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苗

鎖定
三苗,與歡兜共工合稱為“四罪”。中國傳説中黃帝堯舜禹時代的古部落名 [1]  。三苗的活動範圍據《戰國策·魏策一》載:“昔三苗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2] 
遠古時期,荊楚地區的古代居民是苗蠻集團,又稱三苗或有苗。古三苗的年代,大致與堯、舜、禹相當,居地則大體在長江中游地區,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東以大別山脈為界鄰於東夷集團,北以外方、伏牛山脈鄰於華夏集團。三苗的區域大體與考古學上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分佈範圍相當,故一般認為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即是古三苗所創造的文化遺存。在古史傳説中,三苗與堯、舜、禹所領導的華夏集團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最後禹徵三苗,取得決定性勝利,三苗從此滅亡,不再見於文獻,其遺裔則在夏商時期發展成為南方的楚蠻族羣。 [3] 
中文名
三苗
別    名
有苗氏
四    罪
三苗、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

三苗華夏徵三苗

郭璞《山海經·海外南經》“三苗國”註記載:“昔以天下讓,三苗之君非之,帝殺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為三苗國。”《呂氏春秋·召類》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舜卻苗民,更易其俗。《淮南子·氾論訓》説:“舜執干鏚而服有苗。”
禹徵三苗”的戰爭,據《墨子·非攻下》記載:“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於是,“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同書《兼愛下》説:“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幹福祿,樂耳目也。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

三苗史記

南北方人羣、三苗與華夏等族羣基因形成與融合(來自中科院)
南北方人羣、三苗與華夏等族羣基因形成與融合(來自中科院)(2張)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中記載,“歡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洪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歡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

三苗傳説

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于丹水,打敗三苗。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了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從此三苗在歷史記載中消失。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

三苗神話傳説

傳説時期南方氏族部落集團。又稱“三苗”、“有苗”。其地點,有西北説,即甘肅一帶,有長江以南説。漢魏學者多言三苗是以蚩尤為君的九黎部落後裔。堯曾與三苗戰于丹水一帶,並將其部分人放逐於三危,禹征伐三苗,大敗苗師,三苗從此消失於歷史記載中。
六韜》説:“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説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有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後世的西南少數民族無關。

三苗考古發現

創造屈家嶺文化的先民是三苗人。三苗的活動範圍據《戰國策·魏策一》載:“昔三苗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屈家嶺文化主要由距今約5900-5100年的油子嶺文化發展而來,分佈範圍西至長江三峽,東至鄂東,北至河南伏牛山麓,南至湖南洞庭湖與江西鄱陽湖之間。屈家嶺文化孕育了距今約4500-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考古學界與民族學界一直把屈家嶺文化作為研究三苗部落集團及其文化來源的對象。 [2] 
有關三苗的來源,學術界一般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外來説:這一觀點認為三苗來自九黎。傳説蚩尤九黎部落集團在同炎黃華夏部落戰爭中遭到失敗之後,其中相當一部分部落成員向南退卻,在江淮、江漢和洞庭湖之間生息繁衍,與原來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新的部落集團,也形成了新的“三苗文化”。一種是土著説:這一觀點認為,三苗原來就是居住在江漢平原的土著居民,九黎並不是三苗的主源。不管怎麼説,這一族羣毫無疑問在屈家嶺文化涵蓋的這一片土地上穩定繁衍生息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史前農業定居社會一段文明的締造者。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