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斑雙線鮃

鎖定
三斑雙線鮃(Grammatobothus polyophthalmus (Bleeker,1866))是鮃科雙線鮃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三斑雙線鮃
拉丁學名
Grammatobothus polyophthalmus (Bleeker,1866)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鮃科
雙線鮃屬

三斑雙線鮃形態特徵

背鰭79—84;臀鰭61—65;胸鰭(左)15—16,(右)12—13;腹鰭6;尾鰭17。側線鱗72—78;鰓耙5—6+8—9。椎骨10+28(依解剖)。
體長為體高1.6—1.8倍,為頭長3.6—3.9倍。頭長為吻長4.8—5.1倍,為眼徑3.4—3.6倍,為眼間隔17.5—28倍,為最長背鰭條0.9—1.0倍,為左胸鰭長(雌)1.3—1.5倍或(雄)0.4—0.6倍,為左腹鰭長1.8—2.2倍,為尾鰭長1.1—1.3倍。
體近長卵圓形,很側扁。尾柄很短。頭很短高,背緣在吻中部有一凹刻,在上眼前上方很圓凸。吻短,左前緣有一吻棘。兩眼位頭左側,上眼前緣稍後於下眼前緣。眼間隔窄凹溝狀,下眼前緣及上緣各有一眼棘。左鼻孔位下眼上緣前方附近,嗅小板對一短軸作輻狀排列。口斜,前位。上頜骨上緣有一突起,後端約達下眼前緣下方。下頜聯合下方有一小突起。兩頜小尖牙一行;下頜每側牙約20個。鰓孔上端略不達側線。鰓蓋膜互連。鰓峽深凹刻狀,後端位下眼中央下方。鰓耙寬短,有小刺突。生殖突位偏左側,白點狀,周緣灰暗。
頭體被小鱗,左側為弱櫛鱗,右側圓鱗,左側腹鰭及奇鰭亦有鱗,吻下部與口周無鱗。左右側線均發達,側中位,到胸鰭後上方呈圓弧狀,到頭部有一叉狀的顳上枝。
背鰭始於吻中部偏右側,有膜連右鼻孔上緣;前端有7—8鰭條突出較長,第4—5鰭條最長,其餘以中部稍後鰭條最長。臀鰭始於胸鰭基稍前下方,形似背鰭中後部。左胸鰭尖刀狀,側位而稍低,雄魚第2鰭條突出為長絲狀,雌魚正常;右胸鰭近圓形,較左胸鰭短。左腹鰭始於下眼下方,第4鰭條最長,約達第4臀鰭條基;右腹鰭始於第3—4左腹鰭條基稍右上方。尾鰭尖矛狀,中部12—13鰭條分枝。
頭體左側黃灰揭色;在側線直線部中央和前端上下各有一大於眼的眼狀褐斑,斑中央(約等瞳孔)黑色,斑周緣呈暗色環狀;頭體另有7—8縱行不大於瞳孔的黑褐色圓斑。上跟上方有橫黑斑;左側鰭淡黃灰色,胸鰭有4—5條橫帶狀黑紋,腹鰭有黑褐斑,尾鰭前半部中央有上下2灰褐斑,而後半部近黑褐色。體右側淡黃白色或乳白色,偶鰭白色微黃,奇鰭也較淡。
胃鈎狀。幽門盲囊粗大;前方左一個,右2個,後方一個。腸長稍短於體長,約有25個環彎。卵巢後端尖長,約達第14(左)或12(右)脈棘下端。體腔膜灰褐色。髓棘與脈棘四稜狀或末端略呈叉狀。尾下骨後端尚有分枝的骨縫。尾舌骨尖鈎狀;鈎內緣寬,上下緣弧狀薄板形;後端很鈍厚,側有縱突起。 [1] 

三斑雙線鮃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海南西側及南側海區
國外分佈:
西達印度,南達澳大利亞昆士蘭等。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