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鎖定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紀事賦物之詩。此詩寫作者全家艱難跋涉的情事,純以破體的筆墨寫險惡的境地和惡劣的心情。開頭六句記述夏日山行逃難中暴雨天氣,接着十四句寫山中洪水猛竄的景象,再接着十四句寫河水暴漲的情狀,然後六句表達避亂中又遭水患的感傷,最後六句悲嘆山林民眾遭受水災的苦難。全詩雕鎪刻深,仿象生動,顯示了杜甫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非凡本領。
作品名稱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作品別名
三川觀水漲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作品原文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
北上唯土山,連山走窮谷
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
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氣黃,羣流會空曲
清晨望高浪,忽謂陰崖踣
恐泥竄蛟龍,登危聚麋鹿
枯查卷拔樹,礧磈共充塞
聲吹鬼神下,勢閲人代速
不有萬穴歸,何以尊四瀆
及觀泉源漲,反懼江海覆
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禿
乘陵破山門,迴斡裂地軸
交洛赴洪河,及關豈信宿
應沈數州沒,如聽萬室哭
穢濁殊未清,風濤怒猶蓄
何時通舟車,陰氣不黲黷
浮生有蕩汩,吾道正羈束
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
雲雷此不已,艱險路更跼
普天無川梁,欲濟願水縮。
因悲中林士,未脱眾魚腹。
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 [1]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註釋譯文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詞句註釋

①三川:唐縣名,屬鄜州(今陝西省富縣),因華池水、黑水、洛水三水會同而得名,在今陝西省洛川縣西。
②華原:唐縣名,屬京兆府,在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③平陸:平原。
④窮:一作“彎”。
⑤火雲:夏季熾熱的赤雲。無時出:一作“出無時”。
⑥飛電:雷電。
⑦窮岫(xiù):荒山野嶺。
⑧行潦(lǎo):溝中的流水。豗(huī)蹙(cù):撞擊,水相擊貌。豗,一作“灰”。
⑨蓊( wěng)匌(gé):瀰漫,充塞。川氣黃:因洪水挾帶黃土,故黃。
⑩空曲:廣闊迴環。
⑪踣(bó):倒塌。指滑坡。
⑫泥(nì):滯、陷之意。
⑬登危:登高。
⑭枯查(chá):水中浮木。查,“楂”的本字,水中的浮木。
⑮礧(léi)磈(wěi):沙石,石塊。
⑯聲吹:水聲衝擊。鬼神下:猶鬼神泣。
⑰勢:水勢。人代速:忽移人世。
⑱四瀆(dú):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⑲江海覆:江海倒流。
⑳漂沙:水卷泥沙。坼(chè):裂開。岸去:一作“去岸”。
㉑漱:衝擊。
㉒乘陵:水勢上升。陵,一作“凌”。破山門:衝破阻擋。一説山門指寺廟。
㉓迴斡(wò):迴旋。裂:一作“倒”。裂地軸:言洪水沖刷切出深溝。地軸,古代傳説中大地的軸。
㉔交:匯入。洛:洛水,在今陝西省洛川縣。洪河:黃河。
㉕及:到。關:指潼關,在華山之東。信宿:連住兩夜,也表示兩夜。
㉖沒(mò):沉沒。
㉗萬室:萬家。
㉘穢濁:指洪水。
㉙蓄:一作“畜”。
㉚不:一作“亦”。黲(cǎn)黷(dú):混濁不清貌。
㉛浮生:人生。蕩汩(gǔ):起伏。
㉜羈束:困於旅途。
㉝人寰(huán):人世,人間。
㉞此:一作“屯”。
㉟跼(jú):窘迫。
㊱川梁:河上的橋。
㊲中林士:原指在野隱居的人。此借指山林中的人。
㊳鴻鵠(hú):鳥名,即天鵝。 [2]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白話譯文

