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錦昊

鎖定
丁錦昊,1999年10月20日生,中國國籍,因 “丁錦昊到此一遊”事件被網友熱議。 [1] 
中文名
丁錦昊
外文名
Ding Jinhao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99年10月20日
畢業院校
南京市遊府西街小學
主要成就
丁錦昊到此一遊”事件當事人

丁錦昊人物介紹

埃及3500年前文物 埃及3500年前文物
丁錦昊,1999年10月20日生,小學畢業於南京市遊府西街小學。其真實身份系南京一初中生。因 “丁錦昊到此一遊”事件被網友熱議譴責。丁錦昊父母公開道歉稱監護不到位,懇請給孩子個改錯機會。事後,他的中學網站被黑,大書“丁錦昊到此一遊”七字。

丁錦昊遭到人肉

圖片
圖片(6張)
2013年5月25日有新聞報道,埃及3500年前文物被刻上漢字“丁錦昊到此一遊”。
有網友根據種種信息,將塗鴉風波的當事人指向一個孩子,這名孩子及其父母主動給現代快報熱線打來電話,“我們向埃及方面道歉,也向全國關注此事的人們道歉!”孩子父母表示,孩子也意識到了錯誤,懇請大家給個機會。

丁錦昊道歉信

道歉信 道歉信
2013年5月26日22點,新浪微博名為“丁錦昊1999”的用户發出一封道歉信,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2013年5月25日下午3點,丁錦昊的父母約記者在家附近見面。“孩子犯錯誤,主要責任在大人,是我們監護不到位,平時教育得不好,我們和孩子向關注此事的人道歉,也向埃及方面道歉。”丁錦昊的父親説,事情在網絡傳開後,他們心裏很內疚,希望兒子得到原諒和寬容 [1] 

丁錦昊事件結局

新華社官方微博“新華視點”2013年27日公佈由新華社攝影記者在5月26日拍攝的一張照片來看,在埃及南部城市盧克索神廟前,此前浮雕右側人物身上的中文塗鴉已基本被清除。記者仔細比較新華社記者拍攝的這張照片與此前網友“空遊無依”提供給本報的塗鴉原圖後,基本確定這應該就是“空遊無依”拍攝到“到此一遊”字跡的同一塊石壁。
埃及盧克索神廟的管理者也向媒體證實,盧克索神廟被塗鴉的中國字跡在當地時間27日清晨已經被清除完畢。據他介紹,工作人員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材料塗抹在了中文字跡表面,等到風乾後,字跡就被完全覆蓋住了。
據瞭解,盧克索神廟也曾經被人亂刻亂畫,但中國遊客有此行為還是第一次。
丁錦昊 丁錦昊 [2]
不過,不少情緒激動的網友在看到這張新華社提供的照片後卻更為質疑,因圖片中無意拍攝到的一名成年男性遊客的身高僅到被刻字浮雕人物的小腿處,很多網友質疑還未成年的丁錦昊身高應該是夠不着浮雕人物的上半身位置並留下“到此一遊”字跡的。
“我想説,看石壁前成年人和石壁的高度相比,刻字小孩要是沒有家長抱着能刻得了嗎?道歉説孩子不懂事,我看十有八九是家長教的。”“家長教育的缺失和萬般縱容,造成部分孩子比較自我。”有網友懷疑丁錦昊父親在道歉中提及的“事先不知情”存在欺騙之嫌,還很有可能是其託舉着幫助孩子完成塗鴉的。文圖據《新聞晚報》

丁錦昊類似事件

據多家世界文化遺產單位反饋,遊客類似的題字已有所減少,園方也都加強了相應的文物保護工作。
十三陵的工作人員表示,其實遊客在園內寫字、刻字的現象已明顯減少,園內的一些重要文物也開始派專人看守,一旦發現有人在文物上刻字,會立即報警,按照毀壞文物走法律程序
頤和園方面表示,園內的文物分為可移動和不可移動兩大類。
對於可移動文物,工作人員都已經收入到庫房當中保存,只有開設展覽時才會進行展出,同時也會有嚴格的保護措施。
對於不可移動文物,例如石墩,青銅的露天陳設等等,都設置了觀賞的護欄,以限制在遊客難以觸及的距離。而且由於不可移動的文物平日暴露在外,本身也會遭受自然因素的風吹雨打,因此工作人員會根據具體情況設立保護罩來進行保護。

丁錦昊業內説法

中青旅控股市場推廣部總經理葛磊表示,隨着出國遊市場活躍,類似不文明行為也逐漸增多。但葛磊也承認,在一些地方,對於國人不文明行為的投訴、怨言還是較多的。
葛磊表示,在埃及,文物數量眾多,且多是露天開放式的景點,但當地對文物的保護還是非常重視的。雖然遊客可以近距離接觸文物,但當有亂寫、亂畫等不文明行為時,當地的導遊都會及時制止。“在那裏,耳邊經常響起don’t touch (請勿觸摸)這句話。”而且埃及也是全球為數不多專門設有旅遊警察的國家,一些景點,只有在旅遊警察的帶領下才能前往。在當地,對於旅遊中的相關違規行為有明確的法律條文,涉及經濟處罰甚至拘留等措施。“類似丁錦昊這樣的行為,如果當時被發現,肯定要受到相應處罰的。”
在丁錦昊一事曝出後,有人將此上升到國人素質層面問題。葛磊認為,因中國遊客日益成為一些國家旅遊產業 的“強心劑”,從政府層面並不會對不文明行為有過多表示。但在民間,確實對中國遊客的行為存在一些微詞。“一些地方特別用中文註明了禁止的行為,指向性很強。”
在葛磊看來,國人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多是因習慣使然,這就需要遊客出國時在遵守當地規定的同時也做到尊重當地的文化、風俗。遊客素質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需要消費者自身、旅遊企業及政府層面的多方面努力。
埃及一直對蓄意破壞古蹟者實施最高判處5年監禁的嚴厲懲罰。鑑於在經濟罰款上沒有“到位”,埃及正在彌補這一 環節上的“漏洞”,並擬進一步延長監禁的期限。新的古蹟保護法案規定,對破壞神廟、古雕像等古蹟以及在古蹟周圍建造房屋者,可根據情節輕重,施以不同額度的罰款,最高可達10萬美元,並判處無期徒刑等。
《南方都市報》發表題為《社交媒體時代倒逼遊客素質提升》 評論,將事件形容為“此一輪輿論反思的起點”。評論説,伴隨着中國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提高,休閒旅遊成為趨勢,中國遊客在國內外所表現出來的“糟糕素質”,“勢必會在某一刻爆發出集體性的批評、反思甚至聲討活動”。評論認為,當事人所遭遇的“人肉搜索”再度提醒所有遊客,監督之眼在社交媒體時代無處不在,信息時代帶來的“人肉搜索”足以讓所有人恐懼,“也構成了摒棄‘到此一遊’文代的根本動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