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七台八景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七台八景)

鎖定
七台八景在中國共有三處,分別是指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的七台八景、商丘市柘城縣的七台八景和商丘市梁園區的七台八景。
淮陽曆史悠久,風光秀麗,“七台八景”遐爾聞名。
柘城已有2230多年的縣治歷史,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歷史遺存,上古之世此地即為朱襄氏故居。夏稱“株野”,商稱“秋地”。至秦乃築城置縣,以邑有柘溝環流,乃稱“柘縣”。柘城七台八景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梁園區是道家文哲大師莊子的出生地,因西漢梁國的梁孝王劉武所築的梁園而得名。梁園區是漢梁文化和漢賦的發源地,司馬相如在梁園區主打梁園文學,李白在梁園區留下經典名作《梁園吟》 [1]  。梁園七台八景歷史悠久,保留着部分遺蹟。 [2] 
中文名
七台八景
地理位置
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門票價格
部分收費、部分免費
著名景點
霸崗煙柳鳳凰台(寶台廟遺址)

七台八景淮陽七台

淮陽七台為:畫卦台絃歌台、讀書枱、梳洗台、五穀台、望魯台紫荊台

七台八景畫卦台

畫卦台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始畫八卦的聖地,是中華文明第一道曙光升起的聖地。早在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宛丘(今淮陽),在蔡水得白龜一隻,在畫卦台前鑿白龜池蓄養,常臨池觀看,從白龜龜紋得到啓發而畫出了千古八卦。八卦是中國“羣經之首”《易經》的核心理論,也是當今尖端科學理論的母體理論。畫卦台在淮陽龍湖中。

七台八景絃歌台

絃歌台位於淮陽龍湖之東南隅,是紀念中國大聖人孔子“陳蔡絕糧”的聖地。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大成至聖先師”,居陳國四年,在陳提出了儒教理論最高思想境界“中庸之道”。其“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理論,不僅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對世界影響深遠。孔子在陳“絕糧七日”,仍絃歌講誦不止,這一精神,常激勵後人嚴謹治學、志存高遠。後人便於絃歌台建殿厚祀孔子。

七台八景讀書枱

讀書枱為宋代文壇巨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蘇子由所築,是蘇轍讀經誦詩的處所。蘇轍是蘇軾蘇東坡的弟弟,因受其兄反對王安石改革罪株連,貶為陳州教諭(相當於今教育局局長)。蘇轍不要官費,自於龍湖西北隅的柳湖高地上築庵船形書屋,象徵“宦海扁舟”,周植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讀書自修以向其道。仕不得志,書以聊之。其兄蘇東坡也多次來陳,兩人常於此吟詩唱賦,在陳州留下了不少名文佳句。讀書枱在縣城北柳湖中。

七台八景梳洗台

梳洗台是狄青的梳洗台。狄青是北宋時期大敗西夏的樞密吏,《水滸傳·引言》中所述上天命其下凡的武曲星,與包拯一起保佑宋仁宗,才使宋仁宗“文有文也,武有武也”。狄青因宋仁宗“重文而抑武”被出判陳州。狄青鬱郁忿忿,憂國憂民,憂已憂思,常披掛戎裝,登龍湖西北隅之柳湖岸畔的一個高台上望湖感嘆,抒發情感,於第二年憤然死在陳州,葬於陳州東北20公里處。陳州人民懷念忠良,在台上築建廟宇祀之,名曰“狄青梳洗台”,又曰“梳妝枱”、“尚台廟”。

七台八景五穀台

五穀台(又稱平糧台)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神農氏“教民藝五穀”的聖地。炎帝神農氏在伏羲故都宛丘建都,因而淮陽稱“陳”。他嘗百草、藝五穀,日遇七十毒,開創了中國遠古農業時代和遠古醫藥業的先河。五穀台高丈餘,佔地十畝,上築廟宇,正殿奉炎帝神農氏像。這是淮陽僅次於太昊伏羲陵廟的第二大廟宇,也是淮陽的重要歷史景觀。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注説,陳地有“神農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五穀台曾被毀。當時,在炎帝神農氏的座基下,發現了一眼古井,“好事者”在這眼古井中打撈有一些石器等,在台周圍也發現了幾眼古井,後均被破壞。五穀台在縣城東北九里處。

七台八景望魯台

望魯台又稱“秋胡台”、“魯台”、“望夫台”。台高丈許,佔地一畝,位於龍都淮陽東南78華里處. 《樂府解題》説,“魯”有秋胡,納妻五日而官於“陳”,五年後乃歸。未至家,路見一採桑女,美,下車戲之曰:“力桑不如見國卿,今吾有金,願以與夫人。”婦曰:“採桑力作,以奉高堂,不願人之金。”秋胡至家,婦人見調戲她的竟是自己為官在外、五年未見的丈夫,怒而投沂水而死。後人哀之而賦之“秋胡行”。後人又依賦編成戲曲《秋胡戲妻》。舊志説,秋胡魯台集人,官於魯,其妻羅氏每思念夫,常登台以望魯,故曰“望魯台”,或“望夫台”。《陳州府志》説,秋胡魯台人,納妻扶溝羅氏之女。扶溝縣有羅夫人廟祀之。

