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營北嘴城址

鎖定
七營北嘴城址,又名他樓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七營鎮北嘴村 ,是宋朝至明朝時期的古遺址。 [4] 
七營北嘴城址修築在高平川北端最窄處,東西兩山卯相距7裏,清水河從東山卯跟流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均為平川,唯有南面臨清水河。城址由內外城構成。外城設有南北門,北門位於東北角,有甕城,南門無甕城。內城同樣設有南北二門,南門及甕城比較清晰,北門僅存殘跡,明代修築外城時北門設東南角,原北門廢棄。外城四面修築有護城河壕溝,存西南北三面。內城東城牆外遺存有護城壕,現成為耕地,農民為了耕種沿內城東城牆,南北走向修建灌溉渠一條,貫穿至外城南城牆。外城東南角修築一方形小城。七營北嘴城址採集有粗瓷片、灰陶片和磚、瓦殘塊,同時還有大量牛、馬骨和“開元通寶”錢幣等,曾出土過“鎮戎”字樣殘碑。七營北嘴城址對研究海原地區的歷史沿革、軍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2-3]  [5] 
2013年5月,七營北嘴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七營北嘴城址
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七營鎮北嘴村
所處時代
宋至明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88-1-48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七營北嘴城址歷史沿革

據清嘉慶《大清一統志》載:“他樓廢縣,在固原州北。元和志:簫關縣,本隋他樓縣,隋大業元年置,神龍三年廢。寰宇記:唐貞觀六年置,緣州領突厥降户寄治於平高縣界。他樓城,高宗時於簫關置。他樓縣,唐神龍元年廢。按通鑑:晉太元十六年,乞伏乾歸討沒奕於,沒奕於奔他樓城,他樓之名始此。水經注:高平川西北經東西二太婁城,太婁即他婁之訛也。又舊唐志作高宗於簫關置地建縣,與寰宇記、新唐志不同。簫關廢縣,在固原州北,唐置。元和志:簫關縣南至原州一百八十里,神龍三年廢。他婁縣別立簫關縣,以去州濶遠,御史中丞侯全德奏於故白草軍城置,因取簫關為名。唐書地理志:神龍元年更置簫關縣於白草軍,在蔚茹水之西,至德後沒吐蕃,大中五年以簫關縣置武州,中和四年,僑治潘原。唐會要:大曆二年置武州,尋陷吐蕃。唐大中三年,邠州節度張君緒收復,簫關復置武州。” [2-3] 
據《嘉靖固原州志》載:“宋紹聖四年(1097年)建。明成化九年(1473年)維修。嘉靖三年(1524年)增建。移鎮戎守禦千户所駐地。” [4-5] 
2022年,海原縣完成對七營北嘴城址的修繕。 [6] 

七營北嘴城址遺址特點

七營北嘴古城衞星圖 七營北嘴古城衞星圖
七營北嘴城址修築在高平川北端最窄處,東西兩山卯相距7裏,清水河從東山卯跟流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北三面均為平川,唯有南面臨清水河。外城周長2.4千米,面積約34萬平方米;東西寬約545米,南北長約635米。內城周長1.75千米,面積約19.2萬平方米,東西寬約410米,南北長約470米。 [2-3] 
七營北嘴古城城內部分城牆. 七營北嘴古城城內部分城牆.
七營北嘴城址外城設有南北門,北門位於東北角,有甕城,南門無甕城。內城同樣設有南北二門,南門及甕城比較清晰,北門僅存殘跡,明代修築外城時北門設東南角,原北門廢棄。外城四面修築有護城河壕溝,存西南北三面,東面耕種北毀。內城東城牆外遺存有護城壕,現成為耕地,農民為了耕種沿內城東城牆,南北走向修建灌溉渠一條,貫穿至外城南城牆。外城東南角修築一方形小城。 [2] 
外城北城門遺址 外城北城門遺址
七營北嘴城址文化層,底中層有厚度六公分磚塊、繩紋瓦、素面陶器片、烏黑油亮的錐刺紋瓦片、綠如翡翠的磁器片。上層是接近近代的布紋瓦,有畜面、雲形、花朵各種形狀,陶瓷質地都較堅硬緻密。 [5] 

七營北嘴城址文物遺存

外城東南角的小方城 外城東南角的小方城
七營北嘴城址採集有粗瓷片、灰陶片和磚、瓦殘塊,同時還有大量牛、馬骨和“開元通寶”錢幣等,曾出土過“鎮戎”字樣殘碑。 [4-5] 

七營北嘴城址研究價值

七營北嘴城址對研究海原地區的歷史沿革、軍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3]  [5] 

七營北嘴城址保護措施

七營北嘴城址 七營北嘴城址
2013年5月,七營北嘴城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七營北嘴城址旅遊信息

七營北嘴城址地理位置

七營北嘴城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七營鎮北嘴村。

七營北嘴城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海原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七營北嘴城址,路程約99.7千米,用時約小時20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