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線擬鱨

鎖定
三線擬鱨,學名:Pseudobagrus trilinaetus (Zhang,1979),鱨科擬鱨屬的初級性淡水魚類,是夜行性的。只分布在廣東東江流域和香港西貢,多棲息於在淡水沼澤和河溪。此魚在香港的分佈很細小,香港於1997年才在西貢的沼澤作首次記錄。只有一處地區的溪澗和沼澤可找到,被界定為"稀有"魚種。
拉丁學名
Pseudobagrus trilinaetus (Zhang,1979)
動物界
脊椎動物門
硬骨魚綱
鮎形目
鱨科
擬鱨屬
三線擬鱨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輻鰭亞綱
中文學名
三線擬鱨

三線擬鱨形態特徵

三線擬鱨 三線擬鱨
體延長,前部略粗,後部側扁;尾柄長略大於尾柄高。頭略大而縱扁,上枕骨棘被皮。眼小。前後鼻孔相隔較遠。須較長,頦須均短於頜須。上頜突出於下頜。上、下頜具絨毛細齒。齶骨齒左右各成一條齒帶。鰓膜不與鰓峽相連。背鰭骨質硬刺光滑。脂鰭長於臀鰭。胸鰭硬刺前緣光滑,後緣具細鋸齒。臀鰭條少於20。尾鰭略圓。生活時體黃褐色,體有暗色縱帶紋。在其上下方各有一條實線紋。
背鰭Ⅱ-7;臀鰭17一19;胸鰭Ⅰ-7;腹鰭6;尾鰭分枝鰭條15。鰓耙9-11。脊椎骨5+35-38。
體長為體高的3.2-5.2(平均4.6)倍,為頭長的3.2-4.0(3.5)倍,為前背長的2.5一2.8(2.6)倍。頭長為吻長的2.5-3.2(2.7)倍,為眼徑的5.3-7.2(6.4)倍,為眼間距的2.3-3.l(2.6)倍,為上頜須長的1.4-1.9(1.7)倍,為尾柄長的1.4-2.0(1.7)倍,為尾柄高的2.3一2.9(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4-1.7(1.5)倍。
小型鱨科魚類。體長形,略粗壯,後部側扁。頭略大而平扁,頭頂被厚皮;枕突埋於皮下,後端不近於背鰭前板。吻鈍圓。口亞下位,略是弧形。頜齒與齶齒均細尖,排列呈絨毛帶狀。眼小,側上位;眼間寬,略凸。須稍粗壯,鼻須可伸過眼後緣,上頜須幾達鰓孔。
背鰭位前,起點在體前部三分之一處略後;硬刺光滑。胸鰭硬刺較強,前緣略粗糙,後緣有鋸齒。脂鰭發達,較臀鰭為長。腹鰭可伸達臀鰭。尾鰭圓形。
體黃褐色。沿側線有一條由深黃色點組成的虛線紋,其上下各有一條黃色實線紋與之平行。項部有一深黃色鞍狀斑帶,體背在背鰭基前後各有一深黃色斑塊。各鰭微黃,背鰭有一深黃色斑塊。 [1] 

三線擬鱨生活習性

淡水生,多棲息於在淡水沼澤和河溪。 [2] 
肉食性,以水生昆蟲和小魚蝦為主。

三線擬鱨分佈範圍

分佈於珠江流域東江水系山區溪流中。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