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

鎖定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是清代詩人李慈銘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人秋夜聞大風如車馬急馳,又如笛哀琴泣,輾轉難寐。想到哀鴻遍野、民不聊生,不禁感慨流涕。但是統治階級絲毫不管人民疾苦,仍過着盡情宴飲、驕奢淫逸的生活。詩人通過這一鮮明對比,深刻揭露了晚清社會的黑暗現實,對貴族官吏的腐朽表示憤慨,對百姓的遭遇深表同情,也流露出自己的憂國之心不被理解的無奈。全詩因風而起,巧用雙關語、反語,並引用高陽酒徒的典故,感情激憤,詩意藴藉,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作品名稱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
作    者
李慈銘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杏花香雪齋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作品原文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
流水游龍日夜馳,品題豪竹與哀絲
誰雲飢餓蒼黃日,猶是承平宴飲時
天樂瞢騰如昨夢,杞憂涕淚有誰知
只須一醉生涯了,莫忘高陽舊酒卮 [1]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註釋譯文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詞句註釋

⑴丁丑:丁丑年,指光緒三年(1877)。京邸(dǐ):指詩人在北京的寓所。邸,宅邸,府邸。
流水游龍:語出《後漢書·馬皇后紀》:“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形容車馬往來不絕。此句為雙關語,既可理解為風如車水馬龍日夜奔馳,又可理解為士大夫們日夜乘車赴宴。
品題:品味欣賞,這裏指演奏。豪竹:指簫、笛等管樂,因聲音激越豪放,故稱。哀絲:指琴、瑟、琵琶等絃樂,因聲音幽沉哀怨,故稱。此句亦為雙關語,既可理解為風聲如笛哀琴泣,又可理解為士大夫們在宴會上欣賞評論音樂。
⑷飢餓:指人民飢餓貧困。蒼黃:急遽翻覆,這裏指政局動盪。
⑸猶是:還是。承平:太平。
⑹天樂(yuè):即鈞天廣樂,傳説中天上美好的音樂。瞢(méng)騰:迷迷濛濛、模糊不清的樣子。
⑺杞(qǐ)憂:杞人憂天。《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本來比喻不必要的擔憂,這裏指憂慮國事。杞,周代國名,故地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⑻高陽舊酒卮(zhī):高陽酒徒的舊酒器。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載,秦漢之交,劉邦引兵過陳留高陽酈食其(lì yì jī)往見,使者以儒生通報,劉邦不納,乃按劍叱使者曰:“吾高陽酒徒也!”遂得延請。後助劉邦興漢。後將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稱為“高陽酒徒”。高陽,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這裏代指酈食其。卮,古代盛酒器皿。 [1]  [2]  [3-4]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白話譯文

風如車水馬龍日日夜夜奔馳,又像吹簫笛和彈奏哀音琴絲。
誰説餓殍遍野天蒼地黃之日,還是有人歌舞昇平飲宴之時。
昨日夢中迷迷濛濛似聽天樂,醒來流淚如杞人憂天誰能知?
只需拼個一醉方休生涯蕩盡,不要忘記高陽酒徒的舊酒杯。 [2]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光緒三年(1877),當時詩人科場失意,落魄京師。詩人少負才名,但是科舉卻屢屢失意,過了不惑之年才中舉。年近半百,詩人輾轉京城以應舉業,目睹上層社會豪華奢侈糜爛,親歷普通百姓餓殍遍地的慘境,洞察當朝風雨飄零的政局,很受刺激。詩人因風感懷,寫下此詩以抒發激憤之情。 [2]  [5]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作品鑑賞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文學賞析

