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觀察》事件

鎖定
《觀察》事件是指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查封由知名人士儲安平創辦的上海《觀察》雜誌,並逮捕了《觀察》工作人員。 [1] 
中文名
《觀察》事件
發生時間
1948年12月
主要人物
儲安平
事件經過
儲安平早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完成學業,導師是自由主義思想家拉斯基教授。(羅隆基也是拉斯基的得意門生)可以想見儲安平的主要價值觀是偏向西方自由主義的。1944年儲安平在重慶創辦《客觀》雜誌,這份雜誌就以自由主義風格著名,力圖以客觀公正的視角看待時政,又具有知識分子良知和責任感,所以受到知識分子讀者歡迎。 [1] 
但儲安平漸漸感到《客觀》雜誌雖然是他主編,但並不是由他主辦,總是多少都會受到老闆的牽制。所以第二年,也就是1946年,儲安平在上海創辦《觀察》週刊,筆政和經營都由他一個人負責和掌握。 [1] 
可以看出儲安平就是寄望通過辦報刊來參政議政的人,堅信輿論可以影響執政者,正如傅斯年所説:“與其人政府不如組黨,與其組黨,不如辦報。”所以一方面,因為儲安平對自己所編報刊的期望很高,所以鑑於《客觀》雜誌的“前車之鑑”,他在《觀察》的經營上包攬了所有大權,“觀察社當時有十幾二十人,但除儲安平之外,竟全是做發行等後勤工作的。”另一方面,儲安平也深知政論雜誌要想獲得能影響政局的力量,必須犀利大膽,在評論上不能“手軟”。這成為儲安平主持筆政的重要原則,而儲安平本人也“以身作則”,他在《觀察》雜誌上發表的時評,批評國民黨當局的腐敗政治,和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嚴格管制言論政策,他批判國民黨“七十天是一場小爛污,二十年是一場大爛污,爛污爛污,二十年來拆足了爛污”。 [1] 
10萬份的銷售量,就意味着每期《觀察》雜誌的讀者可能達到百萬之多。國民黨政府向來對這樣的影響力十分“恐懼”,在那樣的時期不可能對《觀察》坐視不管。1948年12月,蔣介石親自下令,派軍警查封《觀察》雜誌社,並且逮捕了雜誌社工作人員笪移今、朱宣鹹。前者是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後者則是美術家。 [1] 
國民黨當局對言論管控到如此地步,引發國內外各界的關注。“《觀察》事件”發生後,各方奔走遊説,促請政府釋放關押的《觀察》人士而未果。隨後李宗仁代理總統職務,王造時親自出面斡旋。王造時是五四運動的領導人之一,與宋慶齡、魯迅和楊杏佛等創建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是曾被國民黨當局逮捕的著名“七君子”之一,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和社會聲譽。在王造時的保釋下,最後這個震撼上海灘的“《觀察》事件”以國民黨當局釋放數位工作人員為結局收場。 [1] 
風波終究有平息的一天,然而名噪一時的《觀察》雜誌自此停刊。1949年11月,在胡喬木的幫助下,《觀察》雜誌在北京復刊,為半月刊。開篇即刊登歌頌新政權的文章。雜誌雖然復活,但靈魂已經隨“《觀察》事件”消失在國民黨的大牢裏,此《觀察》已非彼《觀察》。1950年5月,名叫《觀察》的刊物終刊。同年創刊的《新觀察》,已然不問政治,只顧文藝了。 [1] 
參考資料
  • 1.    週一凝著,封面上的往事,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3-34頁