中選擇了這個寧靜偏僻的地方安居到今日。
根據《廣東通志》和《清遠縣誌》記載,帝祥興年間(1278年),朱文煥抗擊元兵於北江,孤軍固守於清遠、英德交界處的舊橫石,雖然身負重傷,仍然擊鼓指揮抗敵,鏖戰2天2夜,最後壯烈殉國。其後人避亂於廣州,經100多年後,朱文煥第六代孫子英公遷徙到上嶽村繁衍生息。至今已經有32代10000多人。

上嶽古民居歷史座標

上嶽村以背靠嶽山而得名,是佛岡縣龍山鎮下轄的行政村,村內有上嶽古圍村,為全省保存較好的清代鍋耳樓古建築羣。上嶽古圍村始建於元末明初,鼎盛於清代,是南宋抗元名將朱文煥後裔的居住地。
上嶽古圍村背山面水,外有青山環繞,內按風水佈局建設,體現生態和諧的特點。現保留的古民居共37幢108座,以“裏”為居住單元的結構佈局,全村有十八個裏,十八口水塘分佈各里。村內建築多數為磚木結構,屋頂以硬山式為主,覆灰瓦,清一色青磚砌的清水牆和鍋耳牆,俗稱“鍋耳樓”。每座建築都有兩個天井,房間設有窗户,以助通風和採光。民居整體佈局規範、整齊、統一,有典型的屋院建築特色,建築工藝別緻。
2008年10月,上嶽古圍村被省文聯、省民協認定為廣東省首批古村落。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特色村”。2010年7月,被國家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省文物局評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上嶽古民居民風民俗

上嶽古民居 上嶽古民居
搶花炮
每逢正月十七,各個“裏”的村民門就要聚集在一起搶“花炮”。“花炮”編上編號,分為頭炮、二炮、24炮、尾炮,還有其他一些小炮。搶到頭炮後會帶來吉祥、興旺。
神工戲
每隔6年的秋收後,上嶽村的村民們要請戲班來唱戲,稱為“神工戲”。有慶祝豐收,感謝神靈,祈禱來年再獲豐收的寓意,同時村民們還實行齋戒,舉辦賑濟貧窮的活動。
祭井神
上嶽村至今還保留着祭井文化,每逢節氣祭日時,上嶽村的村民們都要到井邊拜祭井神。為了祭祀方便,村民還在井旁設立神龕。這種祭井文化在全國已經十分罕見。
上中下歸仁裏
上嶽村主要有十八里(注: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其中相連在一起的上歸仁裏、中歸仁裏、下歸仁裏是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羣,一個裏有一個門樓,門樓的門匾乍看沒什麼特別,細看就令人嘖嘖稱奇了,首個是“歸”,第二、第三個“歸”字分別少了一橫、一撇。聽村民的介紹,三個歸仁里約建於乾隆年間,由於建造時間不一,古人想出這個法子來區分。
房屋山牆則是有名的鍋耳牆。因其形狀與菜鍋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時代,鍋耳牆並非由百姓隨意建造,擁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資格。官位大小決定鍋耳的高低,有的鍋耳牆在額角上雕龍畫鳳,可見屋主當年的地位顯赫。民間還流傳一種説法:修鍋耳牆可以保佑子孫當官,藴涵富貴吉祥豐衣足食。鍋耳牆後又稱為“鰲頭牆”,有“獨佔鰲頭”的寓意。
下歸仁裏的泗美樓,亦稱銀莊,是村裏最堅固的建築。外牆厚實,大門是與門廊齊高的鐵柵。若是遇到戰亂或盜匪,大門一關,誰也奈何不了。沿堂屋的木梯子上到二樓,牆上正面側面各兩個方孔,通過方孔能環視全村,既是觀察敵情的瞭望口,防禦外襲的射擊口,又能通風透氣。而銀莊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村中91歲的陳奶奶講,抗日戰爭期間,村民們因為擔心銀莊樓層太高成為日軍轟炸的目標,把頂層拆掉了。
百年不竭的古井
村裏的三口古井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井水至今源源不竭,清爽甘甜。這完全取決於古井上窄下寬的特殊結構,形如現代的燈泡。在南方炙熱的氣候下,這樣的結構使井水不易迅速蒸發,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百年前的村民竟有如此巧妙的創造力,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聽老人家講,他們平時洗衣做飯,沖涼泡茶全都用這古井打上來的水。多少年過去了,古村上下物是人非,但古井仍在,井水仍甜。從外地回來過節的上嶽村人,都會打一杯井水,一飲而盡,以解思鄉之情。

上嶽古民居遭遇毀壞

上嶽古民居損毀

2013年4月2日的一場12級強風裹挾冰雹席捲佛岡縣湯塘、龍山兩鎮,不少古樹都被拔根、吹倒,上嶽古民居也難倖免。
據該村初步統計,古建築羣共倒塌房屋5間,房頂“龍船脊”毀壞近30個,“鍋耳”毀壞40多個,瓦面毀壞不計其數,部分古建築雖未倒塌,但牆面已經傾斜,面臨倒塌的危險。整個古建築羣大部分房屋都受到損害。

上嶽古民居修繕

為了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2013年4月10日,縣文物管理部門已組織力量,投入災後自救工作。同時,規劃、住建等部門已介入古民居搶救加固維修保護工作。

上嶽古民居交通指南

距佛岡縣城16公里,有省道經過,交通方便。駕車從廣州市沿京珠告訴往北行到佛岡縣湯塘出入口轉上106國道,然後往廣州方向行駛至龍山鎮,再轉入縣道376線,前行15分鐘即到達古民居。廣州市為出發點,全程時間大約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