我經過華原縣來到三川縣,眼前連一塊平坦的陸地也看不見。
北行唯見連綿的土山,在這荒僻的山谷裏一連走了好幾天。
盛夏的火雲不時湧現,閃電常常飛在眼前。
荒原的山中不停地下雨,山溝裏的流水濁浪相擊。
昏黃的水汽瀰漫山谷,眾水匯合奔騰迴環汪洋無際。
清晨眺望漲高的水浪,忽見一夜之間陰崖變低。
蛟龍擔心被泥水淤住而竄出水面,麋鹿登上高坡聚集在一起。
乾枯的木頭和拔起的樹木一同在水中翻滾,巨大的石塊堆在一處堵住了水口。
洪水憋得發出鬼哭神號的咆哮聲,水勢的變遷令人產生隔世之感。
由此我才懂得如果沒有千萬條泄洪的孔道,那江河淮濟絕不會被歷代人們所尊崇。
看到上游漲了這麼大的水,我真擔心是江海發生了倒湧。
洪水沖刷着岸邊的沙石,直到把曲岸衝崩。
洪水滌盪着山間溝壑,直到把松柏枝葉掃淨。
高漲的浪頭沖毀了山寺,迴旋的暗流摧折了地軸。
洪水匯合洛水奔赴黃河,用不了兩夜就會流到潼關。
它會把幾個州一同淹沒啊,我的耳旁依稀傳來萬家哭聲。
滿眼的濁流還遠未清除,而風濤依然繼續怒吼。
何時才能恢復正常的交通?何時才能使陰氣消除?
人生都有動盪不安的時候,如今我正走着艱難的道路。
側着腳走在光滑的石壁上,人間之大卻無容身之處。
雲雷仍在屯聚不止,前面的路會更加難走。
四野八荒既然沒有橋樑,想渡過這茫茫大水就只好盼望洪水退落。
我不禁為山林中的難民而悲傷,他們難以逃脱葬身魚腹的惡果。
我仰頭面向蒼天祈禱,如何讓他們騎上鴻鵠以躲過這場災禍?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夏。詩題下有注:“天寶十五載七月中避寇時作。”當時叛軍攻破潼關,白水受敵,杜甫攜家北逃,經華原縣、三川縣,直奔鄜州。經三川縣時遇山洪泛濫,人禍天災突如其來,在身心受到雙重威脅的境況下,杜甫創作了這首詩。 [2]  [3]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作品鑑賞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整體賞析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寫詩人全家人艱難跋涉的情事。詩中關於觀漲的所見所感大多與時世之憂有關。安祿山叛亂的終於爆發,對於事先並非毫無覺察的杜甫來説,仍然是一場心靈上的大地震。正當他聞警出逃、驚魂未定之際,恰巧又碰到這場特大洪水。這天災、人禍又都是那麼鋪天蓋地、來勢洶洶。他身心受到了雙重威脅和折磨,這不能不教他把二者有意無意地聯繫在一起。
此詩是純以破體的筆墨寫險惡的境地和惡劣的心情。詩人藉助於冷僻奇峭的文辭,組織種種雜亂無章的形象,便粗獷有力地顯出山洪漲勢的兇猛和遭淹面積的廣闊,並從而烘托出極端惶恐的情緒,勾起無比深廣的憂思。這顯示了詩人舉重若輕、似拙實巧的藝術表現才能。王嗣奭稱道此詩猶如畫馬之能畫骨,讚賞其摹寫深刻,出語驚人。歌德説:“我們德國美學家們大談題材本身有沒有詩意,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也許並非一派胡説,不過一般説來,只要詩人會利用,真實的題材沒有不可以入詩或非詩性的。”一千多年前杜甫的創作實踐,可以作為歌德此話的佐證。
這首詩不僅在用辭遣句上,甚至在構思和寫法上,都明顯地受到了賦,尤其是《海賦》《江賦》的影響。仇兆鰲《杜詩詳註》中引《海賦》四條、《江賦》二條、《魏都賦》《西征賦》《嘆逝賦》《風賦》《南都賦》《上林賦》《舞鶴賦》《太玄賦》各一條,分別為此詩中所用典故註明出處,這就充分顯示了這一點。而杜甫在賦法的運用上又有所發展。賦主鋪敍,“寫物圖貌,蔚以雕畫”(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人借鑑於賦的凝重雕畫筆觸以增強其風骨,又保持詩歌以比興抒情的特色,這樣,就產生了像《三川觀水漲二十韻》這種以“詩”為體以“賦”為用的新的詩歌構思和表現方式。所以王嗣奭説:“遵巖極取此詩,餘謂三川水漲,謂之賦可,謂之比亦可。”詩和賦的特色,這詩是兼而有之的。
從此詩可以看出,詩人善於捕捉並描狀優美清新的情境和細緻微妙的生活感受,且着意追求藝術表現上的創新。由此可見杜甫“熟精文選理”的過硬功夫,和他“轉益多師是汝師”,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非凡本領。 [3]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名家點評

明代王嗣奭《杜臆》:描寫水勢之橫,不減虎頭之畫。而“聲吹”“勢閲”二語,似不可解,而光景宛然,故前輩賞之,真驚人語也。
清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造物不足供其驅使,何等心力,何等腕力(“聲吹”四句下)!感時觸景,拉沓奔湊(“穢濁”句下)。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是紀事賦物之詩。起六,敍清來路,隨用反呼法。“自多”十二句,記山內水漲,前六統領,後六曲描。……“不有”四句,撤上提下。“漂沙”十二句,記原隰水漲。前四,刻劃由山及原;中四,形容山原瀰漫;後四,又是總束暗度。“浮生”至末十二句,乃觀漲之情,都從身世民生設想,而語語交映水漲:斯又正喻夾寫之法。雕鎪刻深,仿象生動,遂為昌黎《石鼎聯句》等詩及宋元以來體物律古之祖。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沈鬱頓挫,字字生造,無一浮響。集中此等自是少陵本色。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張雲:北方山川如此(“北上”二句下)。邵子湘雲:警絕,寫得駭人(“聲吹”二句下)。開筆,承上起下(“不有”二句下)。寓言,拯溺無人(“普天”句下)。以憫亂意作結,復有舉世淪胥之慨。 [4] 

三川觀水漲二十韻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3
  • 2.    韓成武 張志民.杜甫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8-129
  • 3.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46-250
  • 4.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942-943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