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家廳

鎖定
七家廳,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雅畈鎮雅畈二村,建築佔地面積約378平方米,建於明代早期,是金華地區現存最早的民居建築之一。 [2]  [4] 
七家廳建築坐北朝南,呈方形佈局,從前到後依次為照壁、天井、前廳、後堂,兩側對稱通長廂樓,通面闊28.32米,通進深28.32米。七家廳建築是研究江南地區明代居住建築的典型實例,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其木雕、磚雕、門窗木作等工藝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3] 
2013年3月5日,七家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七家廳
地理位置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雅畈鎮雅畈二村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378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天
編    號
7-1006-3-304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七家廳歷史沿革

七家廳建於明代早期。 [2] 
2001年,七家廳啓動維修工程。
2005年,七家廳維修工程竣工。同年,啓動七家廳內住房搬遷工。
2010年2月7日,七家廳內住房全部搬出。 [6] 

七家廳建築格局

七家廳位坐北朝南,從前到後依次為照壁、天井、前廳、後堂,兩側對稱通長廂樓,通面闊28.32米,通進深28.32米,呈方形佈局,佈局緊湊完整,建築佔地面積約378平方米。照壁三間三樓,與兩側廂房山牆連成整體,山牆處各開大門,置磚雕門楣。前廳樑架明間抬梁式七架前後廊,兩山為穿鬥抬梁混合式。後堂面闊三間,為樓上廳格局,設後檐廊,重檐屋頂。兩側廂房為樓房,面闊各七間。 [2] 
七家廳整組建築結構簡練,用材粗大,樑架結構、鬥縅、柱礎、雕刻都具明顯的時代特徵。前後額枋與檐檁間置一斗六升縅二攢,礩形柱礎,柱子側腳,柱頭卷殺,梁、柱交接處用雙跳或單跳丁頭縅,梁、檁交接處用十字鬥縅,扁作月梁等都體現出鮮明的明代風格。 [2-3] 

七家廳主要建築

  • 前廳
前廳前置有照壁一堵,上部用磨磚雕刻花牙子與封檐,基座雕刻磚線腳。照壁與兩側廂房山牆連成整體,山牆處各開大門,門面上部置門樓式磚雕。過了照壁置有狹長天井,供大廳採光之用。前廳明間二縫為抬梁式七架前後廊,兩山為穿鬥抬梁混合式,每進前後額枋與檐檁之間置一斗六升斗拱二朵。 [2] 
  • 後廳
後廳為樓上廳,兩山各置夾屋一間置樓梯之用,底層樑架在樓廳五架後檐廊基礎上再置前後檐廊。兩側廂房為樓廳,面闊各為七開間,每側廂房正中為一單間,左右各三間做成廳堂。前後廳面闊均為三開間,前後廳及廂房柱礎形,柱子側腳,柱頭卷殺,樑架為徹上露明月梁造,樑柱交接處用雙跳或單挑丁頭拱,梁檁交界處用十字拱。 [2-3] 
七家廳

七家廳歷史文化

  • 名稱由來
七家廳前後廳共七開間,兩側廂房也有七間,因此得名“七間廳”。因為方言中發音有幾分相似,人們誤稱之為七家廳。 [5] 
  • 傳説軼事
與許多現存的豪華古建築不同,七家廳的歷史沿革在當地宗譜中沒有任何記載。它的主人是誰一直是個謎,當地留下的只有一個傳説。相傳當年村中一名小夥子娶了一個聰明賢惠的妻子,兩人生活很幸福。但好景不長,小夥不久重病去世。成為寡婦的女子被一些村民認為“剋夫、不祥”,受盡歧視。那時,她已身懷六甲。孩子出生後,這位母親靠幫富人家洗衣服、打掃衞生賺些家用,辛辛苦苦養大了孩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從小看着母親被人欺負,他發奮讀書,長大後終於考取功名,衣錦還鄉,為母親建造了七家廳,讓其他村民羨慕不已。 [5] 

七家廳文物價值

七家廳建築是研究江南地區明代居住建築的典型實例,其左右兩邊廂房各用廳樓的佈局比較特殊,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其木雕、磚雕、門窗木作等工藝精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 

七家廳文物保護

1997年8月29日,七家廳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七家廳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七家廳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七家廳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雅畈鎮雅畈二村。
  • 開放時間
全天。 [2] 
  • 交通指引
金華市人民政府距離七家廳7.8千米,可駕車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