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房闕

鎖定
丁房闕,位於重慶市忠縣忠州鎮人民路,始建於東漢晚期,宋代右闕倒塌後修復,明代左闕也有過大修,1956年加修風雨亭,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次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丁房闕是我國已發現的漢闕中最高的雙檐漢闕。
中文名
丁房闕
屬    性
廟前闕
地    點
現遷至忠縣白公祠內
始建於
東漢晚期
左右闕
左闕為子母闕,右闕為單闕
地    位
第五批次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丁房闕地理位置

丁房闕,位於重慶市忠縣忠州鎮人民路,始建於東漢晚期,宋代右闕倒塌後修復,明代左闕也有過大修,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次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由於丁房闕屬於三峽工程二期搬遷項目,現遷至忠縣白公祠內。

丁房闕建築特色

丁房闕是我國已發現的漢闕中最高的雙檐漢闕。丁房闕為國內罕見的廟前闕,原址位於忠州鎮東一公里的巴王廟前。雙闕相距2.46米,左闕為子母闕,右闕為單闕,左右二闕形制不一。
左闕基座埋於地下,地表以上由闕身、腰檐、闕樓、闕頂等11塊石構件組成,高6.26米,闕身為一整石,刻有浮雕,廡殿頂。正面銘刻有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巴國忠貞祠銘》
右闕地面以上由9塊石構件構成,高5.55米,形式大致與左闕相同,但腰檐、闕頂未刻細部。

丁房闕名字由來

因有“漢都尉丁房”5字(現已風化)而得名。自宋代王象之著《輿地紀勝》以來,歷代學者認為是漢都尉丁房的墓前闕,近代有學者提出丁房闕是巴王廟廟闕,因為宋人看到的“漢都尉丁房”未説明此闕屬於丁房,明代曹學佺著《蜀中廣記》記錄較王象之更加詳細,但僅“漢都尉丁房”相連可讀。所以墓闕,還是廟闕,還需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