一場深秋時節尋常的大風,卻成了詩人吟詠抒懷的對象。原來詩人並非寫風,實對時事政局有感,同時也把一生中仕途失意等愁緒一起鋪放進去,抒發情懷有如決堤洪水,一瀉千里。
首聯兩句一語雙關。從表面上看,“流水游龍日夜馳,品題豪竹與哀絲”是寫大風如車水馬龍日夜奔馳,風聲如樂師演奏大型絲竹。實際上這兩句是描繪京城上流社會的生活。京城中整天車水馬龍,達官貴人攜妻帶妾,花天酒地,沉溺於聲色犬馬的感官刺激。第二句一改前句總寫,僅抓住一個側面寫來,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品題是閒適的舉動,有悠悠自在的心境才能品評管樂器與絃樂器演奏的情緒差異,即所謂豪放與哀怨之分。首聯展現了一派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接下來詩人觸及到了現實生活:“誰雲飢餓蒼黃日,猶是承平宴飲時。”有人指出現實中已是餓殍遍野,政局不穩了。詩人假意駁之,誰説是那樣的,現在仍然太平無事,依舊可以安然宴飲。這兩句飽含詩人激憤。愛之愈深,責之愈切,但責之何用,不如用反詰説出,以傾瀉激情。一個“誰雲”飽含深情,一個“猶是”更是充滿憤慨。頸聯接寫“承平宴飲”的情景,以引出詩人直抒情愫。“天樂瞢騰如昨夢”是説承平宴飲的聲樂雖然美妙如仙樂,畢竟如昨日夢中的消極頹廢,算不上是盛世之音。詩人對陣陣仙樂的感覺是如墜舊夢,模糊難辨,實際顯示詩人對時局的憂慮。“杞憂涕淚有誰知”,杞憂是“杞人憂天”成語的化用。詩人以敏鋭的觀察力,早已對錶面繁榮的景象存有憂慮,這裏又深寫對政治局面動盪乃至王朝覆亡的思考。詩中用杞人憂天來解嘲,也飽含憤激之情,以及對政局民情的關注、憂慮,但是苦於無人能理解。
因此詩人悲憤地喊出尾聯兩句以抒情志:“只須一醉生涯了,莫忘高陽舊酒卮。”欲沉淪醉鄉,了此一生,又自比高陽酒徒,憤憤不平。這兩句對比寫來,詩意坐在末句上。仕途不遇,報國無門,雖有借酒澆愁之意,卻真心傾慕能為劉邦定下興國大計的高陽酒徒酈食其,“莫忘”二字傾瀉出詩人盼得知遇的激情。
這首詩寫得淺顯樸素,擇字句自然恰當,用典事妥帖渾然,具有較強感染力。中國古典詩歌中感慨時局、憂慮民情的作品很多,詩人繼承這一傳統,因風感懷,借景抒情,在表面畸形繁華中看到了世紀末的端倪。但是自己的憂慮又無人能解,只得借酒消愁,麻醉自己。一股激憤之情籠罩全篇,活畫出那個特定時代知識分子的心境。 [5]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馬亞中:詩人索性簡略,胸無城寓,然矜尚名節,意所不可,輒面折人過,議論臧否,不輕假借苟同,雖杵樞輔,亦不以為然。這樣的經歷,這樣的性格,也就自然會有這樣激憤的感慨,這樣無可奈何的涕淚。詩的後兩聯正是詩人胸臆的直接抒寫,只不過高陽酒徒的酒杯是無法讓他超然物外的。(《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1] 

丁丑九月京邸大風感懷作者簡介

李慈銘(1830—1894),字㤅伯,號蓴客,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光緒進士,官至山西道監察御史。其詩在形式上模擬唐人,但也吸取宋詩的一些特點。亦能詞及駢文。室名越縵堂。著作以《越縵堂日記》較著名,是按日記述的讀書札記,內容涉及經史百家及時事。另有《白華絳跗閣詩集》《越縵堂詞錄》《湖塘林館駢體文》等。 [1] 
參考資料
  • 1.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1705-1706
  • 2.    鄭竹青,周雙利主編.精裝中華詩詞經典 第6卷.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4257-4258
  • 3.    胡光舟,周滿江主編;張明非等編注.古詩類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253
  • 4.    褚斌傑主編.中國曆代詩詞精品鑑賞 下.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94-95
  • 5.    周嘯天主編.元明清詩歌鑑賞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1723-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