七台八景紫荊台

紫荊台位於龍都淮陽南25裏處,因台上盛長一棵高大的紫荊樹而得名。紫荊樹,人稱“兄弟樹”、“同本樹”,是親親的象徵樹。《續齊諧記》記載:紫荊台下有田氏三兄弟分家,家產分妥後,又想把這棵紫荊樹一分為三,不想紫荊樹夜間突然死去。田氏兄弟三人見了,知天意不允,便不再分家,次日紫荊樹又郁郁青青,復活了。紫荊樹由此傳為佳話,成為同根共本的“兄弟樹”,紫荊花稱之為“兄弟花”,激勵後人兄弟親親團結,共向美好。
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紫荊花為徽。

七台八景淮陽八景

淮陽八景為:羲陵嶽峙、蓍草春榮、蔡池秋月、絃歌夜讀、卧閣清風、望台煙雨、蘇亭蓮舫、柳湖漁唱。

七台八景羲陵嶽峙

“羲陵嶽峙”指太昊伏羲陵墓。太昊伏羲氏位於三皇五帝之冠,其陵墓之高大,是中國遠古帝王,包括黃帝陵、炎帝陵都不可比擬的,巍巍拔地而起,聳若峯嶽,屹立於蔡水之陽。若登陵遠眺,萬畝龍湖的天光水色、陳州古城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驟起思古幽情。

七台八景蓍草春榮

“蓍草春榮”指太昊伏羲陵墓後的蓍草園。當年太昊伏羲氏就是用蓍草畫出了千古流傳的八卦,因此蓍草被認為是卜筮的靈物,專用於揲卦。蓍草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正六稜柱形,春生夏長秋衰冬藏,只有在伏羲陵墓後才生長。對此,古籍的記載比比皆是。古時歷代帝王欽差代帝王謁陵祭祖,無不虔誠地帶一株回呈,因此蓍草就又成為一種信物。

七台八景蔡池秋月

“蔡池秋月”指畫卦台前的白龜池,是當年太昊伏羲氏蓄養白龜的聖池,位於龍湖之中。白龜是伏羲仰觀俯察、以類萬物之情、始畫八卦的參照物。時至中秋,皓月當空,臨池而睹,湖草之間,鏡影沉璧,悟八卦之奧、白龜之妙,通天道之秘、大道之玄,思天根月窖,探人生之道,別有情致。

七台八景絃歌夜讀

“絃歌夜讀”指絃歌台三進院之絃歌書院,是孔子絕糧時講學之所,中國春秋時代最著名的三大古書院之一,有“書聲朗朗月溶溶,似譜絃歌解素衷”之美稱。

七台八景卧閣清風

“卧閣清風”指汲黯卧治閣。漢時,淮陽盜坊甚囂,帝令卧病在牀的汲黯出任淮陽太守。汲黯卧治淮陽,淮陽政清,自己卻晚節清涼,七年乃卒,葬於陳州東40裏處。淮陽人把它作為淮陽八景之一,顯然是官民對“清風”的嚮往。

七台八景望台煙雨

“望台煙雨” 指望雨台,始於宋代,位於柳湖中。《陳州府志》説是宋代知州張詠築就。張詠原是禮部尚書,掌管朝廷的禮儀、祭祀、科舉、學校等事。張詠剛直不阿,因彈劾王親貴族而遭受排擠,被貶為陳州知府。張詠知陳州七年,勵精圖治,憂國憂民,鬱郁難樂,在陳州龍湖中築十八丈高之望雨台,每逢雨季,常常登台孤思,觀天水相連,煙雨悽迷,雲霧霏朦。

七台八景蘇亭蓮舫

“蘇亭蓮舫”指蘇子由讀書枱。蘇子由常讀書於此,台成船形,象徵宦海若舟。亭周圍植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蘇亭蓮舫”具有深刻的哲理寓意,這也正是其被千古頌揚的原因。

七台八景柳湖漁唱

“柳湖漁唱”指的是陳州漁民在柳湖中打魚的絕妙風光。柳湖朝夕景色豔麗,月下靜影沉璧,盛產魚類。燦爛的陽光下,柳湖岸楊柳迎風、嫋嫋娜娜,柳湖中漁帆點點、漁歌四起,景物溶融,情景合一,可謂是人在畫中,畫在人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